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鳳,袁申國
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兩岸四地經濟合作也越來越頻繁,深入研究兩岸四地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本文使用1982—2009年服務貿易面板數據,利用SUR方法研究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出兩岸四地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進出口總額分類、進口和出口分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存在較大的差異。
關鍵詞:服務貿易;貢獻;SUR方法
中圖分類號:F752.68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兩岸四地經濟合作越來越頻繁。受益于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CEPA(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兩岸四地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經濟融合和產業整合不斷深化,經貿融合程度也正在加深。因此,深入研究兩岸四地經濟發展的異同對經濟合作效率具有一定緊迫性,也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研究兩岸四地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差異,以便為四個地區服務貿易的合作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兩岸四地服務貿易特征比較分析
根據貿易依存度概念,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服務貿易依存度差別明顯,中國大陸服務貿易總額出口占比、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占比、運輸服務貿易出口占比和其他服務貿易出口占比呈現顯著遞增趨勢。香港服務貿易出口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比例呈現兩階段特征,第一階段為1982—1996年,期間香港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占比、旅游服務貿易占比、運輸服務貿易占比呈遞增趨勢;第二階段為1997—2009年,期間三者占比都呈下降趨勢。香港其他服務貿易占比遞增時間稍長一些,從1982年一直持續到2001年,2002年后開始呈下降趨勢。澳門旅游服務貿易占比2000年后也呈現快速增長,雖然澳門服務貿易總出口占比基本呈現遞增趨勢,但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比例很小,尤其是運輸服務貿易和其他服務貿易出口占世界服務貿易總額的比例就更小。
臺灣地區服務貿易出口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比例情形與香港類似,只是占比增長持續時間稍短一些。臺灣地區服務貿易總額出口占比、其他服務貿易出口占比1982—1993年呈增長趨勢,1993年后呈下降趨勢,運輸服務貿易出口占比和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占比分別在1995年和1989年后呈下降趨勢。從各地服務貿易出口占比大小看,香港服務貿易出口總量占比在2003年之前都大于中國大陸,2003年后中國大陸服務貿易出口增長迅速,而香港服務貿易出口有下降趨勢。臺灣地區在1993年前服務貿易出口占比也基本高于中國大陸,但由于中國大陸服務貿易出口增長迅速,1993年后臺灣地區服務貿易呈下降趨勢使得兩地占比大小差距擴大。澳門服務貿易出口總量占比雖然一直呈上升趨勢但占比大小在四地中都是最小。各地服務貿易分類出口占比大小的情形與總量占比情形的差異類似。
資料顯示中國大陸服務貿易進口總額占比、運輸服務貿易進口占比和其他服務貿易占比在1998年后呈快速增長方式,旅游服務貿易進口占比則在1991年后就迅速增長。香港、臺灣地區無論是服務貿易進口總量占比還是分類占比都呈現先上升后下降情形,澳門服務貿易進口總量占比和分類占比變化較小,略微有上升趨勢。
中國大陸服務貿易出口結構在1991年出現了分水嶺,1991年以前傳統運輸服務貿易出口都大于旅游和其他服務貿易出口,1991年后服務貿易出口比例一直呈上升趨勢。中國大陸運輸服務貿易出口比例在1999年以前一直下降,而后又有所上升,旅游服務貿易出口比例從1982年一直上升到2001年后又呈下降趨勢。香港和臺灣地區情形有些類似,其他服務貿易出口比例基本上都呈上升趨勢,運輸和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則基本表現為一直呈下降趨勢,并且在2000年之后,其他服務貿易出口比例都在50%以上,澳門主要以旅游服務貿易出口為主,其比例一直維持在80%以上。這說明澳門的運輸服務貿易出口、金融等其他服務貿易出口量相對來說太小。
中國大陸三類服務貿易進口比例在1994年后比較接近,1994年之前傳統運輸服務貿易進口比例遠大于其他兩類服務貿易進口。香港旅游服務進口比例一直都較大,2008年后才與其他兩類服務貿易進口比例相接近。澳門1997年后傳統運輸服務貿易和旅游服務貿易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其他服務貿易則呈上升趨勢。臺灣地區在1984年之后三類服務貿易進口比例呈現明顯特點:其他服務貿易一直都呈現上升趨勢,而另兩類服務貿易進口比例則基本呈現下降情形。
二、研究設計和數據
1.研究設計。為了分析中國兩岸四地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差異,本文使用Balassa(1978)提出的出口擴展型總量生產函數模型作為基本模型。Balassa在傳統Cobb—Douglas生產函數(簡稱C—D函數)中引入出口變量,將該函數擴展為適合研究開放經濟的出口擴展型總量生產函數形式:Y=F(K,L,X),其中Y為總產出,K,L,X分別為資本、勞動和出口額。隨后有不少學者在此基礎上對模型的具體形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正。如Taylor(1981)直接在指數形式的C—D函數中引入出口變量,從而使得C—D函數形式變為:Y=AKδLβXγ,A為技術水平。Hine等(1998)假設C—D生產函數形式為:Qit=AγKαitNβit,Q為實際產出,K為資本存量,N為單位有效勞動,A被假設與時間、進口和出口有關,具體形式為:Ait=eδ0TiMδ1itXδ2it。其中M為進口,X為出口。本文根據上述文獻思路,將貿易出口、進口變量引入到C—D生產函數中,從而建立包含進出口變量的新的生產函數:
Yt=eλKαtLβtMγtXηt(1)
Y、A、K、L、M、X的含義與前文相同,α為資本產出彈性,β為勞動產出彈性,γ為進口產出彈性,η為出口產出彈性。對(1)式兩邊取自然對數可以得到包含進出口變量的線性生產函數為:
LnYt=λ+αLnKt+βLnLt+γLnMt+ηLnXt(2)
根據式(2),可以建立兩岸四地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回歸模型如下:
LnYit=α0+α1LnKit+α2LnLit+α3LnMit+α4LnXit+μit(3)
