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飛
有論者表示,當前經濟形勢與上世紀30年代存在諸多相似之處,讓人聯想到兩次世界大戰都由于當時經濟形勢惡化、有關國家要向外轉移矛盾所誘發的。那么,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是否會引發新的國際戰爭?
人們對維護世界秩序的信心并未消失
在筆者看來,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兩次世界大戰之前都不存在像美國這樣軍事和經濟實力遠遠超過別國的霸權國家,那時發動世界大戰的人多少都有稱霸世界的欲望。而現在只有美國有能力發動戰爭,事實上也只有它在發動局部戰爭,但美國既不需要也不可能發動全局性的世界戰爭。
對美國來說,經濟、科技、軍事的核心競爭力無人匹敵,尤其是它以美元霸權所能夠得到的利益足以滿足它的欲望,基本上不需要通過戰爭去解決什么問題。它發動局部戰爭的主要目的也只是維護它所主導的世界秩序而不是要改變它。美國民眾過著世界上最富足的生活,他們應當是世界上最不愿意受到足以改變現狀的世界戰爭干擾的人群。只要你到美國任何一個商店里看一看,從那里充斥著的世界上最好質量、最低價格的商品,就可以了解到這一點。
并且,人們對維護世界秩序的信心并沒有消失。在今年冬季達沃斯論壇舉行期間,盡管輿論的議題甚至也涉及了資本主義的生死存亡問題,但人們并沒有失去希望,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英國《金融時報》“為資本主義會診”欄目中發表的文章也還是《為資本主義一辯》;而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2012年2月7日在《金融時報》發表的文章則認為,“西方民主國家面臨的問題是,人們懷疑政府是否有能力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實現對于我們下一代的世界將好過我們這一代的一種承諾。我的觀點是,消除這種懷疑的途徑不是拋棄資本主義,而是熱烈擁抱資本主義。”
的確,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還在發酵,但并沒有跡象顯示現行世界秩序已經面臨崩潰的危險。很明顯,對于處于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的中國,這是利好消息。
規避政治風險首先要認清風險是什么
問題在于,化解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重新平衡全球經濟格局,同時也需要或者說也就是調整政治關系,因而必然帶來政治風險。人們必須弄清政治風險的形成機制,盡可能規避政治風險。
從今年冬季達沃斯論壇期間人們對資本主義的討論來看,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以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發展,正在讓人們重新認識什么是資本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這樣一些根本問題,期待在克服危機的過程中從根本上變革和改善世界秩序。
在2009年的美國,當納稅人剛剛付出了巨大代價為銀行紓困、支撐起了整個金融體系,而大多數人的收入都在減少之際,幾個月之后銀行卻在發放獎金。那些引發危機的金融從業者得到了如此豐厚的回報,這不僅僅是在獎勵失敗、在破壞市場經濟的一個核心前提,更表明當時的政府所維護的制度就是一種“資本主義”的制度。
但是,像希臘這樣的政府就是“社會主義”的嗎?恐怕也不是。自馬克思以后,社會主義被某些人認為就是政府構建健全龐大的福利體系,以便對收入進行再分配。但歐債危機警告人們,過度龐大的福利體系帶來的巨額赤字使其自身不可持續,尤其是使數百萬人產生依賴、不再去工作,再也無法解決大多數民眾的相對生活水平長期下降的問題,也就已經失去了社會主義應有的性質了。
顯然,只有善于維護勞資雙方利益平衡,從而保障經濟社會良性運行和發展,使最廣大社會成員的利益需求都得到滿足的政府,才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政府。雖然政策和制度都是龐雜的體系,但只有全面系統地考察其基本的持續的利益取向,才能對其政治屬性作出實證。但任何具體政策和制度的確立,尤其是對那些只有利于少數人或個別利益集團的政策和制度的矯正和改革,都存在著政治風險。這種風險來自于政權和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及貧困階層之間距離的失衡。無論是一個國家內部還是全球范圍內,平衡經濟格局,就是要平衡政治關系,讓那些貪得無厭的利益群體受到遏制,讓勤奮工作、創造財富的人們受到激勵。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一方面,西方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機理為我國提供了前車之鑒;另一方面,盡管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一些政策和制度的缺陷所導致政府“親資本”的問題,像執法部門的腐敗使得一些地方的民眾有冤無處申、強勢利益集團在財富的掠奪上肆無忌憚、社會底線失守等,都在嚴重腐蝕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深刻調整這樣的利益關系,才能最終化解政治風險,如果因為調整過程具有政治風險而放棄調整則必將累積出更大的政治風險。
西方危機是中國改革良機
隨著中國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在讓某些國際輿論重新認識中國制度的同時,也使國內一些論者對現行制度的優越性沾沾自喜,以至于出現了遮蔽我國制度缺陷的輿論。事實上,歐美國家發生危機以至于暫時無暇給我國施加更多政治壓力的時候,恰恰是我們從容推進改革的良機。
我們必須認識到,推進改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發展的必然邏輯。按照十七大報告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描述,“工業化基本實現”無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中最重要的目標。迄今為止的中國現代化建設主要就是在推動中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轉型,直到“工業化基本實現”,舊的物質生產方式完成才能得到脫胎換骨地改造,“小康社會”才能在新的物質生產方式基礎上建成。而工業化基本實現,必將給中國社會帶來全面的革命性變革,其中首要和根本的變革將是:工業社會中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將由占主導地位的工業生產方式所決定、由反映工業生產乃至工業社會運行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工業化思維”所規范、所引導、所制約。
工業生產方式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密的社會化生產方式,生產社會化必然要求政治生活社會化。如果說新中國以來我國政治生活主要是一種“國家政治生活”的話,那么隨著工業化基本實現,將在國家政治中逐步分離出“社會政治”。一方面,公眾將更加廣泛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同時,公眾也越來越需要有組織地參加政治生活,社會政治生活的形式也將越來越豐富多彩。
工業生產是商品生產,工業經濟是市場經濟,政治生活方式必將以市場運行方式為基礎。市場化在經濟生活中要求商品公平競爭,反映在政治生活中則是政治組織和政治人物向公眾提供政治產品也應當允許選擇和競爭,這才是市場化社會的政治生活方式。
生產社會化必然要求生產過程中各種職能的專業化,在其基礎上,政治生活、政權機關也必然出現越來越細致的分工、越來越密切的協作,必然要求各種政治工作專業化。工業社會的政治工作者必須成為精通政治“行業”規律、規則的專業從業者。
總的說來,如果說工業化思維將制約和規定整個社會轉型的基本方向的話,那么,我國各方面政治制度都已經面臨按照工業化思維來加以改造、重新設計和設置的時代任務。如果我們能夠抓住并且充分利用新的世界大戰不會發生、西方國家正在應對自身危機的機遇,積極規劃和推進政治體制變革,那么我們就不僅能夠贏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加快發展,更有利于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承諾,并且對變革和改善世界秩序、構建和諧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民革中央辦公廳副主任)
責編/馬靜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