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理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要提高高志遠要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就應綜合運用管理學所能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進行教學嘗試和教學方法的創新。
關鍵詞:管理學;創;教學方法
管理學是一門介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主要是研究管理活動的過程及其規律,對管理活動進行總結,包含了經濟學、哲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知識,現已成為各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程。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管理學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專業課程,并提高自身的實際工作應用能力。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 課程教學與創新精神的培養
傳統的《管理學基礎》教材是根據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職能進行編寫的。但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的變化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創新成為企業能否生存的第一要素”的深刻含義,而“學會創造”已成為當代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創新性的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經過一個長期培養訓練的過程來培養。所以,當今教育活動的迫切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在管理學課程的教學中,更要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善于選擇典型的題目,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我認為,要達到這一目的,只有不斷地改進《管理學基礎》的課堂教學方法,積極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新條件。
二、 高職學生的特點
(一)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差
由于高校教育的大眾化,高職學生進校的分數與本科生相比都較低,相對學習基礎薄弱,思維能力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再加上進入高職院校后,沒有了升學的壓力和父母的督促,更加懶散,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不愿意去思考和實踐。
(二)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
高職學生在學習時很少考慮學習的方法,學習缺乏計劃性,基本是被動地上課,課后也以完成作業為主,很少會涉及預習、學習、復習的過程。
(三)學習趨向于務實
高職學生往往對實訓課、實際活動感興趣,對于虛的理論不感興趣。我曾經做過很多次這樣的嘗試,上課時如果單純地講理論,他們就毫無精神,如果講一些具體的案例并讓他們進行分析,就會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三、管理學課程教學培養創新人才的方法設計
針對高職學生這些特點,要將培養創新精神運用到管理學課程的教學中,必須依靠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一)改“滿堂灌”教學為“互動式”教學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壓制了學生的創新,隨著我國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更加被學生所接受。在教學中建立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機制,變“滿堂灌”為“互動式”,促進了課堂教學的交流,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在課堂上,師生角由有傳統的主導型向伙伴型轉換,學生變成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本著充分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的目標,鼓勵學生多進行思考和提問,促使他們多動腦、動口,真正把課堂變為“學堂”,將學生從一言堂的教學中解放出來。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去思考,激發出他們的創新思維,逐步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運用案例分析進行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引入管理實踐中的典型案例,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時間現場,深入角色,讓學生根據這些典型案例所提供的資料來進行分析和討論,以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這種方法能讓學生獲得不同以往的學習經驗,進而激發他們潛在的學習興趣,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在教學中真正實現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同步發展,不斷提高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頭腦風暴法
這種方法是由教師引導學生就某一課題自由發表意見,過程里對其意見的正確性教師不作任何評價。比如在講授領導時,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領導,可以設問:什么是領導,領導具備哪些素質?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充分讓每個組的成員發表意見。學生所設想的每一種情況,在實際工作中都有發生的可能性。這個方法的重點在于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了聯系,從而提升了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積極探索“第三課堂”
“第一課堂”,是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主要渠道,“第二課堂”就是圍繞教學開展的多樣式活動。而“第三課堂”則是指社會實踐活動,它是第一、第二課堂的進一步拓展,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可以綜合運用課堂上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參與企業的實際管理活動,并進行實踐總結和反思,真正成為實用型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周三多.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張旭輝.“管理學”案例教學的探究[J].攀枝花學報,2006.
(作者簡介:韓雙雙(1983-),江蘇南通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職碩士,南通市廣播電視大學輔導員,研究方向: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