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泳惠
國稅局普及稅法“加班稅”受熱議
“春節加班取得的加班費需不需要繳個稅?”春節過后,這個問題成為各級稅務部門的納稅咨詢熱點。2月20日,國稅總局相關負責人專門就此進行了回應,明確表示:“法定節假日加班工資必須依法繳納個稅。”
然而,國稅總局重申稅法的舉動未能得到大多數民眾的理解。“加班稅”的消息傳出后,多數網友對“加班稅”提出了質疑,更將討論范圍升級至我國現行的稅賦體制,提出應進行稅改,包括減少工薪階層稅賦、公開稅款去向、合理使用稅款等。部分網友還誤以為“加班稅”是新稅種,并為此聲討相關部門。
伴隨著“加班稅”爭論的持續發酵,一些媒體開始將關注點轉移至民眾對加班稅產生焦慮的根源,并建議尊重民意、進一步落實稅制改革。
近六成網友呼吁落實“費”再談“稅”
針對“加班稅”,新浪發起了題為“你怎么看加班費須繳個稅?”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的網友坦言:加班費還沒有保障,拿什么繳稅。網友“綠綠森林”建議道:“有關部門首先要做好監督用人單位對節假日加班工資的發放,然后再談論相關的個稅問題。”
三成多的網友不贊成收取“加班稅”,認為此舉不合情理。網友“不服氣”指出:“多數高收入階層節假日是不用加班的,低收入者犧牲節假日賺點辛苦錢也要繳稅,實在不應該!”網友“韓志國”發表微博說:“中國經濟走出困境的最好辦法是減稅,真正做到藏富于企與藏富于民。”
還有近一成的網友認為納稅是每個公民應遵守的義務,贊成收取“加班稅”,但應公開稅款花費。
“加班稅”受媒體質疑稅制需改革
對于存在已久的“加班稅”,多數媒體持質疑態度。有媒體質疑該政策本身的合理性,認為其有損公平效率;有媒體借其披露現存稅收體制的不合理,并建議完善征管體系、實行稅務公開;還有媒體建議可以“人性化”處理“加班稅”,多替納稅人考慮,以減少沖突和爭議。
“加班稅”有損公平效率,設計稅制應謹慎。大眾日報擔憂,加班稅會打擊勞動者加班的積極性,進而可能導致社會效率的無謂損失。“2011年,我國中低收入群體承擔了65%的個稅貢獻率,而在歐美國家,高收入階層才是納稅的主體。”廣州日報由此得出結論:我國個稅天平的失衡是顯而易見的,個稅淪為“工資稅”,不但讓稅收的主功能之一——調節財富分配失效,更引發貧富分化的“馬太效應”。故而,大眾日報建議,在設計稅制上必須做出權衡取舍,避免那些犧牲了效率而從平等來看也沒有任何好處的政策。
“加班稅”遭熱議根源于其背后的稅負焦慮,應完善稅收征管體系、公開稅款去向等。檢查日報指出,近年來,每逢一項新稅種或稅目面世都會激起口水無數,其根源并不在于稅收制度本身,而是隱匿在類似“加班稅”背后的稅負焦慮。要打消公眾的稅負焦慮,不僅要完善現有征管體系,加快官員財產申報的步伐,強化高收入群體監管,而且還應在稅款使用上變得公開透明,加快稅負轉換國民福利步伐,讓公眾對稅負變得無痛感;此外,每一項稅種稅目的開征,都要嚴格遵循“問民”原則,最終實現稅收的嚴肅性和民主性。
“加班稅”宜應人性化處理。“從人性化角度審視‘加班稅,公眾有充分的理由要求減免乃至豁免。”廣州日報還建議實行“結構性減稅”:從宏觀當從窮人減起,減輕多數普通工薪階層的稅賦;微觀應從個稅設置的人性化入手,多替納稅人著想,使個稅征收更加合理,更能照顧納稅者的感受。廣州日報強調:“稅收更人性,社會才能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