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這個在歐洲市場占據絕對霸主地位的手機品牌,為何卻在中國遇阻,遲遲不能打開市場?筆者認為,這與其營銷模式有著很大關系。
黑莓的確是一部低調奢華的手機,它不僅擁有強大的郵件收發功能,更在數據安全傳輸功能上做足了功夫。然而,奢華的黑莓卻因其低調的個性鮮被人發覺,晦澀、深奧的“莓文化”更是極少被人查覺。在多數人眼中,黑莓不過是擁有小小的屏幕與密密麻麻的全鍵盤,不僅毫無奢華之感,反而低調有余。
低調的黑莓很久以來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市場對其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它依然本著“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態度,堅信靠自己的實力能夠打開新的市場。殊不知,一個在原有市場擁有強勢地位的產品,在打入新市場時,如果不能突出自身的優勢和個性,以至于顧客對產品形象產生誤解、形成刻板印象,是極為危險的信號。短期來看,該產品發展將受阻;長此以往,該產品難有作為。
如今,在中國飽嘗“生死存亡”滋味的黑莓,似乎醒了過來。近來,在微博平臺上,頻頻可以看到它開展的各項體驗活動。或許,黑莓的經歷更應該給互聯網企業們些許啟示:企業不僅需要好的產品,同樣需要過硬的營銷。
——康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