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龐金蘭 曹進
中圖分類號:S858.2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2)07-0038-01
1發病情況及臨床癥狀
2011年12月下旬,貴州省黔西縣某養殖戶分批從外地引進肉牛324頭,1周后部分牛發病,少數牛在買回后第二天即發病。病牛臨床癥狀基本一致,表現為:病情較重者反芻停止,病初體溫升高達41.5℃左右,稽留3~4d;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呼吸時伸頸、前肢分開,并發出呻吟聲;喜臥,按壓肋間有疼痛表現;伴有陣發性咳嗽,清晨及夜間咳嗽劇烈,流透明或膿性鼻液,肺部聽診肺泡音減弱或消失,呼吸時有支氣管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后期繼發腹瀉時糞便帶血;繼發關節炎時,出現跛行、關節膿腫等。病情較輕者精神沉郁、被毛粗亂、消瘦,常發干性短咳。犢牛病情尤為嚴重,病死率高達25%。用青霉素、鏈霉素及磺胺類藥物治療無效。
2剖檢變化
對14頭病死牛進行解剖,病理變化基本一致,主要病變集中在胸腔與肺部。肺部壞死,間質增寬,大理石樣病變;胸膜顯著增厚,胸腔內積有渾濁、混有纖維素塊的黃色液體;胸膜與肺的患部粘連,心包積液,液體澄清、呈黃色;支氣管和淋巴結腫大、出血。肺部病變的嚴重程度表現出個體差異,與病程有關。輕者可見肺尖葉、心葉及部分膈葉局部有紅色肉變或同時有散在的化膿灶分布;嚴重者可見肺部有干酪樣或化膿性壞死灶廣泛分布;其他病變與繼發或并發感染有關,如有的病例可見肝臟表面有化膿壞死灶及蟲移行痕跡;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呈暗紅色,切面多汁,有液體滲出等。
3診斷
依據病畜的呼吸道癥狀以及典型的胸腔病變,如咳嗽、呼吸困難、聽診肺部有濕啰音、大理石樣肺和漿液性纖維素性胸膜炎、肺炎等情況可以做出初步診斷。采集多份發病牛的肺組織、關節腔液、胸腔及心包積液等樣本送往貴州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作牛支原體的分離培養鑒定,結果檢出牛支原體病原。同時采集抗凝血液送貴州大學用ELISA檢測血清,結果檢測出牛支原體抗體。
4治療
首先對全部牛用咪唑苯脲進行驅蟲,然后對發病牛群進行分組治療:病情嚴重的牛群使用氟苯尼考治療,病情較輕的牛群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療,用藥1周后病情開始好轉。
建議對疑似牛支原體肺炎的要早診斷、早治療。可在牛群引進后立即進行全群治療,能明顯降低發病率與死亡率。早期應用抗生素治療有一定效果,用藥時應使用足夠劑量與療程。牛支原體無細胞壁,對作用于細菌細胞壁的β-內酰胺酶類抗菌藥物如青霉素和頭孢類不敏感,因此應選擇能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的相關藥物,另外牛為反芻動物,內服藥物效果相對較差。
5綜合防制
在我國,牛支原體肺炎是隨著肉牛的異地育肥生產模式而出現的新疫病,其與運輸應激密切相關。該病僅感染牛和羊,不感染人。病牛可通過鼻腔分泌物排出牛支原體,健康牛可通過近距離接觸感染牛而感染發病。牛一旦感染,可持續帶菌而成為傳染源,該病在牛群中將很難根除。牛支原體對環境因素的抵抗力不強,常規消毒劑均可達到消毒的目的,但在無陽光的情況下可存活數天,如4℃下在海綿或牛奶中可存活2個月,在水中可存活2周以上;20℃可存活1~2周,37℃可存活1周;在糞便中可存活37d。
較差的飼養管理與不利的環境因素是該病的主要誘因,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對該病的發生起促進作用。運輸、通風不良、過度擁擠、天氣變化、飼養方式改變及其他應激因素等均可誘發該病并使病情加劇。因此,在飼養管理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牛群引進管理。盡量減少遠距離運輸,不從疫區引進牛群。犢牛在運輸前應做好調適工作,至少在運輸前30d斷奶,并使其適應粗飼料與精飼料喂養。運輸前還應做好牛口蹄疫等規定疫病的預防接種,做好牛結核、牛支原體感染等相關疾病的檢查,并對泰勒蟲感染進行治療,確保引進牛的健康。引進牛應隔離觀察30~45d,確定健康后方可混群。
(2)堅持自繁自養原則。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進行自繁自養,這是控制疫病流行的較好辦法。
(3)加強飼養管理。保持牛舍通風良好、清潔、干燥。牛群密度適當,避免過度擁擠。不同牛齡及不同來源的牛應盡量分開飼養。適當補充精料、維生素及礦物元素,保證日糧的全價營養。
(4)加強疾病預防。定期消毒牛舍,一旦發現病牛,應立即隔離,并盡早診斷和采取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