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
大國博弈已經由政治博弈、利益博弈向核心價值和文化博弈的方向轉變。這就意味著誰占領了道德和文明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話語權。大國崛起于文明,一定意義上說又是精神的崛起。換言之,大國崛起絕對不只是崛起于GDP,沒有精神和文明支撐的國家不是真正的大國
提煉城市精神的時代背景和動因
目前全國各省市都在提煉區域或城市精神,如此熱烈和普遍,不僅是受北京推出“北京精神”的帶動,更重要的是時代發展的推動力促成的,是國家和民族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要求。
從國際與時代背景看,有兩點很值得關注,一個是大國博弈已經由政治博弈、利益博弈向核心價值和文化博弈的方向轉變。這就意味著誰占領了道德和文明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話語權。以前,大國博弈是二元對峙,一切以制度劃線;今天,大國博弈是文明程度的博弈,傾銷利益不行了,別人會說你是暴發戶,你在實施侵略。所以,我不贊同總是在世界上講我國的GDP有多少,拿著支票走向世界。別人要了你的錢也不尊重你。當今世界出現了文明的沖突,海灣國家,包括西亞、北非的顏色革命,不能說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較量,那是文明程度的問題。今天的中國在這方面沒有突破是不行的。
另一個背景是中國處于大國崛起的過程中,正因如此,我們需要進行大國崛起的啟盟教育,要真正弄清何為大國崛起。根本而言,大國崛起于文明,一定意義上說又是精神的崛起。換言之,大國崛起絕對不只是崛起于GDP,沒有精神和文明支撐的國家不是真正的大國。從國內來講,我們已經到了一個關節點,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階段。古人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不意味著國家倉稟實了,人民就必然知禮節,國家要倡導一種精神才行。
西方哲學家說,一個人沒有飯吃的時候,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飯吃;有了飯吃之后,則會生出許多事來,生出來的大多是精神領域的事。經濟越發展,物質要求越高,社會就會越失衡。不解決精神歸宿的問題,只想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欲望不斷增長,這樣的人是最痛苦的。2010年國際上公布的幸福指數最高的地方是拉美地區,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是哥斯達黎加,這說明贏得幸福不全靠物質。金錢可以給人帶來滿足感,但不必然帶來幸福感。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極大地調動起了人們的物質欲望。改革前,極端推崇精神萬能,現在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片面重視物質,拜物教充斥社會,人們一切朝錢看,結果社會越發展越失衡,人們的精神越來越空虛,再這樣下去,我們的民族就完了。錢越多越失衡,物欲是無限的。如果始終只強調物欲,不提升人們的精神狀態,那么物質越多越不能滿足人們的欲望,欲望只會更強烈,因為欲壑難填。再偉大的政黨,再強有力的政府都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物質欲望,最終還是需要取得物質和精神的平衡,內在和外在的平衡,社會才會安定。要實現這個平衡就必須解決精神的問題。不解決精神的歸宿、靈魂的歸宿,社會和諧不了,只會出現族群、階層撕裂,人的精神陷于空虛之中。正是認識到必須解決精神的問題,中央才提出了核心價值體系問題。
這兩個背景意味著我們必須張揚精神。從人類的文明史看,一個國家即使再富有,如果精神空虛,很難贏得世界的尊重,如海灣國家。一個只靠資源發財的國家,一個民族只剩下物質,這個民族是沒有出息的。三流國家出口產品,二流國家出口標準和準則,一流國家出口文化和價值觀。中國要想成為一流大國,引領世界文明,就必須提升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
在當下,國內的現實是確實出了不少問題,這正是因為信仰、精神缺失了,靈魂不知該往何處去。在很多人那里,“為什么活著”都成了疑問,中國的自殺率一度是世界平均數的2.3倍,這還不說明問題嗎?
無論從國際看,還是從國內看,從現實看,還是從歷史看,中國都到了進行重要轉變的時刻。一個民族崛起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追求精神的東西,中國現在也走到了這一步。
讓城市精神成為永恒
各地在提煉城市精神的實際操作及后續宣傳過程中,一是要讓抽象和凝煉變成一個過程,用過程產生作用。城市精神的提煉不是關著門,在一個象牙塔里,拍拍腦袋就有了。產生的過程更為重要,其實,參與的過程就是教育群眾的過程。
二是強化城市精神的方式方法問題。城市精神提煉后,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反復強化。精神的東西是一個建設和強化的過程,不能一陣風,要用群眾聽得懂、學得進的、有感染力的、感知性的方法來強化。
三是宣傳城市精神要堅持恒久和常態化。確立起來才能永恒,精神必須恒久才能產生作用,不能過于迎合時尚,這個是需要長期的文化及精神的積淀才能做到。像西方的核心價值觀,幾百年沒有大的變化,早期的是自由、平等、博愛,現在是民主、自由、人權,始終不變才能起作用。精神要融入機制設計、評價尺度之中,要和實踐結合起來,如果只是停留在精神層面,沒有物化和現實,精神和實踐就成為兩張皮,精神也難以進入到生活中來。
四是載體化。精神一定要通過大眾的精神張揚過程,表現出優良的品德和精神的映現,讓民眾現實可感。雷鋒就是主流社會借助詮釋某種精神的載體,通過雷鋒,可以表達主流社會想倡導什么。城市精神也是一樣,確立了什么樣的城市精神后,就應該讓做得最好的市民來詮釋這種精神,樹立標桿以表現此種精神。
五是倡導者應當是帶頭踐行者。黨和政府就是倡導者,倡導者不能讓群眾奉獻,自己不奉獻;讓群眾愛國,自己不愛國。如果只讓別人做,而自己不帶頭踐行的話,其效率會大大降低。這些雖然不是全部,但需要我們各方深入思考。
(作者為國防大學教授;人民論壇記者徐艷紅采訪整理)
責編/艾蕓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