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構詞角度為出發點,從合音法等五個方面對網絡中出現的漢語流行語作一簡單分析。
關鍵字:合音法;諧音法;拆字法;拆詞法;意合法
隨著網絡交流的普及,網絡語言也在迅速發展,網絡詞語大量出現,一個新的網絡語言創新時代已經到來。本文擬從構詞角度出發,對網絡語言中出現的一些漢語流行語進行類型分析,挖掘其規律和特點,以完善和豐富現代漢語的構詞體系。
一、合音法
這是通過對某些詞語連續快讀形成一個詞。這種情況其實在原來的漢語詞匯系統中已經存在了,如用“甭(Beng)”來表示“不用(Buyong)” “倆(Lia)”——“兩個(Liangge)”等,只不過在網絡中網民為追求交際便捷,把這種方法進一步推廣,利用原有語素的語音形式通過脫落、弱化、減音等方式創造了新詞。目前在網絡中比較流行的如“表(Biao)”是“不要(Buyao)”的合音,“醬紫(Jiangzi)”是“這樣子(Zheyangzi)”的合音等。
這些合音而成的詞語,大多都是現代漢語中的現成詞語,只是語音發生了截然不同的改變。從修辭的角度來說,合音法使用的是語音飛白的修辭手法,明知其不準確甚至錯誤但仍故意仿效使用。
二、諧音法
網絡語言與思維的同步性不如一般的語言,打字沒有說話快,為了克服這一缺陷,以最短的時間傳遞出最大的信息量,網絡語言呈現出了明顯的簡潔性。因而諧音似乎得到了年輕網語創造者們的特別寵愛,成了網絡語言建構中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如“大蝦”是“大俠(聲譽良好的資深網蟲)”的諧音;“斑竹”是“版主”的諧音,指聊天室或論壇的管理人員;此外還有“霉(美)女”、“稀飯(喜歡)”、“水餃(睡覺)”等。這些漢語新詞語的諧音仍舊保留原詞所固有的語音形式,只是改變了原詞語素。
三、拆字法
漢字中存在大量的合體字。一個合體字一般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構成,這些偏旁基本上能單獨成字(不成字的偏旁只是現在不能獨立成字),這就為其拆開提供了可能。拆開后使用的偏旁和偏旁之間,有的不需要添加任何附加成分,直接連接在一起組成新詞,共同表示原詞、承擔原詞的意義,它們只是作為由原字拆下來的一個單元按照書寫先后順序直接組合來表示原詞,表示的是空意義。這種直接組合是建立在原詞的基礎之上的。如“丁頁”表示“頂”、用“弓雖”表示“強”、用“走召弓雖”表示“超強” 。有的在拆分開來的偏旁之間添加相應的黏合成分,使他們看起來好像表達了一個完整的與原詞相關的意思,其實是像猜字謎,如“吹(口)牛(牛)”表示“告”等。這些拆開來使用的偏旁如“丁、頁、弓、雖”等的地位都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構字部件變成了構詞語素。
四、拆詞法
拆詞法是通過切割、重組將原有詞語所穩固的理據意義破壞,對詞語的語素意義作出另外選擇,甚至造成詞語語義結構的變化,從而產生新的理據義,最終對原有詞義作出新的解釋而產生新詞。但它仍以現代漢語中現成詞語為出發點,保留原有詞語的語言形式。這有兩種情況:
1.保持原有詞語原型不變,在使用中暗自偷換掉原來構詞語素的意義,通過對構詞語素進行新的組合和意義選擇而組成新詞,發生語義轉換,從而破壞原有詞語的結構,發生語義轉換。(1)有的是換用原詞中語素的另一意義,如“老樣子”中的“老”,原來的意思是“舊的,以前的”,可在此使用的是“老”的另外一個意思“年齡大的”;“特困生”的“困”由“困難”意轉向了“累,瞌睡”一意等。(2)有的是用原詞語素重組或添加相應的語言環境而改變原詞的語義,如名人(沒有名字的人)、便秘(不方便說的秘密)、 武大郎——武漢大學的男生等。
2.表面上用舊詞的原型,但在使用過程中,暗自偷換掉其中的諧音語素,對與原詞構詞語素諧音的另一語素通過重新組合和意義選擇而形成新詞,表達新的意義。(1)有的詞是部分諧音,即不完全把與原詞諧音的語素代替,其中至少有一個語素保持原型。如“情圣——情場剩下來的”中,“圣”用與其諧音的“剩”代替,而“情”則保持原型不變,只轉換了一下意思;還有“健談——賤到什么都談”、 “天才——天生的蠢材”等;(2)有的是完全由諧音語素代替,如“聰明——沖廁所第一名”中,用“沖”來取代“聰”,用“名”來取代“明”;還有“教授——會叫的野獸”等等。
這類拆詞法形成的新詞也可以看作是經過壓縮而成的一種特殊縮略詞,如“笨蛋、白癡、神經質”經過壓縮組成了“蛋白質”,只不過在壓縮的過程中往往追求壓縮成一個我們熟悉的現代漢語中現成的詞語,這樣更容易被人稱說,達到詞義陌生化的效果。
五、意合法
這類詞完全是從全局著眼,以原詞的整體意義為出發點,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給原有詞語一種完全不同的解釋。如“情書——謊話大全”、“艷遇——愛情急轉彎”、“緣分——愛情成功的理由失敗的借口”、 “吞吞吐吐——啃骨頭”等。
網絡語言是一種新的語言變體,它已經開始融入現代漢語中。我們應該以寬容、實際的態度對其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注意挖掘它的價值,使它能給我們現代漢語詞匯體系注入新鮮血液、增強現代漢語的表現力。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沈娉.“網絡詞語語義別解類型初探”[J].修辭學習,2004(2).
[3]惠天罡 .“網絡詞語構詞探析”[J] .修辭學習,2006(2).
(作者簡介:冀楠(1983.6-) 女, 碩士, 助教,現任職于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