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悅


在北森測評技術有限公司位于北京上地的研發(fā)辦公室里,熱鬧的討論聲音一直在持續(xù)著。在寬大的開放式辦公室過道里,放著一排白色寫字板。上面用黑色筆寫著每個小組的工作主題,而橫縱線構成的格子里,貼著黃色的便簽紙,上面標記著每個人做的工作內容和時間。每天上午9點到11點,6條產品線的人員要分別開15分鐘的站立會議。每條產品線的人員站在自己的那塊白板前,就自己前一天的工作內容、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溝通。這種站立會議的形式是敏捷(Scrum)軟件開發(fā)的一種慣例,白板工作方式則可以通過及時反饋,彌補這種開發(fā)模式下在項目估算準確性方面的欠缺。
前端工程師、DevOps……,如果是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中,聽到這些職位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在一家企業(yè)軟件公司里,聽到這樣的職位設置,倒還是感覺新鮮。要知道在傳統的軟件組織中,開發(fā)、IT運營和質量保障可是各自分離的部門,但在一個DevOps職位里這些是被整合到一起的。
是怎樣的動力促使北森測評將整個產品開發(fā)模式甚至組織架構都調整為互聯網模式呢?
商業(yè)模式“云化”
北森測評CEO紀偉國道出了公司變革的考量背景:“云計算時代正在快速到來。我們發(fā)現在企業(yè)軟件領域,云計算可以理解為應用互聯網技術的企業(yè)級軟件。我們對SaaS(軟件即服務)模式,特別是Salesforce公司的模式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發(fā)現這些模式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回顧一下北森測評10年的發(fā)展歷史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2002年成立的北森測評將自己定位于人才測評的細分領域,專為企業(yè)招聘提供測評軟件。2003年當年,北森測評的銷售額僅為100萬元。當時,北森測評將測評產品以光盤方式進行銷售,一張光盤售價在10萬元左右。這樣的售價讓很多企業(yè)的人力資源部門望而卻步。2006年開始,在云計算帶來的SaaS模式影響下,北森測評開始采取網上租賃的模式為用戶提供測評服務。但在最初,他們還只是將測評軟件簡單地“搬”到互聯網上,技術難度并不大。但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多,個性化服務需求也跟著增加起來。2008年,北森測評從某家傳統軟件公司聘請了一個CTO,想用傳統軟件公司的做法解決這個問題。結果半年過去了,用紀偉國的說法:“沒成”。
傳統企業(yè)軟件的模式一般是,企業(yè)一次性購買軟件、培訓等方面的工作交由第三方咨詢公司完成。而在SaaS模式下,付費模式改為按月交納,而軟件提供商要提供相應的培訓。用戶和軟件廠商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此時如果用戶使用體驗不佳,就會立刻走人。為了應對這一新挑戰(zhàn),北森測評只能從產品研發(fā)開始全面轉型。
2009年,北森測評請來了張慶化擔任CTO。這位曾任雅虎中國搜索競價事業(yè)部架構師、MySpace 中國開發(fā)總監(jiān)的技術主管,將互聯網式的產品開發(fā)方式導入到企業(yè)軟件開發(fā)過程。敏捷開發(fā)以及互聯網式產品經理的工作方式,使得用戶的反饋和需求可以在產品層面上迅速得到滿足和改善。
2009年,北森測評推出人才管理云計算平臺iTalent,可以提供招聘管理、繼任與發(fā)展、績效管理等人才測評之外的人才管理一體化解決方案,并吸引了松下、可口可樂、佳能、中移動等諸多客戶。公司研發(fā)團隊因此從2008年的不到20人,在2010年迅速增至80多人,2011年更達到了120人左右的規(guī)模。
探索“云管理”
在以互聯網方式做企業(yè)軟件的過程中,張慶化承認自己和團隊也吃過苦頭。比如2010年下半年,公司的一個團隊開發(fā)了一個系統。考慮到互聯網產品的特性需求,技術人員在性能上設計得很棒,但上線后卻遭到客戶投訴,原來是因為數據標準前后不一致,出現了數據丟失的現象,為此整個團隊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意識到,在追求產品性能的同時不能忘記企業(yè)級軟件產品的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因此他們確立了“線上穩(wěn)定大于一切”的工作原則。
全面轉向云業(yè)務,帶來了知識管理上的新特點。從2010年下半年云平臺服務上線到2012年3月份,僅技術團隊就總結了100多條規(guī)律。張慶化介紹,每半年技術團隊會進行一次評比,在技術文化,以及技術規(guī)范執(zhí)行程度等維度上分別打分,從各個方面總結每個團隊的進展。公司內部推行了企業(yè)社交網絡Tita,讓同事之間彼此了解各自的工作任務,有效地實現任務協作的可見、可控,讓溝通和知識分享的過程更加順暢,在這個過程中,一種更加鼓勵平等、尊重、透明、開放、參與的互聯網文化慢慢地孕育和生長起來。
產品開發(fā)模式變化也引起組織結構的變革。以迭代開發(fā)模式為代表的敏捷過程會面臨需求會在開發(fā)過程中變化的問題,應對策略是及早向用戶提供反饋。北森參考Salesforce公司的模式設立了UED(user experience design,用戶體驗設計)和CSM(customer success manager,客戶成功經理)兩個職位。不言而喻,這兩個職位都是為了更好地提升用戶體驗,前者是在產品設計上,后者是在對用戶的服務和技術支持上。由于國內尚無類似職位設置,因此這兩個職位上的人才缺口,目前都由北森測評自己培養(yǎng)。
在轉向SaaS之后,北森測評現在已經發(fā)展到3000多家企業(yè)用戶。實際上,北森的案例放在HR軟件在云計算時代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會得到更好地理解。2012年年初,SAP收購人力資源軟件公司SuccessFactors。2個月之后,Oracle收購Taleo。證券公司JMP Securities的分析師帕特里克·瓦拉文斯分析認為:“甲骨文、SAP和IBM等大型企業(yè)軟件提供商目前在與小型SaaS公司的競爭中處于下風,后者發(fā)展迅速,而且越來越被市場所接受。我們越發(fā)認為,這些大型公司正將收購視為遏止市場份額流失、在競爭激烈的SaaS市場搶占優(yōu)勢的良策。”
顯然,在這個網絡成為商業(yè)轉型平臺的時代里,在云計算的普及浪潮中,企業(yè)軟件領域將發(fā)生一個顛覆和重塑的過程。與傳統大型軟件公司相比,像北森測評這類的小型軟件公司在云計算時代能夠更靈活的調整,快速地實現從產品到業(yè)務模式的全面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