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留信 吳非
上期說了,要重視慢性病的防治,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提高健康素養,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從慢性病的“觀察員”變成“戰斗員”。
那么,如何變成“戰斗員”呢?
提高健康素養
提高健康素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傳統健康觀念把沒病等同于健康,認為人的知識素養與健康無關。其實,現代健康觀認為健康是生理、心理與社會相適應的良好狀態,是個人素質與素養的綜合體現和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損傷。健康觀影響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強弱、健康行為的準度,健康素養的高低、健康風險的大小。所以,人們應該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健康觀。
掌握獲取健康知識的方法
隨著資訊的發展,人們獲得健康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如通過紙質媒體(圖書、報紙、期刊、報告及宣傳手冊)、視聽媒介(廣播、電視、講座、報告、講演)、網絡等。
有了途徑,方法也很重要。結合自身條件,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法:(1)閱讀學習,多訂多看主流科普書刊與欄目;(2)視聽學習,多聽權威專家講座與電視廣播。(3)網上學習,要學會瀏覽品牌網站進行專業醫學知識的查詢及信息的甄別。(4)培訓學習,有條件的可參加公益性、實用性、福利性的培訓班。
健康素養的基本技能與運用
健康素養具有功能性和互動性的特征,基本要求為:能讀懂體檢報告或藥品說明書上的文字信息;能聽懂和看懂健康科普廣播或電視片,并能夠模仿其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能夠通過語言或形體語言與別人溝通交流健康知識及信息。具體例舉,如:(1)能夠覺察身體不適癥狀:疼痛看部位,不適看程度;(2)能對身體基本指標進行測量:早晚測血壓,洗浴或飽餐后測體重;(3)掌握營養或膳食的合理補充:量出為入,按需補充,結構合理;(4)正確處置急病癥(或傷):高熱、疼痛、跌倒、損傷、中毒等。
現在是信息時代,與健康有關的信息也是紛繁復雜,數不勝數,但其中也是真真假假,混淆視聽。如果您有較高的健康素養,自然就能甄別真假優劣信息,避免偽劣信息干擾自己的生活保健。
比如,我們常聽到或看到這樣的信息:吃洋蔥能防治癌癥;吃甜食有害健康;感冒輸液好得快;中藥無毒可以長期用……等等。這其中就有錯誤的或是不夠嚴謹的地方。其中,感冒輸液好得快、中藥無毒可以長期用的說法是錯誤的;吃洋蔥能防治癌癥,缺乏有效證據。而吃甜食有害健康的表述不準確,過量吃甜食有害健康,但如果完全不攝入糖也是不利健康的。
這類信息之所以不可信,一般來說,有幾種原因:(1)急于定論,如現在不少研究成果提前發布,但缺少科學證據。(2)泛化特征,如某個保健品的個例效果泛化宣傳。還有“包治百病”,世界上還沒有哪個藥能“包治百病”;還有“包查百病”,世界上也沒有任何的儀器能做到;還有說自己的藥物是唯一的,一般這都是假的。
主動預防慢病
重視慢性病對個人及家庭健康的嚴峻威脅
當前危害人類的有5大慢病(上期已經提到過,分別是心血管疾病、癌癥、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和精神類疾病)。總體來說,在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是頭號殺手,惡性腫瘤是最兇險的敵人,2型糖尿病是潛在的威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容易忽略的危害,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腎病在我國不在少數,但對于這些大家都不是很重視。目前的狀況是傳染病越來越少,慢病越來越多,慢病在疾病負擔中占的比重接近70%。高血壓患病率階梯性上升,現在2億了;糖尿病患病持續上升;腫瘤、癌癥發病死亡呈增長趨勢。
