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樸
記得若干年前,剛從體院畢業來到中學,給孩子們上的體育課中,或者在準備活動中,或者在課臨近結束時,擅自做主地按照體院專業課的模式增加了一些力量、靈敏、協調之類的素質練習,以加大孩子們的運動負荷,以期久而往之使其身體素質能夠得到加強。初期,一些老教師還在擔心:本來體育課堂教學的負荷就有了,再額外增加會不會讓學生吃不消乃至出現傷害事故?
當然,雖是擅自做主,但絕不是毫無依據、憑空亂加,而是在適當合理、結合內容等原則上增加的這些素質練習。尤其當一學期結束后,所在班級學生體質明顯得到增強后,而且傷害事故幾乎從沒有因運動負荷問題而造成之后,大家逐步認可了這種教學模式。多年之后,忽然發現這樣的內容有一個非常貼切的稱謂叫“課課練”,形象、生動,容易理解。
“課課練”的本意是在每堂體育課上有意識地增加身體素質方面的練習,進而通過這種長期不懈的努力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不要小看這課堂上的幾分鐘,如果真正地執行好了,積沙成塔達成的學生體質增強效果可想而知。相反,連區區一堂課的幾分鐘有效練習都做不到,何以大談增強體質?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學生體質健康的千里大業,就始于“課課練”。
不論若干年前膽大心細地按照專業教學增加的專門身體素質練習,還是早在20多年前就已經被許多學校體育工作者認同并實施著的“課課練”,它的出現一定是有理論依據的。這個依據且不論從運動生理學角度去分析,就從樸素的辯證法角度去認識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一堂課的幾分鐘練習,看似無足輕重,但是學生生涯中的每堂課的幾分鐘,帶來的就是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差別,進而也是學生走向社會后的終身體育素養形成的差別。也就是說一課不練何以練終身、何以談健康?而這些的起點,就是“課課練”的幾分鐘。
如此認知,又何以今天老話重談?30余年前的好方法,為何中斷而今需要重拾?其實也是我們轟轟烈烈的今天而導致了善小不為。轟轟烈烈中的諸如技能教學、素質教育等到什么時候我們都不能否認,只是我們不應顧此失彼、避小趨大。每堂課上幾分鐘的練習,不僅不影響所謂的大頭兒,而且應該還是促進。所以今天再談回歸,我們應該從技術環節來思考這些癥結所在,避免再次中斷。
如同本身就是幾分鐘的小環節一樣,談到“課課練”技術環節的操作問題,其實就是縱橫兩個緯度,亦或宏微觀兩個視角。所謂縱,向上就是將“課課練”放在什么時間段,準備活動、課中還是結束部分;橫向,無非就是練什么內容、練多少的問題。微觀視角要勿以善小而不為,宏觀視角要始于足下而志在千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開始幾步走不好,就無從談起千里之志。但眼光如果只是這幾步的腳下,也難以達到千里。一課幾分鐘的練習都做不到,當然談不上健康談不上終身體育了,但只是片面地把這幾分鐘做到,而沒有放眼到這個學生體質鍛煉的洪流中,無疑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始于課課練,而成就學生體質健康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