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兵
生產力水平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處于資本主義初期的生產力而實行生產力高度發達情況下才可以存在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這是其破產的本質原因;私人資本和國家資本不能同時存在于一個行業內,因此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完全的悖論。
公有制;計劃經濟;私人資本;公共資本;生產力;生產關系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似乎在一夜之間全部灰飛煙滅了,其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弩之末已經沒有半點慣性,在形式上毫無一點外力因素,象一個生命自然死亡一樣壽終正寢。這個世界性的意識形態范疇上的自然死亡現象,人們都已經從現象上的腐朽性給以很多的解釋,并且也有比較深層意義上的分析和揭示,然而從政治經濟學上的科學角度似乎沒有人給以說明,似乎也沒有人認為這其中的本質上的原因和動力應該是政治經濟學上的科學原理起作用的結果。
在形式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主義的經濟本質是產品經濟,也就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們生產的不是商品而是產品,自然就不可能進行交換了,但是客觀事實是世界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極為落后或相對資本主義國家落后的生產力,在商品或產品生產中人類勞動量還占有總勞動量(包括機器勞動)相當比重的份額,人類勞動強度(單位時間內的人類勞動量)還是相當高的,因此價值規律這個客觀規律是無法繞過的,其實質仍然是在價值規律為基本內核的商品經濟,商品交換是必須的人類社會關系,換句話說,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決定了生產關系仍然是商品經濟性質的生產關系。只不過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無一不是地都采用的是完全的計劃性的商品經濟,從表面上咋看起來應該是優于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商品經濟,因為計劃性社會資源可以最大限度地無浪費地合理利用,并且供需可以達到理想的平衡,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可以按人們計劃的目標得以公式化地實現,似乎經濟進入到了理想的狀態,正一步一步地向共產主義邁進。
商品經濟的完全計劃性其實質是靜止的商品經濟,是停滯不前的在靜止的生產力水平上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復制,并且由于基于完全計劃的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的作用下,生產規模是在不斷地縮小的。因為完全的計劃性,使得商品生產的數量,和價格都在計劃之中,每一個生產單元的生產力水平基本相同,因而價格不論是計劃價格還是市場價格(其實是市場價格不存在)都一樣,這樣任何提高生產力水平的進步因素(例如科技成果、管理方法等等)在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循環中都沒有相應的超額剩余價值或超額利潤給以補償,只有分享剩余價值或利潤,再者就是降低勞動者的工資,分享剩余價值或利潤則造成侵占公共消費和公共積累,降低工人工資就說明這些進步因素實實在在地剝削著勞動者了,這些都是和生產關系相矛盾的,因此它在客觀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如果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仍然可以在低水平生產力下不斷地擴大再生產創造更多的財富,客觀的事實是正好就相反,這也是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必然結果,完全計劃經濟體制是生產資料完全歸全民所共用生產關系的客觀的和直接的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擁有相等的利用生產資料生產自己所需的商品,如果某個成員較多地利用了公共的生產資料那么就構成了對其他成員的權力的侵犯同時也是對完全計劃性的破壞,這是非常符合邏輯的,也是不可能繞過去的規律,因此“多勞多得”是不符合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關系的,“多勞多得”的前提是“按勞分配”,按勞分配和多勞多得是一致的,沒有按勞分配就沒有多勞多得,按勞分配只體現在不同的社會分工造成的每個勞動崗位單位時間內的價值量不同從而工資不同,在同一個崗位內或同一個行業內按勞分配原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關系上是沒有本質上的要求的,因此行業內或同勞動崗位內只可能是平均主義,這也是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關系的客觀要求;同時由于生產資料的社會成員共同均等占有,在和生產資料的結合上從資本的角度就沒有對低能和無能的成員的排斥性或排斥性很低,因而作為生產的管理者基于這種生產關系基礎不得不對“大鍋飯”式的生產狀況采用妥協態度,平均主義順理成章地作用于社會全部的生產活動之中,這也是這種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關系所要求的必然性。
