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鳴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縮寫CAFTA)正式全面啟動,中國與東盟雙方約有7000種,相當于90%的貿易產品享受零關稅待遇,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自由貿易協定區內成員國間締結的優惠貨物貿易安排,削減關稅是其最核心的內容。然而,要保證自貿區內的稅收優惠不發生“外溢”,使成員國從原產地關稅優惠中獲得實在利益,達到降低貿易成本、加強產品競爭力、創造更多貿易機會的目的,我國進出口企業了解和運用原產地規則、充分利用區域性優惠原產地證書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原產地規則及判定條件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深入,同一貨物可能會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進行數道生產和加工才最終成形,因此對于國際貿易中的貨物,必須按照一定的標準來確定其原產地,這樣的制度就被稱為“原產地規則”。原產地規則是確立產品享受關稅待遇的依據、是實施非關稅待遇的依據,同時也是貿易統計的依據。
中國-東盟自貿區原產地規則規定,為判定一產品屬原產CAFTA的非完全獲得產品,該產品中原產于CAFTA的成分占其總價值的比例不應少于40%(這部分價值被稱為“CAFTA成分”),這一判定方法也被稱為“直接判定”。在直接判定有困難的情況下,也可采用“間接判定”的方法,即非CAFTA成分占制成品總價值(離岸價格)的比例不應超過60%。此外,非完全獲得產品的最終生產工序應在CAFTA締約方的境內完成。
同時,原產國的產品必須從該國直接運至進口國。但有些情況下,特別是由于地理或運輸的原因,貨物需要經過第三國(過境國)抵達進口國。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該貨物在過境過程中一直處于該過境國海關的監督下,未投入當地市場銷售或交付當地使用,同時除了裝卸和為使貨物保持良好狀態而做的包裝等必要處理外,未在過境國進行任何再加工,這一貨物仍可被視為從原產國直接運抵進口國。
為證明貨物的原產地,各國需要對其原產貨物簽發原產地證書,正如護照在國際旅行中向世界各國證明了旅行者的國籍一樣,原產地證書在國際貿易中也向世界各國證明了參加國際貿易的產品的經濟國籍,它是商品進入國際貿易領域的“護照”。
二、原產地政策保證成員國的利益
CAFTA大多數商品進出口的零關稅政策不僅是成員國之間互惠互利的政策實現,也對非成員國的競爭力起到了削弱的作用。非成員若在沒有對原產地進行限制的情況下進入自由貿易區將會對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構成阻礙,因此對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產品進行原產地的限制是對成員國利益的強力保障,即保障了彼此間的優惠關稅待遇,也避免了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免費搭車。
持有CAFTA原產地證書的產品在CAFTA各海關不僅可享受關稅減免待遇,還能獲得便利的通關條件,就如同貨物進出通過綠色通道。清關時間的減少,海關核查稅率及其他信息的時間縮短、工作量減少,都為企業開展貿易活動提供了便利。據浙江舟山地區魚類產品出口公司反映,持有CAFTA原產地證書的產品通關時間少于持有一般原產地證書的產品。此外,部分出口公司還反映,在向越南出口時,還能在海關計價方面享受到一定的便利。由于越南按照其海關自定的估價計征關稅,估價往往高于實際成交價格。但對持有CAFTA原產地證書的產品,越南海關將按該產品實際成交價而不是高估了的價格計征關稅。
CAFTA原產地證書由出口成員方的政府機構簽發,只有持有出口成員方政府機構簽署原產地證書的產品才可享受CAFTA的優惠待遇,表明成員方對證書真實和權威性的重視。我國的CAFTA原產地證書僅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及各地檢驗檢疫局負責接受申請并簽發,商會、協會、貿促會等機構無權簽發。