主動認識和監測導致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當前引發我國慢病流行9大因素,即:吸煙、過量飲酒、食用油攝入過高、鹽攝入量過高、缺乏體力活動、血壓高、血脂高(現改稱血脂異常)、血糖高、超重肥胖。
做好慢病及風險因素的自我監測
經常檢測體重、體溫、脈搏、血壓、腰圍、淺表淋巴結、乳腺包塊、大小便及潛血。定期每年體檢檢測脂肪率、肺活量、血常規、血脂、血糖、尿酸、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腹部超聲、胸部X線等。
希望大家可以做到,每日早晚測血壓、脈搏是否正常;每次入廁觀察評估二便是否有異常變化,特別是大便,每日1~2次是比較好的,而且定時如廁;一日三餐評估飲食結構是否合理,蔬菜、奶、蛋要均衡攝入;每日監測運動鍛煉是否達標,每月檢測體重和腰圍變化,每季監測身體是否有明顯疲勞、疼痛等不適應癥狀,每年結合體檢跟蹤監測疾病或記錄指標變化情況;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監測自身的心理反應和情緒變化。
主動參與健康素養行動,提高零級預防能力
一次行動勝過十大綱領,要主動參與到8項健康行動中來,即戒煙行動、限酒行動、健身行動、減肥行動、合理膳食行動、心理平衡行動、環境健康行動、健康生活行動。
主動預防慢病,要提倡零級預防,包括提早預防、病前預防、生前預防、風險預防。具體來說,提早預防提倡無論對疾病或致病因素,均要做到早查、早診斷、早干預及早康復;病前預防是疾病未發生時便開始積極預防和干預,防患于未然;生前預防,是生命培育期或出生前、嬰幼兒期、兒童期便開始疾病預測預警和預防性管理;風險預防是針對各種疾病進行主動連續的監測評估與跟蹤管理,達到不發病、少發病及晚發病的目的。
掌握以下身體基本數據:(1)身高與體重:理想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體重指數18.5~23.9最佳。(2)脈搏:正常成人脈搏為60~100次分,平均為72次,老年人較慢,平均約為55~60次。(3)血壓:理想血壓為120/80毫米汞柱,正常血壓為139/89毫米汞柱,超過140/90毫米汞柱為高血壓。正常高值范圍(收縮壓120~139毫米汞柱、舒張壓80~89毫米汞柱)。(4)呼吸:正常人靜息狀態下,呼吸為16~18次/分,呼吸與脈搏之比為1:4。(5)體溫,要看測的部位,口測:36.3~37.2℃,肛測:36.5~37.7℃;腋測:36~37℃。(6)腰圍:男性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7)肺活量:一般認為成年男子的肺活量約3500~4000毫升,成年女子約2500~3000毫升。(8)視力1.0~1.5,如果視力低于0.5,則會影響開車等活動,視力低于0.3為低視力,低于0.05為盲。
最后,希望大家要做自己健康的CEO、家庭健康的守門人、“健康中國”的參與者,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學習健康知識,播撒健康種子,培養健康素養,收獲健康果實,共同迎接春花秋實的幸福、美好的未來。
小結
一個中心:健康為中心。
兩個追求:少病晚病、快樂幸福。
三個目標:健康素養高、預期壽命長、病傷痛苦少。
四個要素:功能與互動、心理與精神、信息、技能。
五種能力:信息獲取、甄別、寫讀、綜合、運用。
六個要求:會寫、會看、會讀、會講、會做、會用。
七個風險因素:吸煙、過量飲酒、膳食不合理、缺乏體力活動、血壓高、血脂異常、血糖高。
八個行動主張:戒煙、限酒、健身、減肥、合理膳食、心理呵護、環境健康、健康生活行動。
九個身體基本數據:身高與體重、體重指數、脈搏、呼吸、血壓、體溫、腰圍、肺活量、視力。
十大健康技能:測血壓、測心率、測體重、測身高、測體溫、測力量、測腰圍、算體重指數、觀察大小便、填寫健康量表。
編輯/嚴敏 jtyy6730@163.com
武留信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多年從事心腦血管臨床人體健康檢測與評估技術及標準研究工作,是國內較早開展亞健康與健康管理研究的學者之一。近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有關健康管理和亞健康方面的學術專著——《亞健康學》,組織完成了我國第一個健康管理概念與體系的中國專家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