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武,陶靜,羅榮華
摘要:作為中國所特有的商業業態,專業市場對流通、消費、投資、生產乃至于出口都有著重要影響,對提高就業、促進創業創新、促進城鄉一體化等社會經濟發展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直觀分析基礎上,本文運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統計研究,發現專業市場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達到058,東部地區要高于中、西部地區;實證表明專業市場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這也是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專業市場;經濟增長;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F224文獻標識碼:B
一、引言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鼓勵和支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向農村延伸,完善農村服務網點,支持大型超市與農村合作組織對接,改造升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支持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作為中國所特有的商業業態,專業市場處于流通環節的承上(生產)啟下(消費)的地位,具有引導市場、決定生產、促進消費的積極作用,對我國流通體系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09年底我國億元以上的專業市場達到3 407個,實現成交額46 223億元,比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的235億元增長了196倍。專業市場類型已由當初的農產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為主的單一類型演變為如今的生產資料市場,農產品市場,食品、飲料及煙酒市場,紡織、服裝及鞋帽市場,日用品及文化用品市場等,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夠反映地區經濟活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中國商品市場發展戰略研究學會張旭在總結義烏小商品市場的32年發展歷程時,形象地把專業市場概括為擺地攤的第一代到如今以電子商務為主的第八代。
國內學者關于專業市場與社會生活與城市經濟增長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尤其實證型的研究更少。其中黃明東(1998)認為專業市場的興起推動了農村經濟和市場化改革的發展,并引起農村經濟結構和微觀基礎及城鄉格局的實質性變化。石憶邵(2005)通過年鑒數據分析分別得到商品交易市場密度、市場規模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74,0833。劉天祥(2007)通過對專業市場交易額和GDP的一元回歸計算得出,專業市場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為04944,即全國專業市場交易額每增長1個單元,GDP就增長04944單元,他指出專業市場的建設發展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具有促進作用,并認為專業市場在我國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存在。張旭亮(2009)通過對我國專業市場密度、強度和數量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關系,以及對市域層面有典型代表性的專業市場與城市經濟作用關系和因果關系進行了分析,發現我國專業市場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但相關,而且呈現出與城市群空間上的耦合性。
現有的對專業市場與經濟增長研究的實證模型較為簡單,選取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利用時間序列數據,或者是截面數據單純地驗證專業市場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忽視了其它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得出的結果不能從整體上反映實際經濟狀況。為了克服這類局限性,克服時間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線性的困擾,本文采用面板數據(Panel Data)模型,完整地分析我國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區域經濟增長與專業市場發展的關系,反映專業市場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時序影響,反映不同地區間專業市場發展的經濟作用。面板數據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并更好地識別和度量單純數據所不能發現的影響因素[1],并通過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實證分析變量之間的關系。
(一)專業市場發展的理論分析