式(3)中Y為實際產出,K為實際資本投入,L為就業人數,M、X分別為服務貿易實際進口和實際出口,μ為隨機干擾項,i=1,2,3,4,分別代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另外,為了比較研究兩岸四地分類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差異,本文還建立如(4)式表示的模型分析運輸服務貿易、旅游服務貿易和其他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LnYit=α0+α1LnKit+α2LnLit+α3LnMTit+α4LnMTRit+α5LnMELSEit+α6LnXTit+α7LnXTRit+α8LnXELSEit+μit(4)
式(4)中MT、MTR和MELSE分別為運輸、旅游和其他服務貿易進口額,XT、XTR和XELSE分別為運輸、旅游和其他服務貿易出口額,其他符號含義同式(3)。
2. 數據說明。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產出Y、資本投入K、服務貿易進出口所有變量均為實際值,其中產出Y為本地GDP,資本投入K使用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替代。中國大陸、臺灣地區各變量實際值由名義值除以各地CPI指數(1982年為基期,1982=100)計算得到,香港、澳門各變量實際值由名義值除以GDP平減指數(1982年為基期,1982=100)得到。勞動投入都為年末就業人員數。服務貿易數據均來自WTO網站,澳門數據來源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網站,臺灣地區數據自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和臺灣地區2009年、2010年統計年鑒,香港數據來自香港統計網站,中國大陸數據來自中國經濟統計網。
三、實證分析
1. 研究方法確定。表1數據表明兩岸四地服務貿易進出口有著較強的相關性。除臺灣地區出口和進口與其他三個地區出口和進口相關系數低于0.9外,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服務貿易進出口相關性都非常高,這表明兩岸四地之間服務貿易關系緊密。
表1兩岸四地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相關性出口進口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中國大陸10.9590.9760.87210.9430.9550.783香港10.9720.92410.9230.896澳門10.85410.679臺灣地區11
由于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服務貿易進出口相關性較大,說明兩岸四地貿易進出口可能受到共同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共同因素通過貿易變化進一步影響到各地經濟增長。所以,單個地區進行OLS估計殘差項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為了更有效地估計兩岸四地服務貿易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需要使用SUR方法對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構成的面板數據進行估計。在進行SUR估計之前,必須檢驗四個地區的方程是似無關還是真無關。對面板數據似無關檢驗的統計量一般有LR、LM和WALD,本文使用LR和LM檢驗統計量,它們的檢驗表達式分別為:
LR=T∑Ni=1lnσ2i—ln|∑|
LM=T∑Ni=1∑i—1j=1ρ2ij
其中T為1982—2009年期間樣本個數,N為地區數,σ2i為各地區單獨進行OLS回歸分析時的方差估計值,∑為各地區回歸殘差協方差矩陣,ρ2ij為各地區進行OLS回歸時的殘差相關系數。兩個統計量都服從自由度為N(N—1)/2的χ2分布,通過計算分別得到LR=1091.87,LM=17.396,置信度為95%,自由度為6的χ2值為12.592,所以兩個統計量都拒絕了原假設,這表明四個地區的方程表現為似無關。
為了更有效的估計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需要使用SUR方法對面板數據進行估計。為了檢驗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本文分別對模型進行了OLS回歸和SUR回歸分析,分析結果分別如表2和表3所示。從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兩種回歸方法在系數符號和顯著性上取得了較為一致的結論,可以認為估計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穩健性。但是,由于各地區單獨進行OLS回歸分析,得到的估計結果可能有偏誤,所以最終接受SUR估計結果。因此,以下分析都是針對SUR回歸方程進行。
2. 回歸結果分析。從表2的模型1回歸結果看出兩岸四地除香港外,中國大陸、澳門和臺灣地區的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都有促進作用。中國大陸勞動投入產出彈性小于資本投入產出彈性,說明中國大陸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本相對稀缺而勞動相對過剩的事實。澳門和臺灣地區與中國大陸相反,兩地的勞動產出彈性分別為0.995和2.453,遠大于各自的資本產出彈性,說明這兩個地區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本相對過剩而勞動力相對稀缺。香港的情形更特殊,回歸結果表明香港的資本投入已經過剩。因為資本產出彈性為—0.672,表明資本投入每增加1%,將使經濟下降0.672%,相對資本投入來說,香港的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大。各地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具有明顯不同,臺灣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不明顯,雖然進出口彈性為0.105,但未通過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服務貿易進出口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顯著,系數都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香港服務貿易進出口產出彈性為0.528,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最大,其次是澳門,中國大陸最小。
從表2的模型2分析結果看,服務貿易分類總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存在顯著差異。中國大陸地區運輸和旅游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都有促進作用,運輸產出彈性為0.085,旅游產出彈性為0.212。香港和澳門只有旅游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兩地旅游產出彈性分別為0.483和0.314。臺灣地區運輸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不但沒有促進作用,反而還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運輸產出彈性為負值。臺灣地區旅游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不明顯,雖然旅游產出彈性為正,但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臺灣地區其他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他服務貿易增長1%,可以促使臺灣地區經濟增長0.204%。
