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敬華 李永梅
在媒體和業內人士對騰訊架構重組有了N個版本的猜想后,2012年5月18日騰訊終于揭開了架構重組的神秘面紗。此次騰訊架構調整的最大變化是從原有的業務部門制轉向事業群制,重點布局社交、游戲、網媒、無線、電商和搜索六大業務,強化平臺戰略。
將原有的業務部門打破,重組為現在的六大事業群,這樣一個架構調整,騰訊公司所有的業務部門和支撐部門均有涉及。對此,有業內人士稱這是小馬哥對騰訊動的一次大手術。不經意間,此次架構調整距2005年的大變革已有七年之久。當然,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架構調整是騰訊又一次轉型的信號。
構調整究竟為哪般
騰訊此次架構調整,與媒體和業內人士的猜測有吻合之處,也有意外之舉。高速成長之后,騰訊已經是一個擁有2萬多名員工的龐大帝國,業務部門的復雜程度不僅令外人捋不清頭緒,既便是騰訊內部員工也有些困惑。在一些關于騰訊架構調整的報道中,“折射”出騰訊組織架構的復雜程度。
簡單地說,騰訊此次調整的最大變化是,首次將社交網絡獨立為一個與其他事業部平行的獨立事業部,以及將電商部門獨立為全資子公司。前者包括朋友網(活躍賬戶數超過2億的社交網絡)和QQ空間(活躍賬戶數近6億的社交網絡),獨立后兩個平臺將在開放平臺上走得更遠,可能成為騰訊下一個收入增量來源之一,上個季度該部門的收入超過20億元,約占全部收入的21%。
最大的意外則是對微信和其領軍人物張小龍的定位,之前業界一直預期他會和其他幾大事業部負責人平起平坐,且微信可能成為這次重組的核心。現實是,他的頭銜為一般的副總裁,仍然負責廣州研究院(包括微信),隸屬于企業發展事業群,由總裁劉熾平分管——該部門還負責投資、國際業務等。
之前騰訊寄予厚望的搜索部門,則為其始終波瀾不驚的表現付出代價——被劃分為兩個部分,分別并入移動互聯網和技術工程事業部,畢竟在一個用戶使用習慣已經形成,而且傳統搜索門戶模式被社交網絡部分分流的前提下,繼續在傳統搜索領域投資不一定能獲得可以接受的投資回報。
與業務部門架構調整同步的,還有人事的調整。曾經對各事業部的成長發揮重大作用的領軍人物,也都官升一級,從高級副總裁上升為高級執行副總裁,而新任命的COO任宇昕則體現了他在過去數年對騰訊的貢獻——他所負責的游戲等部門貢獻了騰訊一半以上的收入和主要增長動力。
至此,騰訊架構調整的原因已經非常清晰,砍掉虧損的業務線,重點布局移動互聯網,因為騰訊現有的業務已經遭遇發展瓶頸,財報也佐證了這一事實。騰訊發布的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第一季度總收入為96.479億元,比上一季度的79.225億元增長21.8%,計17.254億元。業績增長由100%下降至50%左右,又下降至20%左右,業績增速明顯放緩的現狀迫使騰訊轉型,架構調整無疑成為騰訊轉型的前奏。
構調整為轉型鋪路
實際上,騰訊早在三四年前就開始醞釀架構調整,騰訊內部人士對媒體如是說。去年騰訊宣布開放,可以作為騰訊變革的一個起點。最近一年多,馬化騰重復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開放不是一種態度,而是一種能力。”言外之意,騰訊轉型已經勢在必行。
騰訊的舊有組織架構設立于2005年,離上市時間不到一年,將公司劃分為S(職能系統)、O(運營平臺系統)、R(平臺研發系統)、B0(企業發展系統)、B1(無線業務系統)、B2(互聯網業務系統)、B3(互動娛樂業務系統)和B4(網絡媒體業務系統)等8條線。
上述架構的設立,是基于2003年的“拓展多平臺業務領域”,并著眼于2005年提出的未來打造“一站式在線生活”的戰略。2010年,3Q大戰爆發,騰訊內部的尖銳矛盾浮出水面。身為龐大QQ帝國掌門人的馬化騰,也深知騰訊高速擴張后面臨的問題,在寫給內部員工的郵件中,馬化騰表示:“隨著公司人員規模的擴張,垂直的組織層級越來越多,橫向的跨部門合作也越來越多,很多情況下,內部跨團隊溝通會出現問題。”