商品流通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現代流通業具有引導市場、決定生產、促進消費的積極作用,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先導性產業。社會新形勢下,消費、投資和出口已然成為經濟增長的三大主要驅動力,而作為流通的重要載體,專業市場不僅能夠帶動消費增長,還具有促進投資的作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從分工理論角度看,專業市場能夠集聚分散的需求,這種集聚的需求意味著市場容量的擴大,而市場容量的擴大是提高交易效率的必要且充分條件:當市場容量增大時,意味著交易對象擴大,交易成功率必然上升;另一方面,市場容量擴大意味著可選擇集合的擴大,從而交易風險就會降低;同時,市場容量擴大有利于信息數量增加和質量提高,這也促成了交易效率提高[2]。交易效率的提高或者交易成本的下降,是促進分工演進的關鍵因素。按照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市場自利行為交互作用形成的最重要的兩難沖突,是分工經濟與交易費用的矛盾。當交易效率低時,分工的好處被分工造成的大量交易次數之間的費用抵消,人們就會放棄分工而選擇自給自足;而當交易效率高時,分工的好處就大于交易費用,從而促進分工的發展[3]。斯密—楊格定理表明,市場規模擴大與專業化的深化的之間是一種良性循環機制,專業市場通過實現交易效率的遞進,促使分工深化,進而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增長。
從雙邊市場理論的角度看,專業市場是促進商品交易的平臺,商戶(專業市場內部商品提供方)與客戶(專業市場內商品的終端購買方)都通過這個同一平臺進行交易,運營商與處于后臺的服務商同時為前臺這兩個不同的群體提供相關的商貿服務等平臺式服務,一邊商戶在專業市場中進行交易所獲得的收益或效用會隨著另一邊客戶數量的增加而增大。顯然,成熟的專業市場具有明顯的雙邊市場特征:以專業市場交易為平臺,兩端分別為商戶和客戶。這種平臺可能由地方政府或集體以土地投入發起,也有由一批投資人共同興建,也有商業地產開發形式等,由投資商、運營商經營與管理。專業市場是區域性的商貿物流樞紐,能凝聚并維持足夠數量的商戶與制造商并實現相當的交易量,從而吸引客戶的進入。市場容量的擴大使專業市場得以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率、集約化為客戶提供服務而吸引大量制造商在此提供商品并吸引商戶入駐,這又因更多的選擇、更低的價格、更好的質量吸引客戶到達。交易空間的擴大,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的下降吸引雙邊市場聚集,專業市場完成了由傳統交易場所向交易平臺的轉化。隨著客戶要求的提高,需要提供定制化的商品,制造商將提升其商品品牌從而推動專業市場平臺的進一步提升。尤其是信息網絡和物流網絡的發展,專業市場對交易雙方提供的服務領域已經從傳統的商品交易環節延伸到物流配送、信息服務、中介組織、資金服務等各個環節,平臺通過提供一體化的商貿服務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服務業的進步。憑借無可比擬的技術和服務優勢,一個平臺式的專業市場可以面向多條供應鏈提供服務,成為多供應鏈上的一個集成節點,從而演變為復雜的多邊市場形態。
增長極理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專業市場的發展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可以起到增長極的作用。專業市場的發展,能促進區域內商品生產和流通的發展,吸引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此聚集,帶動區域內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新的產業鏈,促進地區經濟的增長;另外,完善的專業市場體系,可以及時、有效地反映市場供求動態,更有效率的實現產品銷售,促進生產緊跟市場需求,更快地了解供求等信息,開發適銷的新產品,使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大大增強區域的經濟活力。所以專業市場的發展一方面可以帶動地區的貿易流通等服務行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它還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能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的繁榮,甚至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東中西部經濟增長與專業市場發展的狀況
專業市場成交額是所有專業市場攤位商品交易總額,是專業市場運行的重要指標之一,圖1、圖2分別展示了我國2000年以來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專業市場成交額和地區GDP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專業市場的成交額較高,占了專業市場總成交額的803%,如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這些地區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央的發展政策一直向沿海的東部城市傾斜,加速了經濟的發展,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專業市場的快速增長;相反西部地區大多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經濟比較薄弱,人民的消費能力相對薄弱,專業市場發展較為緩慢,故其專業市場成交額呈現明顯的差距。
圖1專業市場成交額(2000—2009年)圖2三大經濟地區GDP(2000—2009年)
圖3為2001—2009年各地區經濟和專業市場成交額的增長率。從圖中不難發現,各個地區的專業市場成交額和GDP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長(由于《商品交易市場統計年鑒》對專業市場統計始于2000年,統計數據不全面,故2001年呈現100%以上的增長率),三大地區的GDP增長較為平穩,平均增長速率分別為148%、139%、154%;而各地區專業市場成交額的增長卻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性:2001年各地區的增長率均超過100%,推測是由于專業市場經過長期的前期投入后獲得了巨大的收益,隨著時間的推移,邊際效益呈現遞減趨勢。東、中部地區發展相比較西部地區發展比較穩定,西部地區專業市場由于基數低,增長速度尤快,在2004年后已經超越了東、中部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在西部專業市場發展勢頭最猛的2008年,其GDP增長率以161超過了東部地區的106%,某種意義上可以解釋為專業市場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帶動經濟的增長。圖4為東、中、西部及三個地區總的專業市場成交額與GDP從2000—2009年的散點圖,反映了10年內兩者發展的對應關系。從圖中發現中、西部地區兩者之間的發展趨勢相似,東部地區發展匹配度則高于另外兩地區,這些都表明無論是總體上還是各大地區專業市場的發展和規模擴張與地區經濟發展是相匹配的,呈現一定的相關性。
