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林
近期人民論壇雜志對領導干部應當樹立的新觀念進行了年度調查評選,很有意義。領導干部的觀念也好、責任也好,除了基本的準則相同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構建一個差異化的責任和觀念體系。
首先來看動態變化原則。顯然,領導干部的觀念和責任除了亙古不變的基本內容(如忠誠、奉獻等)以外,其他的內容則處于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我們可以稱之為“歷時性”特征。例如,在改革初期,有一個階段“抓經濟”、“懂經濟”、“招商引資”幾乎成了大多數領導干部的基本觀念;隨著改革的深化,黨和國家陸續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統領性的目標和原則,綠色GDP、分好蛋糕、民生等成為領導干部履職的關鍵詞。
其次來看職位差異原則。說到底,除了共約性的內容之外,領導干部的責任和觀念最應該與其職位相一致。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政務信息傳達機制的影響,較低層級的領導干部話語口徑幾乎與高級別的領導人物高度一致。例如,一些縣級領導、甚至鄉鎮領導干部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或工作部署時,就不加思索地講到“我們要抓大放小,做好宏觀調控”,這種話語口徑簡直就是一些高級領導干部的話語翻版,顯然不應是這個層級官員所該講的。事實上,因為受管理區域、管理內容、領導體制、領導環境所限,要求所有領導具備同一種責任規范是不行的。差異化原則,就是基于領導干部分工和職位,形成相應的責任要求和文化觀念。例如,中央領導最應具有戰略統轄、頂層設計、開明民主、國際觀念等責任,越到基層越應強調依法辦事、遞送公共服務的責任。因為,到了鄉鎮這一級或其他基層行政單位,如果還要強調宏觀調控,那么由誰來直接面對公眾呢?
當然,差異化的觀念和責任體系,深植于當下的社會運行體制。要科學地進行這個體系的架構,首先就要求領導干部“職責歸位”。近年來,有很多干部被臨時抽調或者安排維穩去了,如果領導干部職責不歸位,是沒辦法、沒基礎談責任的;其次是強化與群眾的聯系,就是“走基層、接地氣”。越到基層,領導干部就越應該體恤民情;三是對領導干部的觀念和責任理解不能教條化。
總而言之,領導干部的思想觀念和責任具有縱向上的動態變化性,也具有橫向上的職位差異性,要針對這些特點,分領域、有層次地構架起差異化的責任和觀念體系。
(作者為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中央編譯局博士后)
責編/李逸浩杜鳳嬌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