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連從18歲到德·瑞那市長家當家庭教師開始,到23歲因槍傷市長夫人而被送上斷頭臺為止短短5年間的生活歷程。于連是一個個人奮斗者的形象,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于連的性格是復雜的,多側面的。分析于連形象的價值及社會意義。
關鍵詞:奮斗;矛盾;形象價值
《紅與黑》是法國十九世紀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中,作者以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代為背景,以平民知識分子于連·索黑爾與貴族資產階級上層社會頑強曲折的斗爭為主線。于連出生于法國北部風氣閉塞的小城維立葉爾,他出身貧民,自幼家庭貧窮,厭惡勞動,父親對他十分的粗暴,他崇拜盧梭,接受啟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觀念和無神論思想。在一位老軍醫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侖,羨慕拿破侖時代青年人能憑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他企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來達到向上爬的目的。如果是在大革命時期,他一定會穿上紅色的軍服走從軍的道路,但在王朝復辟時期,這條道路已經被堵塞了,當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侖手下大將的收入,就決定穿上黑色的教會服,通過教會的門路向上爬。他背熟一部拉丁文的《新約全書》和墨士德的《教皇傳》作為向上爬的敲門磚,以虛偽作為唯一的武器來適應社會。他常常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把自己的真實感情深藏起來,他崇拜拿破侖,卻在人前詆毀他,他不信神,卻裝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樣子。
一、于連是一個個人奮斗者的形象,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
于連的兩條奮斗道路,一個是有反抗舊社會精神的知識青年,在自己的奮斗下建功立業,具有紅色革命的寓意;一個是在他骨子里舊思想的牽引下,融入教會的黑色勢力中。然而,身為現代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他,本身的革命意志并不強烈,渴望榮華富貴,所以具有很大的矛盾性。
于連的階級地位和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的英雄主義熱情和虛榮心。于連很早就形成了一種反抗和仇恨貴族大資產階級的心理。愛讀書身受啟蒙思想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侖,希望自己能建功立業,然而封建等級制使他希望破滅;而后他看到教會盛極一時,他投靠了教會,于連以虛偽為武器、以反抗和投協為手段,開始了個人奮斗式的道路。
于連的平民階級意識并未完全泯滅。在那個王政的復辟年代,于連作為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為了爭得自己的出路,向貴族資產階級所作的反抗與斗爭精神是應該給以肯定的。但他的手段又似乎接近于不擇手段,比如說于連在選擇紅的道路來飛黃騰達行不通時,他又選擇通過“黑”的道路,幻想進入修道院,穿起教士黑袍,以便將來成為一名“年俸十萬法朗的大主教”,他其實不是真的想當大主教,而是為了實現他的野心與陰謀;他對瑪特兒小姐的愛并不是真正的愛,而是通過瑪特兒小姐實現了他的“三十歲當司令”的美夢。在進入巴黎時,他因“終于要在偉大的事業的舞臺上顯露身手”而高興,這是為了能實現他的野心與陰謀的高興。
二、于連的性格是復雜的,多側面的
于連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壓后就反抗,當個人名利得到滿足后就妥協、投降。
在德·瑞拉市長家做家庭教師,具有平民意識的他應聘的條件是和主人桌吃飯,顯示出反抗的精神。在市長家他所感受到的是“對上流社會的仇恨和厭惡”,他雖然痛罵他們所取得的骯臟的財富和建立在這種財富之上的享樂,但同時又渴望著這種財富和享樂,不斷追求。這是他矛盾性格的體現。
在木爾侯爵府,于連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忠心為侯爵效勞、和侯爵女兒瑪特兒戀愛、結婚最終得到了一份頗豐的地產和官銜。
在德·瑞那市長家,于連是為了報復市長大人對自己的輕蔑,粉碎他的驕傲心理,而帶著戰斗的情緒走進市長夫人的房間的。即使在與德·瑞那夫人進行熱戀時,于連的這仇恨心理和反抗也從未停止過。他始終把愛情看成是他對貴族階級的報復和爭取自由平等的愿望。人們多數認為這是戀母情結。“俄狄甫斯情結”會擴大,成為整個家庭的情結。原先依戀母親的男孩,會因為母親轉去關心其他男孩而感到失落。這時男孩可能就會選取他的姐姐或妹妹作為他的性對象,從而代替不忠誠的母親。
三、于連形象的價值及社會意義
于連的叛逆與奮斗形象反映了法國大革命過后英雄主義尚存時,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尋找個人出路和社會出路的時代精神,帶有鮮明的反封建反復辟的性質。于連形象中的平民意識、自我觀念和反抗精神是經過了長期的生活體驗之后基奠在作者深層意識之中的心理原型。由于它凝聚了作者對人類生存與奮斗的深刻思考,實際上又成了人類群體中個人奮斗者的一個象征符號。它表現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推動人類自身發展的對自由生命的追求和原始生命力的運動,乃一代又一代的人類共同體驗過的集體意識。
從于連身上,每個人似乎都能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在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中,也許我們就在某一個時期,或在某一個方面面臨著與他相同或相似的處境。于連能打動我們,能深深觸動我們的心,使我們在閱讀的同時給予于連極大的同情,在其中讓我們感悟人生、明辯是非,獲取一種精神力量.
司湯達敏銳地捕捉住了人物的內心,而且以鮮明、強烈、富有挑戰意味的姿態點明主題。
參考文獻:
[1]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吳曠(1992.01-),男,漢,浙江金華人,大學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 (文案策劃),長江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