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峰
“課課練”回歸的勢頭挺勁,從《中國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近兩年刊出的文章就可以讀出此信息。比如吳鍵老師的《歸去來兮身體素質“課課練”——學生體能下降問題的有效解決策略之一》、毛振明老師的《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上)——論當前體育課改形勢下的“課課練”回歸》、李京誠老師的《體能素質“課課練”的回歸與創新》、黨林秀的《重提體育教學中的課課練》等,從標題就可以清晰體現。專家學者的引導,一線老師也開始進行“課課練”的一些實踐研究。本文擬在“課課練”強勢回歸時,談幾點“可能”,以期與大家一起交流。
一、“時間短”可能依然是“課課練”發展學生體質的短板
缺乏鍛煉時間是學生體質下降最直接、最表象的原因。幾年之前,時任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楊貴仁同志就說“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是沒有得到保證的”(2007,中國教師報)?!坝眠M廢退”是身體發展的自然規律,從生理學層面來講,身體長時間缺乏鍛煉,體質自然要下降,對于這個答案,我想大家是應該形成共識的。所以教育行政部門以確?!懊刻戾憻捯恍r”為抓手,要求學校開足開齊體育課程,并在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安排課外體育活動。
“課課練”回歸,對于其在體育課堂中的時長,大家基本維持了傳統的做法。比如吳鍵老師(2011)指出“課課練”必須有時間和負荷的保證。一般來說,“課課練”至少應每周安排三次,每次持續時間在5~10分鐘。王志強老師(2011)認為“課課練”鍛煉的時間應以8~10分鐘為宜,既不能過于短暫,使得身體鍛煉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也不能時間過長,影響到運動技能的教學進程。黨林秀老師(2011)則認為一般情況下“課課練”不宜占用過多的時間(40分鐘的課一般占5~8分鐘,80分鐘的課占10~15分鐘)。萬立江(2011)認為加強“課課練”中的身體素質強度,可以把結束部分增加到8~10分鐘。
從以上的表述中可以發現,大部分老師的觀點“課課練”基本安排在10分鐘之內,以期通過較大的強度和負荷,盡量使學生取得較好的鍛煉效果。但是正如李京誠老師(2011)所說,“提高體能素質必須要有一定的時間積累,單純的體育課上的課課練時間顯然是不夠的”。而且毛振明在《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上)——論當前體育課改形勢下的“課課練”回歸》(2011)一文中明確指出“在體育教學中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課課練”。因此從時間條件出發,通過“課課練”來發展學生的體能素質是不是存在先天的缺陷?“時間短”會不會依然成為“課課練”發展學生體質的短板?
二、“積極有效地參與課課練”可能難以達成
從生理學的視角,只有充分地參與各種各樣的體育實踐活動,直接從中得到鍛煉,使機體受到運動負荷的刺激,從而促進體能的發展,提高體質水平。由此可見,積極有效的運動參與對發展學生體能具有重要的直接作用,也許大家在這一點能夠形成共識,所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參與“課課練”方面做了諸多探討。
王偉杰(2011)指出應注意“課課練”的趣味性和多變性,同樣的練習內容,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其樂于參與。
王志強(2011)認為在課堂中教法要生動活潑。教師應充分利用比賽、總結、展示等形式刺激學生進行鍛煉,并比較哪位學生做得多、做得正確、運動負荷更大;讓學生總結自己鍛煉的心得體會,介紹自己的鍛煉方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鍛煉效果等,從而通過多樣性的、輕松活潑的鍛煉方式提高“課課練”的鍛煉效果。
吳鍵(2011)指出為了最大程度的適應學生的運動需求,“課課練”必須在追求形式的多樣性和反復性上有所突破。“課課練”的形式,除了練習方法的變化,還包括教法和教學組織的變化。形式的變化甚至氛圍的創設,對于改變學生對運動的態度、興趣,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就是在這些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課課練”的研究中,除了毛振明老師(2011)認為“課課練的負荷控制比起其他情境下的負荷控制要受到更多的牽制”“至今的運動負荷研究還不足以能科學地指導體育課中的體育鍛煉”之外,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很少有老師對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這兩個重要的指標進行深入闡述。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生的體質要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大家所能做的只能是大密度、大強度。毛振明老師(2011)在重提“課課練”時要我們注意“千萬不能讓‘課課練回到‘枯燥無味的老路上”。但是“課課練”如果不能夠在時間條件上解放,很可能難以避免重蹈“體能訓練模式移植和稼接于體育課堂教學過程”的覆轍,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課課練”可能難以達成,因為曾經我們熱議的“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就是答案。
三、從“整體觀”出發,“課課練”可能出現新的形態
以上的“可能”注定了“課課練”不僅僅也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回歸,而應該是以一種全新的形態呈現在大家面前。吳鍵老師(2011)從目標必須更準確、形式必須豐富多樣、借助器材的創新或改進三個方面給大家描述了新“課課練”;王志強(2011)立足于常態課堂,從教學設計、內容、方法和評價,創新發展“課課練”,但還是沒有能夠突破時間的桎梏。
在相關文獻中,感覺最受啟發的是劉軍老師在《基于發展的視角對體育教學“課課練”的思考》(2011)一文中提出教師要有整體觀的思維,結合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把教學方法、課課練、教學內容等零散的概念融合在一起。這個思路提示我們可以把“課課練”拓展至整個教學過程,與技術學習的過程結合在一起。這樣的做法有著以下的優點:
一是以整堂課為基礎,拓寬了“課課練”的時長,從而保證學生參與運動的時間;二是從整節課的角度來考慮內容的選擇、方法的設計、組織的形式,更便于控制練習密度與運動負荷;三是從整體觀出發,“課課練”不再是獨立于教學環節之外的教學行為,而是與學生的技術學習相輔相成的教學行為。當然也許有人會質疑“課課練”把時間放開,那不是10分鐘的訓練發展成45分鐘的訓練了,甚至干擾主教材的教學。
實質上把“課課練”拓寬至整堂課來考慮,不是簡單地把練習手段在更多的時間內進行重復練習,而是指“課課練”的設計必須要建立在教學整體觀上,“加強‘運動素質練習和‘專項性體能鍛煉,大力開發既有利于學生身體鍛煉,又有利于運動技能增強的那些練習,包括各種組合性練習、小比賽和專項性素質游戲,以增強“課課練”對兩方面的實效性”(毛振明,2011)。
當然,這樣的融合之后,“課課練”是否還能夠稱之為“課課練”?但是對于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運動,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運動,從而提高學生的體質水平,我想還是有益的。
沒有定論,一切皆有可能。在學生體質滑坡、“課課練”的回歸勢在必行之時,本文立足于實踐和實效,說出自己的思考,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課課練”的可能,以期為學生的體能素質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吳鍵.歸去來兮身體素質“課課練”——學生體能下降問題的有效解決策略之一[J].中國學校體育,2010.8.
[2]毛振明.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上)——論當前體育課改形勢下的“課課練”回歸[J].體育教學,2011.1.
[3]毛振明.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下)——“北京市小學生健身工程”的研究對“課課練”的啟示[J].體育教學,2011.2.
[4]黨林秀.重提體育教學中的課課練[J].體育教學,2011.3.
[5]李京誠.體能素質“課課練”的回歸與創新[J].體育教學,2011.4.
[6]吳鍵.創新是“課課練”持久生命力的第一要務——再論“新課課練”[J].中國學校體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