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官”到地方交流,早已是“家常便飯”。但2010年下半年啟動的此次交流任職數量之高——66名、級別之高——正局級、規格之高——中組部選調,著實令人為之一震。這一“新舉措”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釋放出三個“重磅信號”。
一是更加注重“基層經驗”。古人云:“凡官,不歷州縣不擬臺省。”可見,從古至今都注重官員的基層經驗。從制度層面上看,去年底中央下發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確定:到2020年沒有基層任職經驗的領導干部原則上不能再提拔。基層經驗已經成為干部提拔的“必備”資格。從實踐層面上看,只有具備基層經驗,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基層。
二是更加注重“京地互動”。互動,意為互相作用、互相影響。近年來的“京地互動”更充分證明:京官到地方任職,是鍛煉干部的一種有效舉措,也是培養干部的一條有效途徑。如2009年,13名中央金融系統官員集中“空降”湖北掛職,11名中央部委年輕官員赴重慶掛職……特別是中組部有意進一步擴大中央到地方的任職人數范圍,“京地互動”正朝著規模化、常態化進發。
三是更加注重“工作實績”。不論是“掛職”還是“任職”,實績,既是中央和地方最想看到的任職結果,也是一個干部任職的“本分”,更是一種選人用人導向。和以往干部交流形式“掛職”不同,此次的提法是“任職”。雖僅一字之別,但卻賦予干部更多的權力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