IM、電子商務、微博、游戲……圍繞在騰訊企鵝周圍的,是一個又一個產品,而究竟有多少產品?連騰訊自己的員工一時也難以回答清楚。初期,騰訊圍繞2005年構建的一套按照業務職能線劃分的架構體系擴張,業務陣營龐大后,問題接踵而至。產品線越來越多,組織架構就越來越復雜,加之各部門的KPI考核是各自為政,騰訊內部管理的混亂可想而知。
據騰訊某離職員工透露:“進軍電子商務的騰訊,電商部門歸B2線管理,而財付通屬于B0線,兩條線分屬不同的領導,電商部門向賣家收取2萬元的保證金,但付款是在財付通,如果商家不在騰訊開店了,卻要與財付通溝通。但電商和財付通有各自的客服,電商的客服不能回答財付通付款的問題,這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除了內部的管理混亂外,騰訊現有的業務發展也遭遇了瓶頸。3G普及帶動了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市場增速逐漸放緩,很多互聯網巨頭正向移動互聯網轉型,坐擁7億QQ用戶的騰訊也不例外。
對于移動互聯網,騰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兼容市場上各種平臺的手機QQ已經成為騰訊進軍移動互聯網的堅實基礎。當微信、手機QQ瀏覽器、騰訊手機管家等一系列移動產品相繼上市后,騰訊的產品線更混亂,效率更低,基于PC的產品與基于手機的產品品牌混亂、研發混亂。不轉型,騰訊會死在自己手中,而架構調整順其自然成為騰訊轉型的第一步。
構調整實質是轉型
透過架構調整,我們已經能夠非常清晰的看到騰訊未來的發展戰略。正如DCCI創始人胡延平表示,“大社交、小靈快、大平臺、多線程”是此次騰訊的調整核心。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微信的戰略地位已經奠定。架構調整后,騰訊在互聯網領域有QQ,在移動互聯網有微信,QQ和微信之間又形成了良好的互通。在互聯網遭遇了瓶頸后,騰訊把增長點寄托在移動互聯網領域。
嚴格來說,騰訊早已經開始向移動互聯網轉型,手機QQ瀏覽器和騰訊手機管家這些產品是騰訊進入移動互聯網的序曲。在2011年里,手機QQ瀏覽器與騰訊手機管家在安全方面的深度融合,可以說是騰訊轉型的一個布局。其實是騰訊想復制QQ在互聯網領域的成功模式。
眾所周知,在互聯網領域,QQ電腦管家和QQ瀏覽器等產品底層依賴QQ這個大平臺,安全理念又將這兩款產品變為一個應用鏈條。在互聯網領域,騰訊的產品已經涉及輸入法、瀏覽器、殺毒、網購、網游等領域。在移動互聯網領域,騰訊同樣在復制QQ在互聯網的模式,將一款產品作為底層應用,由此衍生眾多的應用。低調的微信只運營一年多,用戶卻突破1億人,這為騰訊轉型移動互聯網指明了方向。
就在騰訊架構調整傳言漫天飛舞之時,微信悄悄地推出了“朋友圈”功能,這是一款SNS應用,類似Instagram的圖片分享應用。借助QQ和手機通訊錄兩個平臺,微信用戶輕松突破1億,成為國內用戶規模最大的移動社交軟件。縱觀騰訊現有的產品布局,結合騰訊此次架構調整,不難預言:微信將是騰訊移動互聯網的核心產品。
架構調整后,騰訊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戰略已經非常清晰。微信為核心,手機瀏覽器、手機QQ、手機安全產品、手機桌面將依托微信這個平臺拓展。架構調整是騰訊向移動互聯網轉型邁出的第一步。不過,騰訊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仍面臨挑戰,一是競爭對手,二是架構調整的隱患。架構調整后各個事業部的權力將更加強大,這可能會助長離心力,使公司層面的資源協調更難,并且使產品用戶層面過于龐雜混亂的局面更加惡化。
在2011年6月的開放大會上,馬化騰喊出“再造一個騰訊”的口號。當時,很多媒體一致認為騰訊要轉型。現在看來,在開放大會之后,騰訊對內部架構進行了最大幅度的調整,除了繼續推出開放平臺外,這也是騰訊的又一次轉型——深化開放,向移動互聯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