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只是想分享一些UC“出海”的實踐總結,談談互聯網企業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2009年底,UC在啟動國際化時曾定下了三條戰略:在路徑上,從“東”到“西”,先布局新興市場,再進軍發達國家;在產品策略上,不搞平行推進,而是縱向發展,重點突破;在節奏上,先空軍,后陸軍,最后輔以海軍。
路徑:先東后西
與華為的路線圖類似:第一步先拿下新興市場,再向歐美發達國家市場進軍。
印度、東南亞、中東、非洲、南美等這些新興市場都尚在發展期,容易找到打“沖鋒戰”的機會。日本、美國之類的發達國家則都會存在一些強勢的本土巨頭,而且即使你的產品有競爭力,也很可能因為“來自中國”而被“錯覺”。想想百度在日本市場奮戰了4年,投入幾億元,市場份額卻依然很低,足見在成熟市場打“陣地戰”之艱難。
再者,新興市場從終端環境、產業生態到用戶習慣,都對中國企業非常有利。拿印度來說,那里的移動互聯網環境就和中國4年前非常類似:手機上網用戶量飛速增長,諾基亞是第一大品牌,運營商不控制終端,手機通過零售渠道銷售……這樣的市場處于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野蠻開荒的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這樣的市場中開拓、博弈、最終勝出,中國企業早已非常熟悉,擁有先發優勢。
而在與當地企業的競爭中,我們也不落下風,一方面,中國企業對于產業發展的理解要深很多,另一方面,我們實際上已經把當地幾年之后才需要的產品都準備好了。總體來說,中國互聯網企業全球化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成為全球企業;第二階段成為全球領先企業(即拿下美國市場)。
產品:縱向發展
對國際市場的開拓不能平行推進,而要縱向發展,重點市場一定要提供本地化產品,而不是簡單的語言翻譯。
UC之所以選擇印度作為海外的第一目標,是因為那里有12億人口,手機用戶也與中國不相上下,也是基于同樣的道理,我們在非洲選擇了人口最多的尼日利亞,在東南亞選擇了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地區。
重點市場提供本地化產品,這是參與國際競爭所必須的。出了國,我們跟其他競爭者一樣都成了外國公司,優勢只能在產品上體現,其中首當其沖的一點,就是本地化。傳統的國際企業,比如微軟,為了保持產品在全球的一致性,一般只做語言翻譯。而這就是我們的機會,一定要做用戶調研,持續改進產品和服務。
節奏:空軍 陸軍 海軍
第一階段是空軍:把產品直接空投到當地去,進行市場驗證,靠產品口碑打市場。一款互聯網產品,如果用戶沒有達到1000萬,根本不用急著到當地去投資,建辦事處、分公司,更不能急于推動商業化。只要關注兩個核心指標:一是留存度,二是活躍度,弄清楚當地用戶是不是喜歡這款產品即可。
在這一階段做產品本地化需要的用戶調研、服務改進,主要靠“飛”:本地不放人,總部的員工定期出差,去拜訪客戶、做市場調研,拼體力。
2011年,UC瀏覽器在印度的用戶突破1000萬,并擁有了超過100家的當地合作伙伴,新德里平臺就這一背景下成立的,因為我們要進入下一個階段:陸軍。
這個階段可以在當地建立平臺,一定要把自己變成真正的本地公司,最關鍵的是要打造一支本土化的團隊。以UC印度平臺為例,目前我們的團隊組成有三部分:從中國總部派來的員工、有過印度工作經歷的華人員工以及印度本土員工。這樣的人力資源配比,既保證了印度平臺和中國總部之間正常的產品溝通、文化融合,又能讓當地平臺更順利地走向本地化。
華為在這一點上是我們的榜樣,它在印度的2500名員工中印度員工比例已經超過80%,你說這是印度公司還是中國公司?當然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做到今天這個程度華為用了十幾年。UC抱有同樣的心態,也做好了長期投入的準備。
最后一個階段是海軍。中國移動互聯網企業有一個天然優勢:全世界70%的手機都是“中國制造”,而海軍的內涵就是把產品通過終端合作在制造環節裝到手機里去,然后跟著一部部手機漂洋過海到達全球各地,直接覆蓋全球市場。
中國企業國際化一定要多研究華為。最現實的一點,華為今天的收入只有不到30%在中國,70%都在海外,我們至少應該以此為目標。
俞永福UC優視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