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迎軍
什么是“家園共育”?這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所謂家園共育:即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兒園單方面的進行教育工作。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因而只有在深入學習、領會《綱要》精神基礎上,我們更新教育觀念、轉換教育角色,在實踐中不斷加強研究與探索的力度,創新教育工作思路,改進教育工作策略。在“家園共育”中,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怎么樣實現“家園共育”呢?我們又迎來新課題。培養幼兒全面發展,構建孩子成長橋梁,實現“家園共育”,需要有效的利用了教育資源(師資、設施、設備),需要實干型、研究型、發展型的綜合人才替代傳統的經驗型幼兒園教師,只有充分的利用好資源和人才,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了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另外,有效的利用了家庭、幼兒園的教育資源,形成了家庭積極配合幼兒園教育,創新各種條件、環境,使幼兒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全面發展,使孩子能在一個良好的“家園共育”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作為一名工作于幼兒園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在這幾年的實踐中,也不斷的加深了我對“家園共育”的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想應該賦予它更深的內涵,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對于“家園共育”的理解。
1.新工作觀念有效轉變角色
觀念是行動的指南。長期以來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家長的工作往往只是喊在口上,寫在紙上,而落實在具體行動上較欠缺,因此收效甚微。而“家園共育”的本質就是家庭和幼兒園共同教育幼兒。只有幼兒教師和家長之間相互配合,才能共同促進幼兒更好的成長。幼兒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教師對幼兒實施教育需要家長的支持,同樣家長也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幫助。
由于各方面不同的因素導致家長在對待幼兒的教育問題上所持的態度、觀念各不相同,從而其處理問題的行為、方式方法也就自然不同,甚至有些極端。有些家長主張采取粗暴的打罵,有些家長則主張哄騙。此時,幼兒教師有責任通過不懈的溝通工作轉變家長的這些不正確的觀念和行為。家長觀念轉變了,那么家長的家教水平也提高了,自然而然地也會自覺配合幼兒教師的工作。
要達到“家園共育”的目標,幼兒教師僅僅是轉變家長的觀念還是不夠的,應該通過與家長的長期溝通,讓家長正視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之間的關系的同時,還要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了解教師的工作,明確家園配合的重要性。只有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上,才能使家長有可能來配合幼兒園的一切工作。創新工作觀念,一是教師需要轉變單一的幼兒園教育為幼兒園和家長共同教育的模式,二是家長需要轉變“只有幼兒園才能教育好孩子”的傳統觀念,雙方都需要進行角色的轉換,真正的做到換位思考,才能實現“家園共育”。
2.新工作思路探究有效策略
平等對話——共創家園合作氛圍。幼兒園與家長的良好合作關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尊重基礎上的,寬松的環境、平和的心態、平等的關系有助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雖然上網、電話等這樣的交流方式也越來越多,但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仍不可或缺。與家長面對面交流,不僅能促進教師和家長之間的相互了解,而且能消除彼此之間的誤解,增進友誼。同時,使家庭親情、師幼情誼相互遷移,取得較高的教育效果。
在現實生活中,家園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距離和各種不協調,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響。因此,我們改進傳統家長工作方式,由原來的以教師為主體的一言堂工作模式,與家長平等,百家爭鳴,拉近家長與園所,家長與教師的距離,使園所與家長,家長與教師在平等對話中產生共鳴,從而有效解決幼兒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例如在解決新入園幼兒焦慮問題時我們的做法是“家訪”:教師走入幼兒家庭,與家長溝通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生活習慣等;“邀請做客”:在入園前請新生家長帶著孩子到園里參加活動,熟悉環境;“試入園”:請家長帶著孩子一同來園,共同活動,熟悉班內環境、和小伙伴共同游戲;“幼兒園里的我”:教師將通過開放活動、信息反饋等形式,將幼兒在園情況如實反饋給家長,以便相互合作溝通。
