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旺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市場機制逐漸成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因素,但農產品流通設施薄弱、流通方式落后等老問題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凸顯,成為現階段影響農產品市場流通效率、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的重要制約因素。近期,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有關精神,筆者到陜西就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從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流通政策的角度,應高度關注以下幾個政策問題:
第一,關于農產品流通稅收問題。地方反映,近年來先后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對經營農產品給予了稅收優惠,特別是從2012年1月1日起開始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有效降低了蔬菜流通成本,但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問題。按照現行征稅辦法,農產品流通企業從農民手中購進農產品,可依據購進價進行增值稅抵扣;但如果從經紀人手中購入農產品,除非經紀人能夠提供增值稅發票,否則不可以抵扣進項稅額,影響企業收購積極性。二是征稅范圍規定滯后。地方反映,目前對“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業產品”實行的免稅政策,主要是指農業初級產品。以茶葉為例,對于農民銷售采摘的毛茶,實行免稅;但對于農民采取烘干、炒青等工序加工后銷售的精制茶,則征收增值稅。隨著農民生產條件提高,目前不少農民已經實現了以銷售毛茶為主向銷售精制茶為主的轉變,按照目前規定則享受不到政策優惠。三是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過重。西安市欣橋批發市場反映,市場規劃占地505畝,按照每平方米14元的稅額,每年僅土地使用稅就需支付468萬元。雖然目前國家規定各省級政府可以根據農產品市場經營困難的實際情況減免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但覆蓋面非常有限,能享受到稅收減免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很少。針對以上情況,應研究將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由按經營者身份界定,調整為按產品界定,體現稅收公平性原則;研究將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擴大至所有鮮活農產品;研究修訂有關征稅范圍規定,擴大農業初級產品覆蓋范圍,將初級加工產品納入相關優惠政策;研究對農產品生產流通企業的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給予一定程度減免。
第二,關于農產品流通費用問題。地方反映,近年來國家先后采取了取消集貿市場管理費和個體工商戶管理費,擴大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路網范圍和產品范圍,大型農貿市場用電、用氣、用熱價格實行與工業同價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受到了廣大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商貿流通企業、運銷戶的歡迎,但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超市收費問題反映最大。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企業反映,超市在市場談判中處于強勢地位,對進場銷售農產品不僅還款周期長,而且收費標準高、名目繁雜。西安恒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介紹,企業目前銷售成本中,超市的各項扣費最高,約占總銷售額的20%。二是不合理行政事業收費問題仍然存在。運銷戶反映,一些地方為保護本地企業發展,通過收取各種費用方式阻擋外地企業進入本地市場;由于城市對蔬菜配送車輛限制通行路段、限制通行時間,被罰款是家常便飯。三是已有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雖然有關文件明確了“大型農貿市場用電、用氣、用熱價格實行與工業同價”,“蔬菜冷鏈物流中的冷庫用電要實行與工業用電同價”,“批發市場用地按工業用地對待”,但在一些地方還沒有得到真正落實。針對以上情況,應研究出臺更具有約束力的農產品進超市收費管理辦法,限定收費占農產品銷售額比重的上限,并加大監管力度;深入開展行政事業收費清理整頓專項檢查,對缺乏法律授權或政策規定的收費項目堅決予以取締;對城區鮮活農產品配送車輛采取發放特別通行證等方式,確保通行順暢;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督促地方盡快將已經明確的價格支持政策落實到位。
第三,關于農產品流通財政支持問題。地方反映,近年來國家以及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對農產品流通領域的財政投入,建設了一批重點項目,扶持了一批市場主體,強化了市場流通服務,有力地改善了流通環境,但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冷鏈體系建設滯后。陜西省漢中市泛亞食品有限公司反映,城固縣柑橘種植面積23萬畝,產量30多萬噸,銷售期集中在每年的10—11月,由于缺乏冷藏保鮮設施,極易出現滯銷賣難。二是市場主體發育不足。目前農產品產銷組織化程度依然較低,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輻射帶動能力有限,難以抗拒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三是營銷促銷力度不夠。由于缺乏宣傳推介和營銷促銷經費,難以組織生產經營企業“走出去”開拓銷區市場,不少特色優勢產品的市場知名度不高,缺乏有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的品牌。四是信息服務體系有待健全。盡管目前政府、企業、協會等都在提供各種各樣的市場信息,但針對性不夠,不少農民仍然盲目生產。五是產地批發市場建設亟須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尤其是產地批發市場總量仍然比較少,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為數不多,難以適應農業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的需要。針對以上情況,應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投入建設冷藏保鮮庫,增強貯藏能力,緩解集中上市壓力;研究制定全國農產品營銷戰略,支持開展農產品營銷促銷公共服務,通過會展促銷、網絡促銷、廣告促銷等多種形式,促進產銷銜接;支持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增強面向生產者的信息服務能力;支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特別是要依托優勢產區,圍繞主導品種,建設一批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大型產地專業批發市場。
第四,關于農產品流通金融支持問題。地方反映,近年來國家始終強調加強農業領域的金融服務,加快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降低融資成本,打通融資瓶頸,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融資渠道窄。由于農業企業多是小微企業,且農業具有投資大、周期長、回報低、風險高等特點,目前各地涉農貸款比重普遍不高。二是利息支出大。有企業反映,從事農產品流通的企業對短期流動資金需求大,特別是在集中收購季節往往需要大量資金,但銀行即使放貸一般利率也較高。三是擔保抵押難。陜西省金融辦介紹,近年來一些地方成立了一些中小企業擔保公司,但目前涉農領域尚沒有組建任何融資擔保公司。多數金融機構出于防范風險考慮,一般規定將坐落于市區的房地產提供抵押擔保,而對于農業企業的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等動產和倉單質押業務普遍不愿涉足。針對以上情況,應研究建立企業、擔保、保險、銀行等協同機制,推動銀行機構降低對農業企業貸款的審批門檻,解決農業企業融資困難;研究降低農業企業財務成本和利息支出壓力的扶持措施;實行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互動,做到分類指導,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享受財稅政策支持的企業和項目優先給予金融支持和資金保障。
第五,關于農產品流通布局與調控問題。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流通規劃與調控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流通布局與生產布局匹配不夠。經過多年發展,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已經得到很好實施,但是農產品流通設施布局沒有能夠同步跟上,無法實現良性互動。二是城市社區商業網點不足。近年來中心城區商住房開發建設異常迅速,新建大量居民小區,但對商業網點配套建設重視不夠,使不少農產品“堵”在“最后一公里”,造成農民銷售不暢,市民生活不便。三是價格調節基金用途單一。始設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的城市副食品價格調節基金目前基本上仍用于在價格過快上漲時對城市低收入群體發放臨時生活補助,鮮活農產品長期處于“裸生產”、“被波動”的尷尬境地。為此,應結合全國農產品生產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和小城鎮建設規劃等,加快編制并實施農產品市場流通布局規劃;全面優化農產品市場流通渠道建設,既要重視批發市場“主動脈”建設,也要兼顧農貿市場、社區菜店、超市賣場等“毛細血管”“微循環”建設;改進價格調節基金使用辦法,既要在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時補助城市低收入群體,也要在農產品價格過度下跌時補貼農民。
(作者為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本文系根據作者在2月19日“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