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最近一段時間,一部反映醫患關系的電視劇《心術》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也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醫生們普遍對該劇頗有微詞,而老百姓對劇中的一些“情節”倒是津津樂道:
劇中,黃菁菁的媽媽因長期發燒并伴有口腔腫痛住進了醫院的VIP病房。醫生霍思邈認為這位患者的疼痛極有可能是三叉神經痛引起的,建議她先去口腔科看看,后到神經內科拿點兒藥吃。后來通過檢查,才發現牙痛是因為腦中腫瘤壓迫神經所致。這集播出后第二天,微博、論壇上有不少言論,都對“牙痛因腦腫瘤引起”感到費解。有質疑電視劇瞎編的,有借此控訴醫院小題大作的。在紛紛擾擾的談論中,我們應該看到在醫患關系緊張、矛盾突出的背后,潛藏更深的是醫學知識不對稱的問題。
醫學知識不對稱是溝通障礙
的隱藏原因
在臨床上,不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往往緣于“醫療盲點”。意思是指:患者不知道某醫療知識,從而不理解醫生所采取的醫療舉措,由此引發醫患矛盾、糾紛。比如,某2歲小孩因腹瀉去住院,第二天,其父母就提出異議,說醫生用藥有問題。因為隔壁一小孩5歲,也是腹瀉,人家每天只輸3瓶液體,而自己家的小孩才兩歲,卻輸了6瓶。而他們卻不知道,之所以這么治療是因為他家孩子是中度脫水,為了及時糾正脫水,必須補充足夠的液體。因為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病情,才對醫生產生誤會,若是這時再碰上一位“不耐煩”的醫生沒有給予足夠耐心的解釋,一場風波就不可避免了。
縱觀現在各種醫患矛盾的背后原因,誠信是人們提到最多的詞語。有人說,這完全是醫生的不良行為才導致他們失去了公眾的信任。客觀地講,的確有少數醫生存在不良行為,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很多時候,因為對病情和醫學知識缺乏了解,導致很多人誤解了醫生,將醫生的正確處置也誤認為不良行為,前面說的就是這樣的例子。
《心術》的播出已經將這一問題擺在人們面前,不管持何種看法,它都已經直接或者間接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是值得慶幸的。今天,我們在看完《心術》之后,不妨再來看看那些可能引發爭執的、又不為人們所知的、讓人們不解的醫學“新術”。
牙痛照頭部CT
牙痛照頭部CT?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實際上,因為牙痛完全有可能是由顱內腦腫瘤壓迫神經所致,所以,牙痛照頭部CT也是有道理的。
根據有關的臨床統計發現,約有近一半的三叉神經痛患者誤以為自己患的是牙痛。而三叉神經痛可分為原發和繼發兩類,前者主要是由于顱內三叉神經根受血管壓迫所致,后者主要是由顱內神經鞘瘤、腦膜瘤、血管瘤等病變壓迫所導致。《心術》中黃菁菁的媽媽就屬于后一類。而要判斷它是原發還是繼發,做CT檢查就能一眼看出來。《心術》中還有一個場景是一位患者出現視物不清,視力下降,結果也是通過CT檢查發現原來是腦腫瘤所致。這種事在臨床中是很常見的。
因為大腦是人的中樞所在地,人的很多行為異常都可能與大腦有關,牙痛如此,視力下降如此,甚至突然一側肢體麻木、拿不起筆、說不了話都可能與大腦有關,都需要做頭部CT等檢查確診。出現肢體麻木、拿不起筆、說不了話,此時做CT檢查容易被患者或患者家屬所接受,因為大家都明白這些狀況受大腦影響明顯,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小。但是,像牙痛、視力下降這類癥狀本身影響因素比較多,比如牙痛可能是齲齒、牙周炎、牙齦炎等所致,視力下降可能是白內障、近視、老花等所致,人們不會一下子想到它們與大腦的關系,所以,當醫生建議做CT檢查時不容易被患者或患者家屬所接受。
腹部不適做心電圖
記者曾經在醫院見到一位最終被確診為腸炎的老年患者狀告門診醫生胡亂開單子,他說自己明明就是吃多了,胃不舒服,但是醫生卻給他開了心電圖檢查,讓他白花錢。
還有一件真實事例發生在一家大型醫院:一位老教授給一個感冒發燒,又有腹痛的孩子看病,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隨后教授給孩子開了心電圖檢查和腹部B超檢查。然而,孩子家長因擔心孩子不配合,又不信任醫生,兩項檢查都沒有做,結果晚上,孩子因為暴發性心肌炎死亡。
為什么醫生要給胃部不適的患者開心電圖單子呢?這是因為不少心絞痛往往發生于飽食以后,再加上心絞痛有可能出現周圍神經牽扯痛,容易與一般的胃痛相混淆,為避免漏診,所以,醫生會給一些胃部不適的患者開心電圖檢查,以排除有無心臟疾病。
而暴發性心肌炎又稱為急性重癥心肌炎,好發于兒童、青年。這種心肌炎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可以是呼吸困難、憋氣、氣喘、乏力、胸悶、胸痛,也可能是拉肚子、嘔吐,甚至還可能直接處于低血壓狀態,出現暈厥、休克,不容易診斷出來。再加上它往往起病急、危害大,可能導致嚴重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礙,甚至心室顫動,最終導致猝死。所以,有經驗的醫生在接診感冒患者自訴伴有腹痛、胃痛、乏力者,常建議患者做心電圖檢查和(或)心肌酶譜檢查。
腳痛篩查糖尿病
曾經有讀者說,自己腳痛,去醫院看病,讓他不解的是,醫生卻讓他進行糖尿病檢查。
腳痛為什么要行糖尿病檢查呢?這是因為糖尿病有一種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累及周圍神經引起的,占所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50%以上,主要表現為疼痛和感覺異常。后來檢查證明,這位讀者的腳痛、腳麻確實是因為糖尿病造成的。
其實,臨床上,像以上“新術”還有很多。當然,醫學知識的不對稱固然是導致醫患矛盾的一個因素,可若是醫患之間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溝通,醫生可以不厭其煩地告知患者所不知道的醫學知識,向患者解釋為什么這么做;患者能夠耐心聽醫生解釋,對醫生多一點信任,相信即使存在醫學知識的不對稱,醫患關系的局面也會因此改變很多。
毋庸諱言,因醫藥知識的貧乏而對醫生產生誤解,產生醫患矛盾,正說明醫藥科普工作的滯后,不論是政府、社會,還是醫務工作者,都應下大力氣做好醫藥科普工作。毛主席曾說過:“我們應該告訴群眾,讓群眾自己起來,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衛生的習慣作斗爭。”如果醫藥科普知識能普及到千家萬戶,讓廣大的人民大眾了解基本的醫藥衛生常識,就可避免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誤解,醫患關系也會變得和諧起來。
就像《心術》播出所引發的思考一樣,本刊也經常在思考,我們能為解決醫患糾紛、醫患矛盾做一些什么?傳播有效的醫學科普知識,為醫患搭建一個相互理解和溝通交流的平臺,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推動全民健康,我們將繼續努力!
編輯/李衍jtyyliy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