從表3中模型1回歸結果來看,當將兩岸四地服務貿易分為進口和出口時,中國大陸勞動投入產出彈性還是小于資本產出彈性,澳門和臺灣地區的產出彈性都大于資本產出彈性,香港的資本產出彈性為負值,勞動產出彈性則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兩岸四地服務貿易進口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差異明顯。中國大陸、澳門和臺灣地區的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顯著,出口產出彈性較接近,但這三地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都不明顯,進口系數都為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香港服務貿易出口對其經濟增長作用不顯著,出口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服務貿易進口對香港經濟增長作用較大,服務貿易進口增長1%,香港經濟增長0.442%。由表3中模型2分析結果可知兩岸四地服務貿易分類進口和分類出口,對經濟增長作用同樣存在顯著差異。中國大陸只有旅游和運輸出口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中國大陸服務貿易運輸進口對經濟增長反而不利。因為運輸進口產出彈性為—0.2,中國大陸旅游服務貿易進口,其他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對經濟增長作用不明顯。香港旅游服務貿易出口、進口對經濟增長都有促進作用,其中旅游服務貿易進口對香港經濟增長作用更大,旅游進口增長1%,可以促使香港經濟增長0.348%。澳門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和其他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兩者產出彈性分別為0.311%和0.050%。臺灣地區的其他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明顯,運輸服務貿易對臺灣地區經濟增長反而不利,其他服務貿易對臺灣地區經濟增長作用都不顯著。
說明:(1)***,**,*分別表示通過1%,5%,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2)小括號內為標準差。
四、各地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比較
1. 各地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貢獻測算。本文使用各類服務貿易產出彈性系數,測算出兩岸四地1983—2009年期間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表4顯示了兩岸四地進出口總額和進口額、出口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需要說明的是回歸時如果產出彈性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該項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不明顯,在計算貢獻時該項都不再予以考慮。各地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征:
(1)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三地區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對經濟增長有積極的貢獻,臺灣地區進出口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明顯,四個地區的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都具有積極作用。
說明:實際值計算以1982年為基期。(進出口)總額貢獻=進出口額年均增長率×進出口產出彈性,出口貢獻=出口額年均增長率×出口產出彈性,進口貢獻=進口額年均增長率×進口產出彈性;(貢獻)份額=貢獻/GDP年均增長率。
(2)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四個地區的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下降,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進出口總額的貢獻份額分別由2001—2005年期間的37.17%、85.56%和52.80%,下降為25.65%、49.74%和50.21%。中國大陸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貢獻份額由2001—2005年期間的42.48%下降為26.28%。雖然澳門2006—2009年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維持在44.29%,比2001—2005年高,但2009年澳門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為負27.55%,說明金融危機期間澳門服務貿易出口受到嚴重打擊。由于澳門服務貿易依存度高,服務貿易出口的下降使得澳門GDP增長率由2008年的10.75%下降到2009年的6.09%。臺灣地區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大,GDP當年增長率為負5.83%,2008年服務貿易出口對GDP的增長作了負貢獻。2006—2009年臺灣地區因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服務貿易出口對GDP年均增長為負貢獻,且年均負貢獻份額較大,達到了—74.77%。
(3)香港地區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于其他三個地區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從進出口總額看,香港在1991—1995年期間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小于中國大陸和澳門,2006—2009年期間貢獻略小于澳門,其余年份香港地區都比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大。從服務貿易進口和出口看,香港只有1983—1990年間服務貿易進口貢獻小于臺灣地區,其余年份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都要大于中國大陸、澳門和臺灣地區。另外,相對來說澳門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要大于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4)1983—2009年平均值表明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分別為27.32%、42.65%和40.11%,中國大陸、澳門和臺灣地區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分別為26.85%、36.28%和37.41%,香港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60.05%。因此,平均來看中國大陸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低,而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都較高。