這種完全計劃性的經濟基礎對人類創造性地完全排斥,以至于經濟在低水平靜止狀態下的生產力基礎上簡單地重復著,并且整個社會人們的生產積極性的喪失使得人人具有著平均主義的心理,其實這種心理在完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是扭曲的,就好比若干個資本家對公司擁有完全相等的股份從而對利潤擁有相等的分配權是一個道理,這就是經濟基礎的威力,任何人想扭轉經濟基礎形成的思想意識那是不可能的,只有生產力有這個力量,在此我們不談論生產力問題。社會主義完全計劃經濟基礎形成的客觀結果并不是對經濟規律的否定,正是因為經濟規律的作用使得脫離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產生了極為扭曲社會生產狀況。
在這種完全計劃經濟基礎上生產活動對人類創造性的排斥從而嚴重無視生產力的客觀要求,而人們的創造力是客觀存在的,因而在社會意識上就會產生矛盾和沖突,客觀上的被動局面必然引發政治上的動蕩,從客觀上富有創造力的人們要求有價值的回報,其本質就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的內容,在當時被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壓制是正確的,因為在已經確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上將創新等提高生產力的因素作為資本謀求資本擁有者的利潤就是對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瓦解,不能因為你代表了生產力的發展而站在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上搞發展生產力就可以名正言順了,相信人們會明白這個道理的。然而畢竟人類的意識必須和客觀規律相一致,人類建立起來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必須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規律,東歐的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就在這樣的違背生產力狀況前提下,不顧價值規律的要求而建立起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完全計劃經濟體制(注:完全計劃經濟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必然要求),并且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一步一步地走向盡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滅亡,來自于外部的否定力量不是主要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通過價值規律起作用,最終否定了這種生產關系和基于這種生產關系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
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存在的前提。社會主義社會是指生產資料歸社會成員所共有,因而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機會(即發生生產活動機會)也是均等的,生產的商品歸社會成員共同所有,也就是擁有同等的分享機會或成果,這就要求是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商品生產活動。至于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是指在生產力還處在不高的水平之上,生產活動中人類的勞動量在生產總勞動量中還占有相當比重,勞動強度(單位時間內人類勞動量)還較高時,在這樣的生產能力條件下因為人類勞動量在產品中普遍大量地存在,因而必須以商品的形式進行交換,這樣的經濟活動成為商品經濟,在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是基本規律起著本質性作用,價值規律通過市場對經濟活動進行主導。在這樣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存在的不過三種可能的形式: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全部由社會成員所共有;再就是和私有制共存,生產資料部分由社會成員共有,一部分由私人占有,并且兩種性質的生產資料參與每個同一種類的商品生產中;第三種可能是和私有制共存,生產資料部分由社會成員共有,一部分由私人占有,并且兩種性質的生產資料不參與到同一種類的商品生產中。我們將逐次進行討論最后得到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存在的前提。
首先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完全的公有制,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等等我們在上文中已經論述了它的虛無性,就不在贅述了。