CAFTA原產地證書作用日益凸顯。據統計,2011年廈門檢驗檢疫局下屬各機構簽發CAFTA原產地證書2.6萬份,貨值91765.86萬美元,占對東盟出口總額的18.2%,可為相關出口商品減免東盟關稅4588.29萬美元。云南檢驗檢疫局簽發的CAFTA原產地證書份數和金額分別為1.74萬份和3億美元,為云南省出口產品減免東盟國家關稅約1495萬美元。2011年1~7月據南通檢驗檢疫局統計,該局共簽發CAFTA原產地證書2109份,簽證金額突破1億美元大關,達到1.10億美元,企業可獲得東盟關稅優惠上千萬美元。
三、原產地規則在運用實踐中問題
1.匯率變化對取得原產地證書的影響
CAFTA對原產地證書的辦理有規定的程序和辦理周期。在申辦過程中,如果外匯匯率發生變化,就會影響非完全獲得產品中進口貨物的價值,進而會影響原產地證書的取得。
案例分析:某造船企業分別于2011年1月和2011年12月由新加坡進口兩批內容、數量、價格相同的船用設備用于船舶建造,該企業分別于設備進境前要求新加坡出口企業申請辦理東盟原產地證書。
針對2011年初進口的第一批設備,新加坡出口商向新加坡相關機構申請辦理東盟原產地證書后,該機構對其生產線及原材料予以審查后批準出具,貨物入境時我國海關核準以零關稅放行,設備順利進境。
2011年底第二批設備進境時,新加坡出口商依舊申請辦理東盟原產地證書,此時由于匯率變化導致進口原材料價格變化,致使其設備原產于新加坡部分的不足40%,新加坡相關機構拒絕簽署該批設備的東盟原產地證書。該設備按照一般貿易進境,較享受CAFTA優惠關稅在設備進境時多繳稅款人民幣50余萬元。由此可見匯率的變化也會影響的原產地證書的取得,從而影響貿易成本。
2.原產地證書的利用率明顯偏低
CAFTA正式啟動已經過兩個年頭,在我國雖然CAFTA原產地證書的簽發呈上升趨勢,但很多國內的企業并不清楚如何應用該政策。從出口貿易看,2010年,中國出口東盟貿易總額為1309億美元,共簽發原產地證書520219份,金額為182億美元,僅占出口總額14%。直至目前中國出口東盟方面企業申領原產地證的比例仍不足兩成,眾多企業因為不了解原產地規則或者申領手續而無法通過利用貿易區優惠關稅政策獲益。
我國企業在利用原產地規則過程中,普遍存在出口利用率高于進口利用率現象,因為在出口業務中,一般都是應進口方要求而辦理原產地證書的。反而在進口業務中,中國企業并不熟悉原產地優惠措施。加入世貿十年來,中國進口增速領先世界,東盟則是中國進口高增長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十余年來我國對東盟貿易始終是逆差,進口企業如不取得對方原產地證書,就意味著對自身利益的放棄,這也說明中國企業并沒有在降低成本方面做到精打細算,還缺乏成熟的經營管理方法。
有專家總結,我國企業利用優惠原產地證存在不足的原因是我國進出口企業不了解CAFTA相關規則,對優惠原產地政策熟悉程度不夠,對早期收獲計劃關于零關稅的實行也不夠了解。再有,企業在申領優惠原產地證書的過程中面臨很多困難,也是利用率偏低的重要原因,如辦證費用高、手續繁瑣、服務網點少。
3.加強宣傳、促進企業對原產地優惠政策的全面了解
申領原產地證書是企業利用優惠關稅政策的必要條件,我國企業應將學習和運用原產地規則納入企業發展戰略中并加以重視。認真學習優惠原產地政策,準確掌握給惠、受惠國家及相關清單產品,及時跟蹤關稅優惠的動態,從而調整產業和進出口方向;不斷擴大關稅減讓清單內的貨物進出口,主動適時地參與競爭。企業應抓住當前實施零關稅的良好機遇,擴大進出口規模,及時調整策略,以便更好地從中受益,更多分享區域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實惠。
政府也應加強對原產地規則及原產地證書申領程序的普及工作;特別要對2011年1月1日啟用的合作框架協議《第二議定書》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宣講關于對推進貿易便利化,簡化優惠原產地書申領和通關程序方面做出的調整;海關、進出口檢驗檢疫等相關部門在市場信息、零關稅政策等方面應建立方便可行的信息咨詢機制,繼續做好宣傳和服務工作,以便我國企業在與東盟國家的貿易中充分享受中國-東盟自貿協定項下的高通關效率和關稅優惠待遇。
2012年2月27日泰國《民族報》報道,新加坡麥肯錫公司投資人HeangChhor在出席泰國研討會上表示,隨著2015年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啟動,東盟將成為“下一個機會之門”。而掌握、運用好原產地優惠條件,可以說是通往這個機會之門的“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