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燕
【摘要】“半小時課堂”是在落實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精簡教學環節,突出教學重點,優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確保每位學生在每堂課都有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練習的時間和機會,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把被老師不合理浪費掉的時間還給學生,切實減輕師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自主學習 合理 設計 時效 精當 層次 高效 減負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38-01
葉立新自2008年提出的“半小時課堂”理念到具體的實施已有一段時日,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設計合理的半小時課堂能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合理的目標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設計和合理的作業設計來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及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以達到最合理的教學。我就以我自“半小時課堂”理念改革以來合理的半小時課堂實施做一些淺談:
一、課堂教學目標設計要合理
課堂教學目標是選擇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如果課堂教學目標定位不合理,那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設計和作業的設計就往往不恰當。新課程所倡導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緯度為我們提供了在內容上設定教學目標的宏觀思維框架。那么,究竟怎樣設定課時教學目標呢?我認為目標的設計要兼顧教材和學生。
1.教師必須鉆透教材,正確理解教材
鉆透教材,正確理解教材是教好一節語文課的基礎。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正確理解,主要包括教學要求、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這是正確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礎;字、詞、句的正確理解,要抓住重點字、詞、句的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確理解,在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主要觀點;對課文層次結構和寫作特點的正確理解。分清段落層次,明確寫作特點。段落層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導學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寫作特點明確,有利于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從讀學寫。
2.教師必須把握住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起點能力和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所要達到的終點能力有清楚的認識,知道學生是什么水平,一節課下來能掌握多少,不能貪多求快。當然,目標太多太雜也不好,我認為,目標要詳略得當,有些目標可以簡單些,有些可以詳細些,不必一味詳細繁雜。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要合理
葉立新說:“半小時課堂”并不是簡單地減少教學的時間,更不是降低教學的目標。要完成的教學任務,要達成的教學目標還是一樣的。要減少的是課堂教學中重復的講授,無效的活動和漫無邊際的拓展等一些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內容和環節。那么,要設計一個合理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課堂導入的設計和教師問題的設計非常重要。
1.課堂導入設計要有時效性
“時效教學”的概念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盛群力撰寫的《學與教的新方式》一書中有所表述,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使學生獲得具體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新課的導入猶如樂曲中的“前奏”,它既是課堂教學的自然過渡,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可激發學生學習新內容的欲望和興趣,它猶如興奮劑,能使學生帶著強烈的欲望進入主動學習狀態,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問題的設計要精當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信息交流的多邊活動。良好的課堂提問可以使課堂教學機制正常運轉,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地思維、主動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怎樣設計好課堂提問呢?
首先是精,課堂提問不在于數量多,而在于質量高。
其次是時機要恰當,要把問題設置在知識的重點之處、知識的轉折和發展之處,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節省教學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三、課堂作業設計要合理
課堂作業是為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服務的,學生通過練習來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當然,作業的合理設計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拓展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
(一)設計多元化作業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應該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或問題情境,誘發、驅動并支撐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這種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教師要尋求作業創新,要設計形式多樣、多元化的作業。我將單一的文本作業嘗試改進為包括聽、說、寫、畫等多種類型的作業。
畫想象圖,示意圖。
(1)想象圖:《浣溪沙》、《山居秋暝》等古詩通過想象畫畫,能更好的理解古詩。
(2)示意圖:《詹天佑》的人字形設計,八達嶺的中部鑿井法和居庸關的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方法可讓學生畫出示意圖,感受詹天佑卓越的創造才能。
(二)設計多層次作業
1.注意知識的層次,由易到難
作業的設計和布置要做到由淺入深,由單一到綜合,從模仿到再造,再到創造性發展,做到環環相扣,拾級而上,逐步提高。既要設計一定數量的基本作業與練習,又要有一些變式作業與練習,以利于新舊知識的聯系,拓展學生思路,還要設計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思考性作業與練習,以利于學生加強實踐,促進知識、技能的轉化。
2.注意學生水平差異的層次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里提出的問題便是如何認識學生個體的差異。如《匆匆》一課,我設計了讓學生可以進行自主性選擇的作業:
①摘錄疊詞,照樣子寫幾個,然后選擇幾個寫一句話或一段話。
②摘抄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對摘抄下來的句子進行仿寫。
③聯系《和時間賽跑》中寫時間流逝的語段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寫法,然后進行仿寫。
這一組作業,有難有易,有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有知識創新能力的訓練,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有效地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的空間,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個性,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想在今后半小時課堂研究中還應針對暴露的問題進行調整,一切目的只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確保每位學生在每堂課里都有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練習的時間和機會,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