圖3各地區GDP與專業市場(SM)成交額增長率
(2001—2009年)圖4 專業市場(SM)成交額與GDP散點圖
(2000—2009年)三、模型與數據選取
(一)面板數據模型
面板數據也稱時間序列截面數據或混合數據,面板數據同時在時間和截面空間上取得的二維數據。面板數據模型的一般形式為:
yit=αit+∑Ki=1βkitxkit+uit[4]
其中,i=1,2,…,N表示N個個體;t=1,2,…,T表示已知的T個時點;yit是被解釋變量對個體i在t時的觀測值;xkit是第k個解釋變量對于個體在t時的觀測值;βkit是待估計的參數; uit是隨機誤差項。
根據模型中參數的假設不同,面板數據模型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劃分為3種類型:混合模型、變截距模型、變系數模型。建立面板數據模型的關鍵在于首先要檢驗樣本時間符合哪種面板數據模型以避免模型設定偏差,改進估計的有效性;其次要做好面板數據單根檢驗以及面板協整檢驗。協整是對非平穩時間序列長期均衡關系的統計描述,非平穩時間序列間存在的長期穩定均衡關系稱為協整關系。在樣本容量比較低的情況下利用單個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時,會降低檢驗的功效,而利用面板數據進行的單位根檢驗則能夠充分利用不同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5]。
Levin和Lin(1992)討論了包含固定效應個體確定性趨勢及不同期序列相關誤差下的Panel Data序列單位根檢驗方法LL檢驗法,該方法已經成為一種標準的Panel Data單位根檢驗方法[4]。Kao(1999)對不同協整檢驗方法的特性進行了Monte Carlo隨機模擬研究,提出對非平穩面板數據進行回歸的代數方法[6]。本文僅對樣本本身的個體差異情況進行分析,故使用固定效應模型,在面板單位根檢驗和面板協整檢驗的基礎上對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的專業市場與地區經濟增長做面板數據模型分析,分析各個區域經濟增長與專業市場的關系,并將針對各區域的經濟情況分析各區域的專業市場發展策略。
(二)數據指標與來源
成交額是專業市場發展的重要指標,最能體現專業市場發展規模,故選取專業市場成交額作為專業市場發展指標。經濟增長的指標則采取常用的GDP數據。本研究采用的是2000—2009年度統計年鑒數據,對三大經濟區域(東部、中部、西部)的經濟增長指標與專業市場數據進行研究。區域劃分按照統計年鑒標準,東部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十個省市;中部城市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個省;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十一個省市,由于西藏地區專業市場統計數據最近5年才進行,數據年限較短,故將其剔除。專業市場的統計數據來自《商品交易市場統計年鑒》(2000—2009年),單位為億元人民幣;國內生產總值GDP(單位為億元人民幣)統計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0—2009年)和《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GDP、專業市場成交額是以1978年為基期的價格指數進行測算得出的。各個區域的相關數據是利用EXCELL進行整合的,面板單位根檢驗與面板協整檢驗則借助計量軟件EVIEWS60完成,并利用EVIEWS60完成面板數據模型的估計及檢驗。
四、 實證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
定義LnSMit為第i個地區第t年處理后的專業市場成交額,LnGDPit為第i個地區第t年處理后的GDP。首先對個體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然后對整體進行面板單位根檢驗。ADF檢驗的t統計量結果如表1所示,表1的結果顯示水平序列中的顯示得到的t—統計量均大于臨界值,表明水平序列非平穩。LnGDPit、LnSMit面板單位根檢驗IPS統計量分別為—0446、—0245,由于IPS檢驗在5%顯著水平上臨界值為—207,所以LnGDPit、LnSMit在5%顯著水平上接受面板單位根假設。
表1地區GDP和專業市場的ADF檢驗地區LnGDPit的t—統計量LnSMit的t—統計量水平序列一階差分水平序列一階差分東部—2.97**—7.1—2.13**—4.84中部—3.72**—5.66—1.98**—5.42西部—1.45**—2.22—0.26**—4.15注:**表示ADF的t統計量在5%的顯著水平下接受單位根的原假設。
表2面板協整檢驗結果t—統計量Prob.ADF—3.371632**0.0004注:**表示ADF的t統計量在5%的顯著水平下序列協整。
(二) 協整檢驗
為了研究專業市場和地區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首先利用Kao法檢驗個體中兩者之間的協整關系;然后用面板協整的檢驗方法考察各地區的經濟增長和專業市場的關系。對各經濟地區的LnGDPit和LnSMit進行回歸,在不考慮滯后影響的假設條件下,設面板數據模型形式如下:
LnGDPit=Ci+βi*LnSMit+uit
其中uit為噪聲項。
對面板模型進行協整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檢驗結果可知,ADF統計量在5%的置信水平下檢驗顯著,即認為LnGDPit和LnSMit序列之間存在協整性。這比較符合當前的經濟特征。從整體來看,在流通業態不斷發展的時代下,專業市場作為流通環節,它的發展會牽動上游生產和下游消費的發展,同時吸引市場資本的加入,從而推動地區經濟的逐步增長。
