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峰
養蜂被譽為“甜蜜的事業”,在很多人看來,這些每天都在“追花”的人們,過著每天都是春天的幸福日子。但沒人知道,跋山涉水、背井離鄉的辛苦,換來的卻是后繼無人的尷尬和假蜂蜜肆虐市場的窘局……如何讓這份生態農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如何讓辛勞的養蜂人得到自己應得的“甜蜜”?這些都值得人們去深思。
2月,已是立春季節,對于在全國到處追花逐蜜的河南養蜂專業戶來說,蜜蜂越冬期過后,即將開始春季繁殖,以便在家門口迎來長達半年多的花期。作為養蜂大省的河南,養蜂歷史悠久,從業人數、蜂群總數、蜂蜜產量等都居于全國前列。
養蜂被譽為“甜蜜的事業”。然而,在甜蜜的背后,卻滿是養蜂人的艱辛,假蜂蜜泛濫沖擊,真蜂蜜銷售等問題令養蜂業處境艱難。
蜂農老李的“甜蜜生活”
2月初還是春寒料峭,在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一處荒山上見到老李的時候,他正在“伺候”越冬的蜂群。
老李名叫李希成,72歲的他從事養蜂已有40多個年頭,目前養有80多箱蜜蜂。“養蜂也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老李說,養蜂人最害怕陰雨綿綿的天氣,蜜蜂怕冷不出去采蜜,如果花開季節遇到寒流,花被凍得提前凋謝,就會嚴重影響蜂蜜產量。“在正常年份能打四五噸蜂蜜,遇到天氣不好時收成可能減半。”
“平時難得回家,一年中有9個月是在全國各地追趕花期,另外3個月則是在溫度偏高的地方繁殖蜜蜂,每年都這樣。”老李說,今年因為家中有事耽擱了,不然的話,這時候的他應該在湖南了。自從開始養蜂,老李就如同候鳥般過上了“遷徙”的生活。而且基本上都是在深山老林中孤獨地生活,居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沒有水、電、氣,一切都是湊合著過,經常不能回家,妻子埋怨起他來直掉淚。說起在外養蜂的艱辛,老李不時皺起眉頭。
河南萬戶養蜂者全國“追花”
在河南,像老李這樣的養蜂專業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 據了解,河南是養蜂大省,養蜂歷史悠久。目前,河南省的養蜂專業戶已超過1萬戶,從業者多達幾十萬人,飼養蜜蜂70萬群,占全國蜜蜂飼養量的近1/10,蜂群總數、產量都居全國前列,僅次于浙江,蜂蜜及相關產品出口量最高年份達16000噸,產值達10億元。
中國的紫云英、槐花、荊花、椴樹、酸棗、荔枝等都是上等蜜源,蜂蜜產量占到世界的1/4,每年出口蜂蜜10萬噸左右,是名副其實的第一養蜂大國、第一蜂蜜生產和出口大國。
令蜂農感到自豪的是,養蜂業是生態友好型農業,不占耕地,不與農業爭資源,不污染環境,還可以為農作物提供授粉,為人類提供豐富營養的蜂產品,被譽為“空中農業”,是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養蜂業應予以政策扶持與引導
蜂農侯寶敏說,平時大家只是關注蜂蜜,卻并不了解養蜂業,也不了解蜂農的處境。也不少蜂農都反映,其他種植養殖業都有或多或少的補助,只有養蜂是沒有補助的,他們希望國家出臺政策予以扶持;蜂農長年在外,特別辛苦,需要得到更好的人身保障;從產業政策來說,應該加強對養蜂業的管理,引導行業不斷走向規范化、規模化、標準化,這樣才能提升產品競爭力,使蜂農真正受惠。
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蜂體系專家張中印教授表示:蜜蜂授粉對人類貢獻巨大。作為農業大省,發展養蜂業可以為河南農作物、瓜果、蔬菜提供自然授粉,是農業的有機組成部分。蜂農一旦放棄養蜂,將直接威脅到糧食的生產安全。
目前河南大部分養蜂專業戶已認識到靠分散經營、一家一戶的單打獨斗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必須走聯合的道路。河南養蜂協會副會長、河南蜜樂源養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昕表示,自2007年以來,河南省相繼成立了養蜂專業合作社,蜜樂源養蜂專業合作社已經吸收500多戶養蜂專業戶,按照“統一生產技術培訓、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品牌和包裝、統一銷售”的模式,開展從養殖、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經營,已經發展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養蜂專業合作組織,并注冊了“蜜樂”商標,獲得了河南首家有機蜂蜜認證。
此外,河南省還成立了浚縣侯氏蜂農專業合作社、南陽草蘆蜂農專業合作社、滑縣花源蜂農專業合作社等一大批省市級示范社,為河南養蜂業向規模化、組織化、現代化發展起到良好示范帶動作用。
“后繼無人”困擾養蜂業
雖然上級政府積極發展養蜂業,但對于養蜂人來說,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擺在他們面前。 大多數蜂農年齡都很大,不少都超過了70歲。蜂農李希成說,養蜂人由于一年四季趕花期,經常不能回家,收入還得靠天吃飯,掙的都是辛苦錢,因此,不少年輕的養蜂人寧愿進城打工,也不愿從事養蜂業。
何昕認為,政府應該從長遠利益出發,大力發展和扶持養蜂業,積極引導養蜂專業戶聯合起來,走規模化、現代化的發展之路,轉變養蜂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養蜂業體系,帶動養蜂業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只有保證蜂農的高收益,才能真正解決養蜂業青黃不接、后繼無人、蜜蜂減少的不利局面。
“假蜂蜜”帶來的難題
養蜂人一年四季追隨花期一路奔波,不辭辛苦,但有時候他們并沒有感受到太多的甜蜜。蜂農李希成說,現在養蜂的各項成本都在上升,蜂蜜價格總也賣不上去。而這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假蜂蜜的沖擊。
“超市賣場銷售假蜂蜜的現象比較嚴重!有的是由果糖、葡萄糖、香精等原料勾兌而成的。”李希成說,一斤蜂蜜的成本都在15元左右,加上廠家的利潤、超市的利潤,零售價格應該在20元以上才合理,十幾元甚至不到十元一斤的蜂蜜很難是真蜂蜜。
在假蜂蜜泛濫的問題背后,一場關于蜂蜜國家標準的爭論逐漸被推向前臺。
2011年10月20日,衛生部公布的新的國家蜂蜜標準正式實施。但是這個標號為GB14963-2011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并沒有讓蜂農們興奮,反而引發了一些質疑。
何昕說,最新國家蜂蜜標準(GB14963
-2011)與舊版(GB18796-2005)相比,雖明文限定蜂蜜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蜂蜜以外的物質,但對近年來以大米糖漿等造假的“大米糖漿蜂蜜”的相關檢測項目卻未提及。
去年年底,浙江江山恒亮蜂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浩亮曾代表8000多蜂農向外界表示,新出臺的蜂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不利于打擊假冒偽劣蜂蜜產品。
河南省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蜂產品研究室主任許喜蘭說,按照新國標,確實不好檢測出蜂蜜中是否摻有大米糖漿。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長王竹天也曾表示,想用新國標來打擊假蜂蜜的囂張氣焰,還存在很多困難。
因此,如何更好地完善國家標準,打擊假冒偽劣蜂蜜產品,促進蜂蜜產業發展,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維護養蜂人辛苦的勞動成果,仍需要各級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