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筆名)
“空降”干部因為缺乏基層歷練,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容易面臨各種各樣的考驗。
一是水土不服,難以施展拳腳。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不了解,在方言土語、民間風俗、人情世故、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諸多不適應;對地方工作的特點特色、重點難點、問題癥結等缺乏充分認識,要融入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比較困難,工作起來難免縛手縛腳,容易導致“桔生淮北則為枳”。
二是自我孤立,難以落地生根。認為當地群眾都比較落后、干部都比較排外,與當地干部群眾沒有感情,怕在生活中被同化,也怕在工作中被欺負,自搭籬笆墻、自設防火墻、自劃“本外”線,容易造成孤立無援、孤掌難鳴,根基難免不穩,無法落地生根。
三是經驗不足,難以開花結果。缺乏基層歷練和積累,基層經驗不足,加上人地生疏,如果沒有謙虛的態度,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對當地干部過分指手劃腳、批評指責,工作就難以得到支持,容易造成有計無處施、有力無處使,抱負無從實現。
四是心浮氣躁,難以贏得信任。覺得空降是被摘貶下放,沒有扎根基層的思想準備,情緒糾結,郁郁寡歡,對新崗位充滿抵觸情緒;工作中急功近利,恨不得即刻干出政績,可以立馬走人,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心浮氣躁,難以贏得群眾信任。
干部空降考驗的是適應能力。只有擺正心態,深入基層,關注民生,埋頭苦干,才能快速融入地方,贏得民心,將自身鍛煉與地方發展有效結合,不辜負組織的培養和期望。
一要多走鄉間小路。干部空降到地方,新環境新職務,不適應在所難免。對道聽途說、逐層上報的情況,不要一葉障目,以偏概全。要主動走出去、沉下去、鉆進去,深入基層和群眾調查研究,尤其要解開心結與干部促膝長談,放下架子與群眾拉拉家常,躬下身子向群眾學習討教,通過到田間地頭、生產車間、街頭巷尾,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基層實情、傾聽群眾心聲、悟出真知灼見,迅速熟悉新情況、進入新角色、找準新定位、適應新環境。
二要多謀民生大計。領導干部不怕做不成大事,就怕不愿做小事。要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急需的事辦起,用心去做,量力而行,竭力而為,杜絕短期行為、面子工程、勞民傷財;要肯花時間、動腦筋、耗精力去想、去做、去研究、去琢磨群眾的事,這樣在做事的過程中就能心生愛,愛生智,智生能,能生力,就不愁事情做不好,就不怕群眾不支持,就不怕空降不落地。
三要多講地方土話。話不投機半句多。要重視學習、善于學習、抓好學習,尤其要認真學習當地黨史方志、文化傳統、經驗做法、群眾語言,充分集中群眾智慧,主動融入地方、融入群眾、融入工作,說話入鄉隨俗、入港隨灣、合情合理,做事符合實際、合乎民情、反映民意、體現民生。在沒有摸清實際情況、不夠了解風土人情、尚未掌握工作全貌之前,切不要信口開河,亂說話、說大話、說不切實際的話;更不要亂開口子、亂許諾、亂議論、亂指點。
四要多想落地生根。干部空降到地方,工作不好做、活動難開展,心理難免糾結,千萬不要抱怨。抱怨是實干的絆腳石。有了怨氣,就傷了“元氣”。要擺正心態,以健康平和的心態做人,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做事,以落地生根的心態創業,既把新思想、新方法、新觀念帶到基層,又把好傳統、好作風、好形象帶到基層,著眼長遠,把握全局,在急難險重工作中,在事關長遠、事關全局任務面前,贏得民心,得到鍛煉。
責編/王慧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