(三)模型估計與分析
應用面板數據模型研究我國三大經濟區域的經濟增長與專業市場得出到面板數據模型的結果為:
LnGDPt=2282760+0583407LnSMt+ut
R2=0939
R2=0939證明模型整體擬合度很高,結果表明各地區總體而言專業市場成交額每變動1個單位,GDP變動0583407個單位。各變量回歸系數的t統計量也都是顯著的,R2=0953059,模型整體擬合度較好,結果如表3所示。
上述面板數據模型檢驗結果顯示我國三大經濟區域中各區域的經濟增長與專業市場之間的關系是長期均衡的。從各區域的專業市場發展對經濟增長的系數可以看出,我國東部經濟區域的專業市場對其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果最大,而中部的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最小。這一結果比較符合我國國情,專業市場最早始于浙江、廣東、福建等東部省市,它的發展能夠帶動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集聚,中小企業作為我國工業企業的主力軍,其生產總值將為我國工業總產值的增加做出重要貢獻;同時,在我國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專業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場所,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促使當地農業總產值的增加;專業市場的運行必然需要物流等其它服務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專業市場的發展帶動了整體服務業的發展,實現第三產業的增值,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中、西部地區由于地理、經濟、政治各方面的因素,流通業一直不發達,專業市場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興起,故其對生產、消費、投資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因此中、西部經濟區域的經濟發展戰略應該制定在保證流通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結合其中,西部區域的經濟特色領域擴大專業市場交易規模,吸引資本入場,實現以場帶市的發展。而東部地區雖然專業市場發展相對成熟,但是隨著電子商務和物流科技的發展,各類形態的市場的出現,專業市場成交額2010年的增長率已經低于平均每年231%的水平,這就意味著專業市場要想繼續存在并發展必須要尋求轉型升級的道路,需要借鑒其它業態的有時,創新其運營模式,并要求相關部門政策性指導專業市場的規范運行與升級改造。
五、 結論
本文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實證分析了專業市場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具體表現在:第一,專業市場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存在協整關系,促進專業市場發展有利于活躍地區的生產與消費,從而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第二,我國專業市場的發展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其發展差距與中國地區經濟差異也密切相關:東部地區專業市場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大于中、西部地區。
研究結果表明,東、中部地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快專業市場的轉型與升級,實現專業市場這一供應鏈節點的優化,整合供應鏈上的資源實現專業市場商業模式的創新;而西部有條件的地區要促進專業市場的發展與聚集。實現流通領域的又好又快的發展與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政,田錚,黨懷義.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實證分析西部省市固定投資與工業增加值之間的關系[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7,26(3):420—426.
[2]Yung,Ally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J].Economic Journal,1928(38):156.
[3]楊小凱.新政治經濟學與交易費用經濟學[J].制度經濟學研究,2004(4):158—164.
[4]何劍.計量經濟學實驗和Eviews使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5]蔡旭娜,賴川波.區域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關系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0(1):113—115.
[6]Kao.Spurious Regression and Residual—Based Tests for Cointegation in Panel Data[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1—44.
[7]楊竹莘.非均衡協調發展的區域理論在中國的演變[J].商業研究,2010(6).
[8]石憶邵.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空間分布及其發展對策[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1):34—40.
(責任編輯: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