加強溝通——力爭家園教育同步。溝通是實現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策略。而促進合作則是溝通的出發點和歸宿。著名幼教專家方明老師說過:“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就如一車兩輪,必須同方向、同步調前進,才能促進幼兒健康發展?!迸c家長進行溝通是門藝術,是需要講究方法的。因此,我們以創新溝通方式為突破口,在此基礎上開展實踐與探討,注重家長關注的熱點問題與家長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注視對方的眼睛,耐心聆聽,注意在表情、體態、語言上支持,鼓勵家長表達自己的觀點,并用點頭表示認同,用簡短的話語回應對方,積極地給家長以反饋,使家長感到教師是真誠的,從而愿意與教師進一步交換意見。在實踐與探討中,我們還嘗試用真情感動、引起注意等不同方法根據家長的個體特征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如溝通方式:用我們細致的工作感動家長,讓家長相信我們,支持我們,讓家園共育的合力促進孩子更快更好的發展。溝通可以使幼兒教師與家長情感交融,從而對幼兒進行共同一致地教育,從而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加強指導——豐富家長育兒知識。目前家庭教育中應試教育觀念仍然影響著一些家長,表現為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重生理發育輕心理疏導,忽視孩子獨立人格,對他們賦予過高的期望值,這嚴重違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這就需要我們幼教工作者有計劃有目的地采取合適的方式,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針對這些現象,我們應該設立家長講座,通過家長園地,將家長請進課堂,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支持和幫助家長改善家庭教育的狀況,提高家長的科學育兒水平。
共同探討——尋求共育有效途徑。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合作途徑有很多,但是否有效還需在不斷的實踐中進行摸索。在現實生活中,家園之間存在的距離和各種不協調,會直接影響到教育與合作效果,因此我們堅持多種途徑開展家長工作。如家長會、分組或個別研討交流等。在平等的交流與研討中產生共鳴,達成共識,有效解決幼兒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例如,我們可以在“家園聯系冊”上將孩子在園參加活動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再請家長與孩子一起交流參加活動的感受,通過口述日記記錄下來,使幼兒園教育延伸到家庭中,提高了教育效果。
3.用家長資源,拓展幼兒空間
瑞吉歐教育主張:兒童的學習不是獨立建構的,而是在諸多條件下,主要是在與家長、教師、同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家庭和幼兒園是影響幼兒發展最主要的兩大環境,家長和教師分別是這兩大環境的施教者。從這個意義上說,家長和教師是實際意義上平等的合作伙伴,大家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教育幼兒使他們得到良好的發展。幼兒園教師具有較系統的專業知識、技能,并經常能學習新的教育理論、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而家長從總體上說,在這方面是比較欠缺的,但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比教師要深刻得多,并且在家庭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又是許多教師所欠缺的,因此,我們注重有效的利用家長資源,拓展有幼兒學習空間。
每年新生入園我們需要對家長的興趣、特長、工作性質等進行全面調查。根據家長的這些特點,我們有目的的邀請某些家長到幼兒園,利用自身的特長與優勢,和教師一起設計活動參與活動,將家長教育資源源源不斷地注入到幼兒園教育工作之中?,F在年輕的家長們自身文化素普遍較高,他們所從事行業又各不相同,這些來至不同工作崗位,又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家長們為幼
兒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這些家長們身上所蘊藏的教育資源是一筆可貴的教育財富。“家園共育”是合理的挖掘這些教育財富的載體,也為家長們發揮自己本能的教育潛能提供了機會。
以上是我對家園共育的一些理解。“家園共育”是幼兒教育的必然趨勢,我們將“家園共育”作為自己的辦園特色,就是要“為每個幼兒營造一個愛的家園”。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努力,與大家共同探討,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不斷的豐富“什么是家園共育”的實質內容和深入的挖掘“怎么樣實現家園共育”的精神內涵,我相信,我們會與家長一起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攜手共建孩子的成長橋梁,并肩共創幼兒教育事業更加和諧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