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蓮
(聲明:本欄目刊登所有組方均來自醫師個人經驗總結,未經本刊允許,謝絕轉載)
類風濕關節炎以關節病變引起肢體嚴重畸形以及心肺、皮膚、眼、血管等組織廣泛炎癥為主要表現,在我國患病率為0.32%~0.36%。中醫對此病早有研究,并命名為“歷節風”、“骨骱痹”。本人按照祖國醫學理論,按“清熱通絡、散寒祛濕、消腫止痛、活血化淤”的方法進行辨證治療,以桂枝葛根湯為基礎方進行加減,取得了良好效果。
方藥組成:桂枝、芍藥、丹參各10克,石膏(布包)、葛根、白花蛇舌草各20克,桑枝、忍冬藤、絡石藤各15克,甘草5克,大棗5枚。以上藥物同煎,每天1劑,早晚餐后2小時分別服用。其中,桂枝溫經散寒、解肌發表;芍藥調和血脈、收斂止痛;葛根解肌升陽、生津止渴;桑枝活血通絡、祛風除濕;丹參活血祛淤、清熱除煩;忍冬藤、絡石藤、白花蛇舌草、石膏清熱解毒、除濕通絡;甘草調和諸藥;大棗健脾益胃。
此方還可辨證加減使用,如屬熱癥,則去桂枝,加烏梢蛇、蜈蚣,以通經絡、清熱解毒;如果濕邪偏重,則加重桂枝用量,加淫羊藿、蒼術、薏苡仁等,以燥濕健脾、通經活絡;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則加黃芪、當歸等,以補益氣血;如果患者患病日久,肝腎虧虛,則應加骨碎補、熟地等以補益肝腎。一般服用3個療程癥狀即可明顯減輕。
注: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癥狀有肢體關節疼痛(小關節尤甚,痛處灼熱發紅,腫脹疼痛劇烈,痛不能觸)、肢體不能屈伸、日輕夜重、口渴煩悶、舌質紅、苔黃燥、脈數滑等,確屬此癥方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