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墨
業無德不立,人無德不彰。德,是人一輩子的修行。德不在嘴上,也不在紙上,德在日復一日的行走中,甚至在起心動念中。
平常,我們的眼睛大都向外看,檢查別人有沒有德行,很少反觀自己。一旦遇到不稱心、不如意的事,就挖空心思找別人的毛病。
孟子說過這樣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什么意思呢?大意是說,有了麻煩,當捫心自省。就是問一問自己,你的德行有沒有缺失或者染污?
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修德即修身,修身即是教育我們如何做人。
記得曾在書中讀過一個故事,說人在出生的時候會有兩個神跟著我們一起降臨世間,他們負責鑒察我們一生的德行。宋朝有個大臣叫衛仲達,一天,他突然被小鬼抓去見閻王。閻王叫判官把他的檔案搬出來。檔案分善惡兩部分,閻王一看記錄惡的簿子摞得比人都高,記錄善的簿子卻薄薄一卷,很是不高興,說惡人的下場就該是打入十八層地獄。衛仲達不服,說我這輩子雖稱不上有德之人,可也沒那么惡。閻王說,一定會讓你死個明白。就讓當差把兩個簿子拿到秤上稱。一稱,閻王高興了,善行簿子雖然薄,但分量卻不輕。衛仲達還是糊涂。閻王又告訴他,人所行善惡不光要記錄在冊,連平時起的念頭也要記錄在冊。他平時的惡念很多所以卷宗很厚,但他沒動真格的,所以罪過就減輕了。衛仲達又問善的簿子記的是什么?閻王告訴他,朝廷要興建一個工程,因這個工程勞民傷財,衛仲達當時寫了一個奏折奉勸皇上不要動工。因涉及的是萬民利益,他不是為自己,所以這個功德很大……
對這個故事,很多人看了可能都會付之一笑,筆者倒覺得這其中的“稱量”,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科學家在做這樣一項研究:現在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了,過去很多都是上年紀的人得的病,現在越趨年輕化了,原因是什么?在于人的道德滑坡。人為一己私利瘋狂毀壞生態平衡,其行為已經不受任何道德約束。心里的“起心動念”,感召了自然的“吉兇禍福”。
北京一博士彭鑫,在他的研究報告中分析了現今社會種種疾病的來源,提出一個觀點,凡病都是自己找來的。他說最簡單的養生之道是,人要“隨順性德”,即:“仁慈”養肝;“正義”養肺;“禮樂”養心;“智慧”養腎;“誠信”養脾胃。五常做到了,人自然無病無災。五常依據的是什么?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醫理論。愛發脾氣,腸胃不好,臉色差,血脂高,說得實在一點,都是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寺院里的佛菩薩像,為什么都紅光滿面,相好莊嚴?因為佛菩薩普度眾生,心里只有別人,沒有自己。藏民族的幸福指數為什么在全國排名最高?藏民族以舍為樂,從不積攢物質財富,有了錢大多捐給了寺廟,或是給了需要幫助的人。生活往往因為簡單而快樂。
德,是老子提出的僅次于“道”的概念。德的最高標準是返璞歸真。有人說,得“一”就是得璞。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寧,神得一而靈。“一”是“道”,告訴我們在物質層面必須使用減法。現在為什么煩惱多?就是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欲望不能沒有節制。
《三字經》開篇即是“人之初,性本善”。人心應該有所遵循,應該給自己建立一個“賬本”。《荀子·不茍》說,“公生明,偏生暗”。由此告誡我們,做人要講求“德”性,否則,天網恢恢,蒼天有眼,即使在職場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