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龍旭 孟秋菊

本文對體育單元教學中實施體能隨堂練的練習內容、練習方式進行了研究,通過對不同教材單元的輔助體能練習內容的排列與組合,找出了體能隨堂練的內容設計方法與練習方法,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對比試驗發現,實驗班的學生運動技能及體能均勝出對照班。由此筆者也總結出了在不同教材單元中進行體能隨堂練的途徑與方式:分析主教材的優缺點——設計輔助體能練習內容——對體能練習內容進行排列與組合——設計體能練習的方式方法。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
以2009級新入校的66名初一女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兩個自然班(我校男女分班上課),初一5、6班為實驗班 (34名),初一3、4班為對照班 (32名),兩組學生的基礎均無顯著性差異。
2.研究方法
用對比試驗的方法, 對2009級入學的學生進行為期18周共計54學時的單元教學實驗。對統一的主教材實施單元教學, 只是實驗班除完成基本教材外,還要在課中圍繞基本教材進行5~8分鐘的體能練習。每個單元教學時間是連續7節課,前6次課教學,最后一次課進行單元考核,考核內容是主教材內容。學期結束進行50米、800米、立定跳遠、仰臥起坐測試。
二、結果與分析
1.理論構建
(1)關鍵詞的界定
單元教學:單元是課的上位概念,即單元是由課組成的,若干節體育課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單元教學是以一個教學單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單位,教學中必須從單元這個整體出發,統籌安排制定教學方案。教學單元的種類有很多,這里特指在單一的教材單元中設計體能隨堂練內容。
體能:包括與健康相關的體能和與運動技能相關的體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耐力、身體成分等,后者包括從事運動所需要的速度、力量、靈敏性、平衡、反應等。其中一些體能成分既是與健康相關的體能,又是提高運動技能所需要的體能。體能是體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能范疇比身體素質更廣,身體素質是指人體在身體活動中,各器官系統表現出的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機體能力。
隨堂練:指在單一教材單元的每一節體育課中因材施教,合理組合與排列體能練習內容,并高效地組織全體學生進行適宜運動強度的體能練習,時間在5~8分鐘。有可能安排在課前、課中或課程結束前。這里之所以用“隨堂練”,也是為了與“身體素質課課練”區別開。“身體素質課課練”是為了謀求身體素質提高而進行的有針對性的專門練習,是對基本教材的補充,通過“課課練”可以有效地提高身體的基本素質,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等。而“隨堂練”的涵義更廣,它不是簡單的身體素質練習,它是主教材的輔助教材,本研究將其功能劃分為三類。
(2)研究目標
研究不同的教材單元,體能隨堂練內容的排列與組合,通過實驗檢測隨堂練對學生的運動技能、體能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程度。
(3)單元主教材及體能隨堂練內容的排列與組合
主教材采用了6個:①籃球的傳接球及運球;②學校自編體操8節;③排球的墊球;④武術初級長拳;⑤足球腳內側傳接球及運球;⑥羽毛球發高遠球及對攻;⑦乒乓球正手發球及反手推擋球。
體能隨堂練的內容主要有:①加速跑、后蹬跑、30米往返跑接力;②連續蛙跳;③縱跳摸高或單腳連續跳;④2分鐘跳短繩;⑤俯臥撐;⑥仰臥起坐;⑦引體向上;⑧400~800米變速跑;⑨20米運球繞桿接力、傳接球比快比準、墊球比準、發球比準等。
將體能隨堂練內容劃分為三類。①補償性內容:通過對主教材所涉及的體能鍛煉進行分析,找出其所存在的缺陷進行補充;②追加性內容:學生對主教材的掌握是需要一定體能的,分析找出哪些體能因素與主教材相關度高,并對其進行強化追加練習;③對主教材的內容進行拓展練習,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主教材內容,它既能促進學生對主教材的掌握,也能促進體能發展。“隨堂練”的目標既指向學生的體能發展,也指向運動技能的提高與運用。
2.研究結果
通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對比測試實驗前后50米、立定跳遠、中長跑、仰臥起坐的成績,結果顯示(表略):采用單一教材單元教學不結合體能隨堂練的教學班同學,比采用隨堂練的教學班同學身體素質進步小。對照班的7個運動技能的測試平均成績也低于實驗班的平均成績。實驗班雖然學習技術時間少于對照班,但技術掌握情況良好,運動成績的平均分高于對照班,這說明保證良好的身體素質更能促進運動技術的掌握。
3.實驗分析
通過前三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班成績比對照班成績提高幅度大,這說明體能隨堂練對身體素質的提高行之有效。只要保證以端正的態度認真對待,持之以恒,必將對身體素質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通過對兩個班學生的運動技能成績考核發現,進行隨堂練雖然占用了一定的主教材時間,但是它對技術的掌握并沒有負面影響,反而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新課改提倡發展學生興趣,但我們不能忽視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事實,在單元教學中保證一定時間、一定質量的體能練習,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是非常必要的。
(2)運用隨堂練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在運用過程中關注學生身體狀況,根據個體差異與基礎層次,區別對待,有的放矢。
(3)通過隨堂練,讓學生明確身體鍛煉的重要性,提高鍛煉的自覺性并掌握鍛煉方法,逐漸能夠形成自主制訂隨堂練內容的能力,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建議
(1)隨堂練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寫進教學計劃與教學進度中,本著全面發展的原則,與主教材合理搭配。
(2)隨堂練應排在課的主體部分結束時或準備活動之后,也可根據教材內容需要穿插于主體部分中。
(3)隨堂練的時間以5~8分鐘為宜,時間太多易沖淡主教材的內容,過少則又達不到增強身體素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