李麗,趙雪梅
摘 要:信息時代的來臨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整體上加快了社會前進的步伐。目前,我國的大多數博物館正處于信息化初級階段。從張掖市博物館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對該館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構想和建設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博物館;信息化;構想;問題
中圖分類號:G26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237-02
一、問題的提出
(一)博物館信息化意義
我國博物館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了艱難的信息化建設進程,當時的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都先后開展了館藏品管理信息系統(CMIS,Colle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的研發和應用。30年前,文博業務軟件幾乎都是基于BASIC或dBase(FoxBase)系統而建立的,對于文物最重要的特征——照片、錄像、圖像掃描則由于當時成本較高而沒有采集相關信息;加之當時計算機硬件和知識以及人才的嚴重匱乏,使得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工作長期未能真正開展起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后,計算機技術尤其微型計算機技術及其周邊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有些博物館比較深入地開展了計算機網絡建設和CMIS的應用,還有一些博物館在藏品數字化的保護和展示手段上開展了許多科研性的工作。
博物館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藏品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水平;有利于加強全國文博事業的宏觀管理;博物館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博物館的功能,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客流。
(二)張掖市博物館的歷史及信息化現狀
張掖市博物館初創于1958年9月25日,原設于鎮遠樓,后遷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掖大佛寺內。張掖市博物館館藏文物比較豐富,現館藏文物1萬余件[2]。目前,大佛寺及由張掖市博物館所管理的萬壽塔、鎮遠樓正在整體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張掖市博物館的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03年,現已完成全博物館的監控系統建設、員工電子考勤系統、恒溫恒濕的藏經樓建設及對藏經樓的數字化管理。
二、張掖市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構想
博物館的信息化應該包括保管、陳列、研究、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館工作的各個方面。從信息技術的角度看,至少包括自動化系統、信息管理和知識工程這三大門類。根據國家文物局制訂的文物事業2015年遠景目標[3],結合甘肅省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經驗[4]和張掖市博物館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張掖市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重點領域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博物館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
信息化建設要標準先行,標準是規范博物館信息化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充分利用和共享的基礎條件,在博物館信息化建設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國家文物局頒布了《博物館藏品二維影像技術規范》和《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5],為各博物館藏品信息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張掖市博物館可以在廣泛調查、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進一步細化標準,并逐步加以完善。通常來講,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歷史悠久、館藏豐富的博物館所使用的標準比較先進,而且已經經過了長期的論證和實踐,張掖市博物館可以參照它們的信息化建設標準,以利于將來和國家未來出臺的新標準相銜接。
(二)藏品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在信息化建設中,最主要的就是藏品數據庫的建設。在藏品數字化的基礎上建立博物館藏品管理信息系統,是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藏品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是全國博物館共同的建設任務,各博物館負責對本館藏品數據庫的數據錄入和更新以及局域網、網站的運行,采用統一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統通過網絡進行全行業共建共享。
張掖市博物館館藏的萬余件文物中,藏經閣內珍藏著的明英宗頒賜的國寶《北藏》最為珍貴。該經書歷經五百余年滄桑,得以完整保存,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部《北藏》經典,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獻學價值。一般游客很難見其真容,通過藏品的信息化,可以讓更多的普通觀眾一睹國寶的風采。