其次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存,社會生產資料一部分由社會成員共同擁有,一部分歸資本家私人占有,并且這兩種性質的生產資料共同參與同類商品的生產中,因而就形成了公有制生產單元(或稱國有企業)和私有制生產單元的競爭的狀態,國家是公有企業的管理者全體社會成員會動用一切力量和資源將私有企業擊垮,以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利益的最大化,這是資本的與生俱來的本性,如果兩種企業互相妥協和平發展那是不可想象的,就像強勢的狼把自己的肉給羊吃一樣違反自然法則,最終公有制企業憑借其先天優勢輕而易舉擊垮私有企業,獨占整個行業進而獨占整個市場形成公有制企業包攬天下的局面從而又形成了第一種可能的完全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同樣是走不通的。
最后只剩下一種可能了,這種可能也就是且只能是社會主義社會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存在的唯一可能形式了,那么我們將較具體地討論以找到那個社會主義存在的前提條件。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存,社會生產資料一部分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擁有,一部分歸資本家私人占有,并且和第二種可能不同的是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資料所參與到的商品生產領域沒有重合的部分,也就是公共生產資料參與的這部分種類的商品的生產,沒有私有生產資料的參與,反之亦然。那么在什么條件下能夠形成這樣的狀態呢?答案就是這種商品的生產中人類勞動量在總勞動量中的份額非常少,并且生產這種商品的必需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即人類勞動量)也非常低,因而這種商品的價值和利潤變得也非常低,以至于私人資本失去了投資的意義,這種可能性是必然的,因為社會每一種商品的價值量不一樣,有的幾乎或全部是機器生產的,其價值近乎“0”或等于“0”,而有的完全是由人類勞動獨自使用工具沒有機器的參與而生產的商品,那么這種完全由人類勞動生產的商品中的人類勞動量即價值和那種價值近乎“0”的商品中的價值的比值會相當巨大,因而在平均利潤率的作用下,由于市場的容量具有上限,價值近乎“0”的那種商品的利潤總量將極大小于完全由人類勞動生產的那種商品的利潤總量。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私人資本在這里已失去了資本的意義,但是這個種類的商品又是社會必需的生存資料,最終只能由公共資本即公共生產資料來承擔這個任務了,個別種類的商品成為公有制企業的獨家生產,我們可以稱之為局部社會主義,當全社會賴以生存的極大多數商品都可以成為公有制企業獨家生產的時候,我們可以稱之為極大的社會主義社會,而不能用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這個稱謂是因為部分商品永遠必需由人類勞動來生產的,這些商品也就永遠不能由公有制企業生產,一旦由公有制企業生產就產生了第二種可能那樣的結果了,因此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不能存在的。
極大的社會主義社會其中公有制企業生產的產品中,人類勞動量非常的小或微小,在機器的進一步發展后最終會完全取代人類的勞動,使人類勞動量在商品中的含量變為“0”,那么這種商品也就失去了交換的價值,因而就形成了“按需分配”的經濟基礎,和社會主義一樣也是稱為局部的共產主義和極大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只是作為向共產主義過度的一個過渡形式,社會主義的本質仍然是資本主義性質,因為它仍然處于商品經濟的價值規律支配的市場之下的。進入到局部或極大的社會主義期間,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身所具有的在商品經濟下的缺陷,因此這些由公有制企業生產的商品的生產發展會非常緩慢,這也決定了社會主義的長期存在性,但是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是必然的。
綜上,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當部分商品的價值量低到一定程度時,低到私人資本在這些領域中已失去資本價值時,局部或極大的社會主義才可能存在。
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有人會提出公有制和私有制可以共同存在,而且還可以在共同的領域內共同存在,目前世界上就存在這樣的例子。針對這個問題,首先這個例子中的公共資本即生產資料已經失去了資本的本性,作為擁有這些共同資本的每一個社會成員或者說每一個股東已經不以獲得利益或利潤為目的了,他們可以很認同弱小的私人資本切本應屬于他們全體社會成員的“蛋糕”,這些都是違反邏輯的現象,唯一可以解釋的是:上層建筑是由私人資本控制的,私人資本可以利用上層建筑對公共資本進行支配,在兩種資本力量對比上猶如一只羊控制著一群狼那樣不可思議,其實這個上層建筑的實質是具有封建主義性質的,在這樣的上層建筑之下,公共資本其實根本不是所有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在這樣的上層建筑下公共資本實質上是私人資本,這樣才能和所謂的兩種資本外在上共同生存和發展的事實相吻合,達到邏輯上的一致性。
因此說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只有部分商品價值量低到私人資本在這些領域中失去資本的價值時,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才能相對獨立地存在,并且獨立于私人資本之外,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商品經濟的末期成為按需分配的商品經濟的過渡模式,其本質仍然是資本主義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