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姬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當周杰倫的《青花》唱紅大江南北,青花瓷作為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刮起了一陣時尚風。什么是“青花”呢?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以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青白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青花是陶瓷釉下彩的一種。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也有學者稱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裝飾手法獨特的青花有別釉上彩的其他裝飾手法,在教學上解決以下問題,才能讓學生了解青花,掌握青花。
一、了解歷史
青花瓷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產品,他的出現在我國陶瓷史上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以往陶瓷裝飾以顏色釉為主,裝飾技法有刻花、粉花……。青花一改以往的裝飾技法,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呈色穩定的特點;胎釉上的紋飾細膩,色澤清新,青翠欲滴,由內而外透著一種浸透質樸的風骨,一種沉靜歲月的優雅,一種柔韌的堅持,青花瓷象征著生生不息、波瀾壯闊和放眼天下。教學時,我和學生一起先了解“青花瓷”的歷史。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中期,到后期得到了很大發展,它經歷了從初級到高級,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元代青花瓷的裝飾紋樣繁縟,層次多,主題突出,繁而不亂,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到了明代,官窯的裝飾工整細膩,注重工筆畫法;民窯不受拘束,自由奔放,多用寫意。明代青花不像元代青花那樣遒勁有力逐步變得柔和,繪制得精細而綿密。清代青花以康熙時代為代表,在元明兩代的基礎上增加了題材。青花以其獨特的裝飾,別致的風格,超凡的魅力,幾百年來影響世界各國的制瓷業。只有了解青花的歷史,才能讓學生在接受傳統教育中,不斷思考怎樣傳承歷史,創新青花藝術。
二、線條的運用
青花瓷的裝飾工藝,主要是以青花彩料勾線和“分水”來表現形象。以勾線為主,不加“分水”;或以線條疏密,空間安排來表現層次;或以勾線為主,勾線“分水”并用。線描是青花裝飾的重要手法,通過線條來表現各種事物的形象。掌握并使用好青花中的線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描繪線條時的運筆講究運氣慣中鋒,用力均勻,行筆時注重不疾不徐,行筆過快則線條浮躁,滑而無力,色料寡淡;過慢則線條滯澀,色料結巴。一般用逆關看厚度來確定色料夠不夠,色料要有一定的凸起厚度。青花勾線要求用“鐵線描”不講究起止筆,要求線條勻挺,變化不大。剛練習青花時可以用白描青花,運用線條的粗細、疏密、點等技法,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色調效果。練習青花描繪技法,應多作些黑白圖案基本功練習。由于青花裝飾技法中部分學生解決線條、掌握色料等問題、分水問題仍未能較好解決。在初學階段,為提高學生作品效果,部分作品分水較少,用點、線來表現面,把作品的層次表現出來。例:這件學生作品,裝飾中分水部分較少,多用線條或點來表現層次的效果,在盤子的外層裝飾采用這種密而不亂的短線條來作底色,把紋樣的層次襯托出來。在中間層次用點疏密表現紋樣的深淺變化,增強畫面內容,表達出多層的明暗效果。整個畫面使用揚長避短的方法更好表達青花特殊的藝術風格。
三、 構圖處理
青花的構圖和繪畫性的構圖一樣講究“開合、虛實”、“大空小空”、“密不插針,疏可跑馬”等基本規律是一致的。青花的構圖是青白對比,即景德鎮藝人們在創作構圖中所談到的“水路”問題。“水路”是指青花紋樣所留下的白地空間,疏密大小。其實“水路”也是構圖,怎樣處理好青白分布,決不是青花與白地在份量上機械地平分秋色,作平鋪直敘式的安排,而是在組織青花紋樣時,要考慮到所形式的白地是否勻稱協調,順暢而明朗,通過大小疏密的塊面,達到黑白配置上具有節奏的韻律美。這在圖案紋樣構圖設計上更顯重要。水路不勻,就會感到紋樣零亂,太空則紋樣單薄,太密則紋樣擁塞。在青花構圖的教學中,我對學生的要求偏向于構圖滿,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如果學生構圖空,就達不到多練習的目的,只有構圖滿,才能盡可能多的練習,達到加強基本功練習的作用。(2)青花構圖如果太空,則缺少重量感,沒有青花的特點,缺乏青花的韻味。(3)學會處理怎樣才能達到密而不亂,更好表達層次。(4)構圖滿的作品,觀賞效果較好,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青花的興趣。
青花陶瓷作為一種繪畫藝術有別于其他畫種,它不僅色調明快,藍白相映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更是一種安定寧靜的色調。青花裝飾于白瓷,更顯出它的明凈、清麗。在青花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是任重道遠的問題。只有明確青花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好青花。
(作者單位:廣東省陶瓷職業技術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