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勇

最近,延遲退休年齡成為熱點話題。作為一位人力資源工作者,對上海先“柔”再“延”的退休政策感受格外深刻,也想對未來可能實施的“延退”說點“實話”。
“柔性”新政緣何失效
2010年10月1日,一份名為《關于本市企業各類人才柔性延遲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的試行意見》(下稱《試行意見》)開始執行,據此上??绯隽巳珖把油恕钡年P鍵一步。根據《試行意見》,上??梢匀嵝酝诵莸娜后w,包括有專業技術職務資格人員,有技師、高級技師證書的技能人員,以及企業需要的其他人員。這些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如果企業工作需要,且本人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經本人提出申請,與企業協商一致后,可以延遲申領基本養老金。延遲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的年齡,男性一般不超過65周歲,女性一般不超過60周歲。
在很多專家看來,“柔性退休”是一個增加職工和企業自主權利的好政策,既提出了一個延長工作年限的好理念,又提供給在職職工和企業一個雙方合意、自主選擇的好機會。但時至今日,上海的“柔性”新政卻在實行的近2年時間里“少有人問津”,根據筆者了解,全市申請“柔性退休”的勞動者不足300人,為何這樣一個本可以實現雙贏的政策卻在實踐中遭遇了尷尬呢?筆者認為有兩大原因:
缺乏法律的強制性
由于《試行意見》是上海市社保局頒布的規范性文件,法律效力是比較低的,更不具備法律的強制性。同時,企業聘用“柔性退休”人員也未減少成本支出,既然沒有法律強制要求,那么企業也就未必愿意買“柔性退休”的賬了。
柔性退休“性價比”不高
很多企業在上海推出“柔性”退休政策后算過一筆賬,將“退休返聘”與“柔性延遲退休”之間的企業成本進行了比較。由于“退休返聘”是退休人員,已開始領取養老金,所以企業無義務為之繳納社會保險;而根據“柔性延遲退休”的規定,聘用“柔性退休”人員,企業還需按規定為其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由于柔性退休人員工資基數相對較高,因此,相比之下企業要比接納“退休”返聘人員承擔更高的成本支出,且企業和個人雙方所獲得的收益都沒有發生多大變化。
除此之外,企業還會出現比如工傷、年休假、病假工資糾紛等潛在的法律風險。對比“退休返聘”與“柔性延遲退休”兩種模式,企業自然不太愿意放棄此前運行效果良好的“退休返聘”制。
算好“延退”利弊賬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延退”也不例外。從普通勞動者的角度看,“延退”相較于“退休返聘”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好處的。比如在延長退休期間,企業仍需要為其繳納工傷保險,如果不幸出現工傷事
故,其待遇和賠償要遠高于“退休返聘”者。但我們也應該正視其中的消極因素:很多企業和勞動者目前還都沒有看到“延退”給企業和自己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對企業來說,用工成本被提高了;對勞動者來說,工作與閑暇的平衡被打破了,原來的養老計劃被推遲,且無形中又增加了失業風險而且勞動收入也沒有明顯增加,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可能就是為什么“延退”在網絡調查中遭到反對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政府有關部門還應該公示養老基金的收支和使用情況,現在養老金的收支環節很不透明,還存在很多漏洞。很多不該由養老基金承擔的項目卻都從養老基金支出,不透明不規范的管理必然造成養老金空賬這個窟窿越來越大。有關部門應該加快出臺相關法規、條例的制定速度,對這些漏洞進行及時修補。
配套措施需跟進
從宏觀角度看,目前“延退”已然成為一種趨勢。無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推遲退休一直是這幾年各國政府討論的焦點問題。既然官方說,“延退”已是“大勢所趨”,作為一名普通的企業管理者,恐怕也無能為力了。既然遲早要來,希望有關部門能在調研階段多聽取一些來自企業的意見,將該政策制定得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這里提幾點個人的想法。
設置彈性退休過渡期
在推行新政后,切勿追求退休年限“一步到位”。這方面有很多國外的經驗可以借鑒,比如德國在調高退休年齡時,就計劃用12年的時間把退休年齡延長一年;然后再用6年的時間把退休年齡延長一年。這種“溫柔”的做法更容易被民眾所接受。
此外,還應該允許勞動者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態自由選擇退休年齡。比如,勞動密集型崗位對體力要求比較高,勞動者就可以選擇延遲1-2年退休;而知識密集型崗位,對智力要求比較高,對體力并無太高要求,勞動者就可以選擇延遲4-5年退休。若“延退”政策能設置類似的選擇空間,不僅能使政策變得更加人性化,還能充分發揮各類人力資源的優勢。
過渡期只繳養老、工傷保險及醫療保險
此前,企業聘用退休人員,無需繳納養老和工傷保險,但若推行“延退”后,相關員工必然需要繼續繳納“五險”,這其中,養老、工傷、醫療自不必多說,是所有勞動者都應該享受到的基本保障, 而生育險、住房公積金對老齡勞動者而言意義不大,應該予以免除。
提高過渡期間的醫保、失業待遇
“延退”人員多為中老年勞動者,身體健康狀況遠不如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過渡期間,還應適度提高相關人員的醫療待遇,如提高醫療報銷比例等。同時,“延退”使這類人員失業的風險又增加了數年,過渡期間的失業待遇也應該予以適當提高。
過渡期間降低企業繳費基數
推行“延退”新政策后,政府成為最大的受益方,而企業和勞動者卻成為新政策的埋單者。因此,應盡量減免企業的財稅負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聘用老齡勞動者的成本負擔。目前,上海市企業繳納養老保險的基數為22%,明顯高于全國其他省市,若能適度調低相關人員養老保險的基數,就會降低企業的成本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為企業減壓。
減免過渡期間個人所得稅,減免企業年金所得稅
“延退”意味著勞動者要再繼續納稅,無形中增加了過渡期間個人的生活支出。因此,可適當減免過渡期間的個人所得稅,并同時減免企業年金所得。最大限度上減少新政策對個人和企業的不利影響。
可選擇首次領取養老金的時間
現在退休后的養老金的領取時間是“一刀切”的,應允許退休勞動者自主選擇退休后首次領取養老金的時間,因為有些人剛退休時并不需要領取養老金,可選擇延后數年再領取,同時應該對延遲領取的這部分養老金按一定的利息計息(應高于同期銀行基準利率)。
增加該年齡段的年休假時間
“延退”使勞動者本來已經計劃好的養老計劃、工作與閑暇的平衡被打亂了,因此在過渡期內建議增加延遲退休人員的年休假時間。如有可能希望能上升到立法層面,如在進行《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修改時,將“延退”人員單獨增設一項規定,從法律法規的高度進一步保障這類人員享受休閑生活的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