說明:實際值計算以1982年為基期,貢獻計算方法見表4說明。
從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分類對經濟增長貢獻來看,兩岸四地經濟中旅游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來說更顯著一些,因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旅游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都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中國大陸的運輸業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但臺灣地區的運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值。另外,只有臺灣地區的其他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表5中數據表明:(1)中國大陸服務貿易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主要是由運輸和旅游服務貿易實現的,香港和澳門服務貿易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則主要是由旅游服務貿易實現的,臺灣地區則主要是由其他服務貿易實現的。(2)1996—2000年香港旅游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值,說明該期間亞洲金融危機對香港地區的旅游業影響極大。香港旅游貿易這段時期的增長率為—2.29%,遠低于其他時期的增長率。澳門1996—2000年旅游服務貿易增長率雖然只有1.53%,但對這段時期經濟增長的貢獻卻很高,達到了80.09%(表中數據為負值,是因為GDP增長率為負值)。
從進口分類、出口分類對經濟增長貢獻看(見表6),中國大陸服務貿易對經濟的貢獻主要是因為旅游出口和運輸出口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在2000年之前,中國大陸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大于運輸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2000—2009年中國大陸運輸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相對來說更大一些,但2009年例外,該年中國大陸運輸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53.93%,這與國際金融危機造成中國出口下降有一定的關系。1983—2009期間中國大陸運輸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率為10.80%,而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為20.62%。中國大陸運輸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為負值,說明運輸進口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沒有促進作用,相反還抑制了經濟增長。香港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靠旅游服務,無論是旅游進口還是出口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都很顯著。1983—2009年香港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對經濟增長年均貢獻分別為31.08%和48.25%,說明這段時期旅游進口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作用更大,而香港運輸出口、進口和其他服務貿易出口、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都不明顯。澳門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和其他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旅游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值,運輸服務貿易出口、進口和其他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均不明顯。臺灣地區運輸服務貿易進口和其他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十分明確,有時促進經濟增長,有時又抑制經濟增長。1996—2000年、2006—2009年期間運輸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率為正,對經濟增長起了促進作用,而其他時期年均貢獻率都為負值,抑制了經濟增長。其他服務貿易進口在2006—2009年對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率為負值,其他時期年均貢獻率都為正值。臺灣地區的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運輸服務貿易出口,以及其他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都不明顯。
說明:實際值計算以1982年為基期,貢獻計算方法見表4說明。
2. 各地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差異分析。無論從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還是從服務貿易總額分類,或是從服務貿易進口分類、出口分類分析,兩岸四地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呈現顯著的差異性。
(1)從貿易依存度分析,貿易依存度高低明顯地影響了各地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般情況是貿易依存度高,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就大,如香港和澳門的服務貿易依存度遠遠大于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與后兩者相比,前兩者服務貿易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要大。不過并非貿易依存度越高,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就越大。如澳門貿易依存度一直很高,尤其是2008年和2009年貿易依存度分別為104.11%和104.60%,并且一直都大于香港,但澳門服務貿易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多年份都低于香港服務貿易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2)從服務貿易占世界貿易比率分析。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與各地服務貿易出口世界占比大小并不直接相關。香港在2003年以前,服務貿易出口世界占比都大于其他三個地區,盡管2003年以后小于中國大陸,遠大于臺灣地區和澳門,但是香港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并不明顯。
