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回蘇 邢娜
摘要:近年來,我國基督教徒人數增長較快,尤其是高校中很多大學生逐漸信起了基督。本文對我國高校中基督教信仰現狀做了簡要介紹;并對其特點和成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基督教;特點;原因
一、現狀
數據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中信仰基督教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以北京和上海為例,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九五”項目“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顯示,13.4%的北京市大學生明確表示信仰宗教,其中信仰基督教的最多,占5.2%,大大超過了基督徒在北京市總人口中所占的0·23%的比例。①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課題調查組調查結果顯示,信仰基督教的學生占該校大學生的3.6%,同時61.5%的大學生表示“對基督教感興趣”。②2008年,研究者對上海六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信仰基督教人數比例為4.7%,遠遠高于上海基督教徒1.07%的比例。③北京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左鵬指出,在大學生中基督教的發展勢頭最迅猛,業已超過其他宗教,成為信徒最多、影響最大的宗教。④
二、特點
1.自致的基督徒多于先賦的基督徒。“先賦的基督徒”我們可以理解為是父母信仰基督教,從小便受到洗禮的基督徒,“自致的基督徒”則是后天皈依基督信仰的基督徒,按林語堂的說法,前者是“先信仰后理解”,后者是“先理解后信仰”。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后者數量要多于前者,特別是大學生信徒中,自致的基督徒更多。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所教育學博士華樺對上海市八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的結果也符合這一規律。⑤
2.接觸基督教具有偶然性,多通過人際網絡與基督教發生聯系。據調查,大學生基督教徒中有許多是因為好奇和同學一起參加教會活動而接觸基督教的,也有通過朋友介紹加入的。很多大學生遠離家鄉在外地求學,遭遇困難時更容易向身邊的同學尋求幫助,身邊同學的行為也更易對其產生影響。如果同學當中有基督教徒,他們通過自身的言行對周圍人產生的影響往往比書本、網絡宣傳的影響更直接、更有效、更可信。
3.活動多采取家庭聚會形式。散布在大學校園及周邊的基督教團契(家庭聚會點)組織形式和獨立的小教會組織,便于大學生教徒組織社團化。家庭教會禮儀簡化方便,基督教傳統上也習慣以家庭為單位過宗教生活。再加上家庭教會氣氛好,成員交流起來更方便,這是大學生基督徒更愿意參加“家庭聚會”的原因。
4.流動性強。由于大學生處在面臨多種選擇的階段,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精神信仰方面,正處于摸索時期,因此這一群體的基督徒也表現出流動性強的特點。有些大學生們即使已經皈依了基督教,也會由于各種原因而對自己的信仰重新產生動搖。另外,大學畢業后,工作時間和場所的變化和限制,也影響了一部分成員繼續參與原來的聚會活動。
三、原因
1.社會轉型時期,出現“信仰真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文化和社會發展則相對滯后,傳統文化和思想難以在現代社會彰顯出巨大的活力。我國社會變遷帶來的失范行為增多,社會結構重建尚未完成,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過大、貪污腐敗等,面對這些問題,一些學生產生了嚴重的信仰危機,開始懷疑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一些人對“共產主義”產生懷疑。再加上大學里自由的文化氛圍,使大學生能放眼世界,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思潮,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因此受到了影響。一部分人對西方的文化、信仰產生崇拜。
社會轉型所帶來的以親緣關系為中心的地域共同體的解體,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加深,物質生活豐富與精神生活貧乏的反差給當代人帶來孤獨感、冷漠感,影響了大學生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加上大學教育不能提供大學生身份認同的力量,大學生在自身的危機感中必然尋求新的認同力量。
2.基督教自身特點的吸引。基督教自身獨特的文化結構和文化魅力也對大學生們產生著強大的吸引力。基督教在歐洲的發展過程中,經過神學家的層層論證,發展至今已具備了嚴密的邏輯性和理論性,加之“基督教《圣經》本身就是一部歷史典籍、文學作品、神話小說,文學性、故事性強,又通俗易懂(佛經則晦澀難懂),這甚合部分精神空虛、寂寞的大學生的口味,由欣賞進而接受,信起上帝來?!雹?/p>
其次,基督教的“信、望、愛”三大美德等內容,勸人向善的教條教義,不殺生、不偷盜、平等愛人等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也成為它吸引眾多大學生的原因之一。大學生面對迷茫,需要尋找角色定位;大學的自由環境為大學生思考人生意義提供了時間和空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基督教的教義很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同?;浇绦叛鰧Υ髮W生的吸引正是“趁需而入”。
再次,在教會中,教會的規則更多的是精神力量的感化,所以它是自由的,它的凝聚力體現的是精神的感召,相對自由的環境也是吸引大學生的地方之一。
3.遭遇危機成為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的重要契機。當代大學生除了要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之外,在生活和學習中還時常遭遇各種危機,如人際關系危機,競爭危機,經濟危機等。這些沖突的匯總,必然導致大學生對自身價值的反思和追問,強化或者動搖原有的自我認同。大學生遭遇危機是信仰基督教的契機,是最直接的原因。
除了以上論述的一些內在原因外,大學生信仰基督教還存在一些外部原因的推動。如政府相對寬松的宗教政策,西方國家對基督教文化和基督精神的強勢宣傳,大學相對自由的環境、以及教育的功能弱化等。
綜上所述,大學生多是在遭遇危機,又無從尋找精神依靠的情況下,通過身邊的人際網絡接觸到基督教,受基督教本身的吸引而信仰基督教的。若大學生能通過信仰基督教而獲得對自身的身份認同,獲得平靜感和喜樂感,則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但切不可走極端,誤入歧途,同時也要警惕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
注釋:
①李素菊、劉綺菲:《青年與“宗教熱”》,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②楊慧林:《當代中國大學生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特征》,http://www.regentcsp.org/list_bbs.asp?id=287
③華樺:《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狀況調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學生為例》,《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④左鵬:《象牙塔中的基督徒——北京市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狀況調查》,《青年研究》2004年第5期
⑤華樺:《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和路徑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10年
⑥陳安金:《當前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思考》,《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0年9月
參考文獻:
[1]G.F.穆爾(美).基督教簡史[M].商務印書館,1981.
[2]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M].榮振華譯,商務印書館,2010.
[3]洪佩奇, 洪葉.圣經故事:新約篇[M].譯林出版社,2008.
[4]華樺.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狀況調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學生為例[J].青年研究,2008(1).
[5]左鵬.象牙塔中的基督徒——北京市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狀況調查[J].青年研究,2004(5).
[6]陳安金.當前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思考.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9).
(作者簡介:葉回蘇(1987.6-),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武漢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邢娜,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