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強
肯定雷鋒,宣揚雷鋒,并非要求每個人都變成公而忘私的人,大家只需學習他,效法他,朝著他做人做事的那條光明磊落的大道前進就好。退一步講,在沒有進入“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完美社會以前,我們還是應當允許別人私心的存在,惟其如此,方可在處理公私問題上偏于冷靜地對待“集體”。
西方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物質財富變得豐碩空前,科學技術的一日千里圓了我們祖先昔日童話一般的夢想。在人們的眼中,一切都是工具,一切事物的衡量標準都是能否為我服務。如此,價值理性的意義漸為人們所忽略,以至于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生活在這樣一個“一切向錢看”的時代里。悲哀的是,工具理性的過于發達,致使人們將注意力完全挪至其上并樂此不疲,最終導致價值理性的長期式微。這是今天許多人都感覺有錢卻不幸福的根源。
其實,不論何種影響久遠且信眾龐大的文化流派,都可以為我們分辨這世上的是非、美丑、善惡提供衡量尺度與評判標準。自古及今,我們都不難在道德的判別上走入誤區,但違逆道德或人類普遍信條的事件卻依舊不曾絕跡。我們總是會在道德的踐行上犯錯誤,從而給別人造成難辨是非之嫌。正因如此,我們人類社會才會出于自救目的,不斷適時推出道德標桿,希翼他們可以引領我們走進那溫馨和諧的心靈家園。雷鋒精神便是生發于中華文化沃土而香飄西洋的一朵道德奇葩,它始終與工具理性伴生,卻身屬價值理性。
在去意識形態化的今天,并不影響雷鋒的時代價值。必須明白,過去的東西從來都不是一無是處,對其一概否決顯得過于輕率,尤其是雷鋒精神,盡管雷鋒這個道德標桿起初是成長在政治的花盆中。我們很納悶,網上時不時會就雷鋒精神是否過時問題展開討論。一種發心向善的美好精神,難道也如一種工具、一件器物,也會落伍或遭到淘汰不成?時代出了問題,卻要道德去買單,這是我們所謂“新新人類”的扭曲思維。
人在公私不分的時候,要么走進魔區,要么走進圣壇。
雷鋒顯然屬于后者。冷靜觀之,其實雷鋒的思維放在今日也是前衛于眾的。他的“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在境界上已把我們普通人都拋在了身后。不論是共產主義,還是大同世界,“天下為公”都是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和奮進方向。盡管物質發達的歐美世界比我們更接近這個理想,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絲毫不缺乏雷鋒式的“人窮志不窮”的熱血男兒。
物欲橫流的時代,道德楷模的價值不是體現在其目的性上,而是體現在其方向性上。具體而言,肯定雷鋒,宣揚雷鋒,并非要求每個人都變成公而忘私的人,大家只需學習他,效法他,朝著他做人做事的那條光明磊落的大道前進就好。退一步講,在沒有進入“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完美社會以前,我們還是應當允許別人私心的存在,惟其如此,方可在處理公私問題上偏于冷靜地對待“集體”。在道德教化上急功近利,不顧及時代特點,往往適得其反,所謂“欲速則不達”是也。
雷鋒的榮耀和不朽,集中體現在他對別人的態度上,其中包含著對人際關系的一種處理態度??梢哉f,雷鋒光榮實現了人際的和諧。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為后人成功處理人際關系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尤其是儒家思想。大概在那個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大建設的時代,政治覺悟如此之高的雷鋒并沒有讀過什么傳統文化書籍,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對和諧人際的準確認識與完美構建。
北京大學知名學者湯一介先生在思考中國古代哲學問題時,提出了“普遍和諧”的觀點。在他看來,人的身心和諧、人際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是中華文化思考和解決的重大問題,大的文化流派都曾以自己的特色話語闡釋了“普遍和諧”的實現路徑和方式。我們的歷史誕育過太多太多的理論天才,在他們的宣教與影響下,一代又一代的各行各業實踐者前赴后繼,或轟烈,或悠緩,或以自己時代的獨有格調踐行著那些普遍真理。而雷鋒,就是其中的位卓越實踐者。大道同源。不論儒家還是馬克思主義,為他人服務、為他人著想是一種修養的界定始終都是一致的。雷鋒就明白了這一點,于是矢志不移地堅持奉獻,堅持大公無私,最終登上了道德的神圣殿堂。
我們始終認為,好的品德修養,只需有一兩項執著堅守而不動搖,便可創造令人感佩的光彩人生。而雷鋒,就是在無私奉獻這一點上始終不渝,才造就了今日旗幟一般的雷鋒精神。從本質上來看,雷鋒精神就是種慈善精神,如此精神,更具有弘揚與傳播的意義。那么到底該如何理解慈善精神?
慈善精神是樂觀主義與倫理主義的愛情結晶。
今天的慈善,多數情況下為富人所“壟斷”,以至于當我們再談及慈善,大家自然都會將其與企業家等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建立聯系。其實,慈善事業是屬于社會每分子的,為有正當需要的人和集體,捐錢出物、美言傳愛等等,都可被視作慈善之舉。曾在隨意間請教周圍人雷鋒精神的意指,答日“助人為樂”。這個說法應當具有普遍性。幫助別人,為他人做事情從來都不帶勉強,更沒有外力壓迫,而是以種愉悅與欣喜之心去做,這是樂感文化熏陶下的一種道德自覺。知名學者李澤厚先生曾說中國文化傳統是種樂感文化。由此判定,雷鋒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客觀熏陶,當不為妄言。
若論及中西文化差異,則可以說,中華文化是以倫理主義為本,而歐美文化則以個人主義為本。重視人倫綱常,由家及國,由國及天下,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始終受到格外重視,其和諧的走向也始終鞭策著
代代的道德實踐者。在雷鋒那里,倫理主義就是集體主義,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他把集體主義架到了最高的位置,也因此得到了“集體”的永久性追念。雷鋒,堪為平民慈善家。
2011年10月的“小悅悅事件”,把人們提前帶進了寒冬。18名路人對撞倒在路上的女孩視而不見,見死不救,可見其“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個人主義心態,已使他們變得沒有半點人情味兒。給你機會去做活雷鋒,都不把握,把價值理性拋得如此之遠,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令我們頗感一絲欣慰的是,我們每年還會主動發掘出藏于民間的那些道德楷模。每年春季,央視高調舉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又讓我們看到了好人的身影,也讓我們觸摸到了春天的溫暖。這一個個的活雷鋒,分明是在高聲向我們呼喊:雷鋒不會成為過去!雷鋒,堪為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感動中國人物”。
以國家行為不斷樹立活雷鋒形象,其實是希望這些在世雷鋒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將雷鋒精神永續下去。中國在面向世界與未來的歲月中,孔子、老子等卓越的哲人智者可做我們的符號或代言人,而雷鋒,同樣可以以其典型行為走出國門,以“身”傳達出中國精神的最強音。
有句話叫“吃虧是福”。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吃虧就是奉獻,樂于奉獻的人,不僅可以締造和諧,而且可以傳遞喜悅。如此去做的人,社會會認可他,歷史乃至世界也會記住他的。
口編輯/杜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