五、結論
本文的目的是旨在研究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差異性,以便為兩岸四地經濟合作提供有益的參考。通過使用1982—2009年的面板數據和SUR回歸分析研究:(1)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三地區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對經濟增長有積極的貢獻,臺灣地區進出口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明顯。(2)2006—2009年期間由于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四個地區的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下降,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進出口總額的貢獻份額分別由2001—2005年期間的37.17%、85.56%和52.80%下降為25.65%、49.74%和50.21%。(3)香港地區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本上大于其他三個地區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4)1983—2009年平均值表明中國大陸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低,而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都較高。(5)從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分類對經濟增長貢獻來看,兩岸四地經濟中旅游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來說更顯著一些。(6)從進口分類、出口分類對經濟增長貢獻看,中國大陸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主要是因為旅游出口和運輸出口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香港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靠旅游服務,澳門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和其他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臺灣地區的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運輸服務貿易出口以及其他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都不明顯。
參考文獻:
[1]韓振國,王玲利.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1985—2006 年時序數據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9(3).
[2]陳恩,黃桂良.金融服務貿易對香港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10(2):78—83.
[3]孫茂輝.服務貿易對澳門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1):67—71.
[4]楊鳳美,肖紅.香港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10(12):35—40.
[5]Balassa B.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Further evide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8,5(2):181—189.
[6]Hine R. C. and Wright P. W. Trade with Low Wage Economies,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UK Manufacturing[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108(450):1500—1510.
[7]Hausman, J.A. and Taylor, W.E.Panel data and unobservable individual effects[J].Econometrica, 1981,49(6):1377—1398.
Services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on Four Districts of Cross—Straits
LIU Lan—feng1, YUAN Shen—guo2
(1.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545, China;2. 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ross— Straits Four Districts economic co—operation is also becoming more frequent, in—depth stu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places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Using 1982—2009 service trade panel data and SUR method, the article studies contribution of services trad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four areas.Research shows that contributions to the growth of economy in service trade total of import and export, classification of import and export total, classification of import and export have great differences on Four Districts of Cross—Straits.
Key words:service trade; contribution; SUR method
(責任編輯:關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