(三)多媒體陳列輔助系統建設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正在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多媒體把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動畫以及三維圖形等結合在一起,給我們帶來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在博物館陳列中,長期沿用的實物加說明牌式的展示手段難以充分地詮釋展品。多媒體導覽系統有很好的交互性,能使觀眾更深刻、更主動、更全面了解博物館的各種信息,滿足觀眾互動式參觀的愿望。例如,張掖市博物館所在的大佛寺內大佛殿內有木胎泥塑臥佛像,長34.5米,為中國境內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通過多媒體展示可以讓觀眾直觀地了解臥佛的修建、塑造過程。
(四)博物館局域網建設
博物館內部網絡平臺是博物館局域網的軟件、硬件環境。在局域網上運行辦公自動化系統,實行網上協同辦公,可以促進博物館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網絡的建設要整體規劃、逐步實施,遵循先進性、經濟性、實用性、安全性和開放性原則[6]。
張掖市博物館在未來的局域網建設中,起點應比較高,采用星型拓撲結構,要有比較高的傳輸速度,有較好的升級和擴展空間,以適應博物館多媒體演示與傳輸的需要。局域網可以提供較高的訪問外網帶寬,方便內外信息交流,滿足長遠發展需要。對于博物館計劃的新建建筑,如展室和辦公樓,內部的布線系統的實施應從博物館網絡化建設的規劃出發予以全盤考慮。為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資源服務于博物館業務,可經常從互聯網上進行相關信息的采集,通過搜索引擎檢索信息、挖掘信息,以充實博物館的數字化資源庫,服務于博物館業務。
(五)博物館智能化建設
博物館智能化系統是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結合的產物,包括全館安全保衛監控子系統和環境監控子系統。智能化系統應用于文物庫房,可對文物藏品所在環境進行自動監測控制,實現防火自動監測、防盜報警的功能;應用于觀眾接待,可實行觀眾出入和博物館門票的智能管理;該系統應用于參觀、講解,通過聲控及紅外線控制,觀眾可以自主、交互式了解陳列內容。
(六)Internet網站建設
博物館的網站面向社會,是向公眾傳播知識的重要途徑,博物館的網站又體現著博物館的對外形象,它也是公眾了解博物館和博物館進行交流的窗口。
未來張掖市博物館的網站可以建設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英文三個版本,內容要豐富,形式要新穎。通過網站,進一步提高張掖市博物館的知名度,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網站中對外信息展示分為兩個部分[7],一部分是面向互聯網的信息展示,另一部分是面向前來參觀的觀眾的信息展示。由于兩種信息展示各有其特點,因此展示的內容和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三、張掖市博物館信息化建設中須關注的問題
藏品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保證張掖市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質量,結合甘肅省博物館及其他博物館的實踐[8],筆者認為,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博物館信息化進程中,應遵循“數據至上”的原則,采用國內應用比較成熟的軟件系統,完成采集數據的錄入、保存、審核、查詢等工作,保證數據的準確、規范。第二,張掖市博物館的藏品相對較多,采集工作量較大,參與部門和人員較多,為保證采集工作質量和進度,可以從實際出發,結合信息化建設的特點,制訂一系列制度措施,主要包括工作管理的操作規范、標準要求和工作流程,以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第三,重視人才培養、引進。張掖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年齡結構普遍老化、知識結構也過于單一,應當從工作需要的角度出發,從全局考慮、統一規劃、逐步調整人員年齡和知識結構組成,形成可接續的年齡階梯,要對業務工作人員進行計算機知識、網絡知識、管理信息系統技術培訓,在具體操作使用后要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開展培訓,提高各類人員的計算機和網絡應用水平和維護水平。第四,要避免博物館的信息孤島現象。要在博物館各個部門間建立起網絡聯系,重視博物館內部網絡和其他博物館的鏈接,建立博物館網站信息的定期更新機制。
信息時代,文化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在全球化背景下保護民族珍貴文化遺產緊迫性的要求下,張掖市博物館作為張掖博物館事業的中堅力量,要緊緊抓住大佛寺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機遇,努力作為,迎頭趕上,在信息化建設的思想觀念、管理機制和人才培養諸方面,改革舊的不適應時代要求的體制和制度,爭取實現跨越式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和優質的文化產品。
參考文獻:
[1]張小明.博物館的發展類型:實體博物館的信息化和虛擬博物館[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04,(5):14.
[2]吳正科.大佛寺史探[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文物事業“十五”發展規劃和2015年遠景目標(綱要) [EB/OL]. http://www.sach.gov.cn/tabid/287/
InfoID/11338/Default.aspx.
[4]王裕昌.甘肅省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博物館,2005,(10):74.
[5]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試行)[EB/OL].http://www.sach.gov.cn/tabid/437/InfoID/14367/Default.
aspx. 2008-07-09.
[6]陸遠.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局域網建設[J].博物館國際,1998,(3):48.
[7]劉亞寧,等.略論信息化與數字博物館[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6):37.
[8]程麗君.淺議省級博物館藏品信息化建設[J].中國博物館,2006,(6):41.[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