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其霞
【摘要】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新氣息,尤其是在實施美育、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興趣等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如果使用不當,會出現很多誤區。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課堂教學 誤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98-01
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為語文教學開辟了廣闊前景,它的參與,增強了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尤其是在實施美育、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興趣等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但對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該辯證地看待,如果使用不當,會出現以下誤區:
一、違背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
閱讀過程包括語言、心理、文化三個層面。閱讀者通過語言活動,把文本的外在語言符號轉化為大腦的內部語言,形成系統的概念和判斷,這個過程伴隨著復雜的心理和情感活動。新獲得的認識與大腦中原有的閱讀和生活經驗發生碰撞、融合而形成新的認識,對原有的經驗進行否定、強化、補充、豐富、擴展而完成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感知——理解——評價——創造。因而,對語言的感知是閱讀過程中不可逾越的第一階段。任何漠視這一階段的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閱讀。
不同的讀者,會對諸葛亮的形象有不同的構想和評價,但《三國演義》被改編成電視劇,觀眾心中的諸葛亮就被具體、直觀的“唐國強”代替了,盡管“唐國強”也給觀眾提供了多個評賞的視角和較大的品味空間,但比起“無影無形”的孔明來,無異于溪流與長河。文字形式的原作滿足了讀者作為閱讀主宰者的本能需求,并給他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和評判的可能,這是以影像為主體形式的電視劇所無能為力的。
隨意地把文學文本轉換成多媒體影像來教學生閱讀,違背了閱讀的基本規律,同時也是漠視了文字與影像的功能差別的表現,削弱了文字的表意功能。
二、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
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無窮,它帶給學生的是無限的遐思和廣闊的想象空間,探究語言的過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語言魅力的過程。只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其對語言文字進行認真品味,才能體會語言的精彩,并培養審美情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在文學審美的過程中,人們由于生活體驗、情感經歷的不同,往往“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
僅僅采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這樣的輔助教學不但不能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解讀能力,反而替代了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直接獲取形象的過程。
三、不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
多媒體課件都是預先制作好,很難臨時變更。教學時教師往往不能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把學生的思路生拉硬拽到課件的模式中,事實上就是讓課件“統治”了課堂。人性化的師生人際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機交往”所取代,它嚴重妨礙了師生課堂情感的互動。
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不能僅依靠教學技巧和現代化的教學“武器”,更有賴于教師牽引學生靈魂沉潛于字里行間,流連于墨韻書香,這樣,學生才會獲得真實閱讀“知書達理”的效果,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的營養。
四、視聽欣賞,取代語言感悟
文質兼美的文章,形象豐滿,哲理深邃,留給我們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是其它媒體無法比擬和代替的。然而現在不少教師卻一味簡單地用屏幕畫面詮釋或演繹文本內容,致使原本內涵豐富、意味雋永的語言文本變成了呆板膚淺的聲像展示,粗暴地侵占了學生的再創造空間,扼殺了學生的想像力。學生感受到的不再是語文,而是影視和音響。這樣做過分強化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而忽視了抽象思維的訓練,學生也容易對圖象產生依賴而養成思維的惰性。那么,創新思維從何而來?
其次,運用多媒體后,課堂上教師的范讀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聲情并茂的錄音,學生的朗讀也少了。古人強調通過誦讀,讀出“情”,悟出“理”,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再現作品的意境和形式美,從而深刻體會文章,培養“語感”。而現在學生朗讀這個環節也呈日薄西山之勢,何談“語感”的培養呢?
五、時髦熱鬧,沖淡了教學效果
教師在制作課件過程中,刻意追求表面上彩色的背景、立體的文字、美妙的音樂、影視錄像,課堂上,學生看得如癡如醉,眉開眼笑,但過后卻猶如過眼云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或根本不理解,一問三不知,只能說,這樣的課只是滿足了學生“感官的愉悅”。而語文本來就是以語言文字為主的,如果教師淡化語言教學而強化多媒體聲光影像,這就不是什么語文課,而是音樂美術欣賞課了。
那么,我們應該采取哪些對策來避免這些誤區呢?
一、應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的性質
每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也不例外,文字的表現力有時是無法用其它形式替代的,比如宋玉筆下的“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敷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的“東家之子”,我們就很難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現,而只能讓學生在想象中體味“伊人”風采。
文字所表現的東西不是用一個有限的畫面或一個活動場景就能解決的。它能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思,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盲目介入,往往使這個巨大的想象空間縮小了,如果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是以犧牲學生想象為代價的,這對語文教學絕不是好事。
二、要擺正多媒體的地位,不能以輔代主
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把一堂課的所有環節、所有內容統統納入課件中,甚至一個小小的提問,以及本應由教師對學生活動作出的反應也由電腦代勞了,從而造成多媒體獨霸課堂,教師成為多媒體技術的奴隸的局面。因為,教學過程是個十分復雜、微妙的過程,教師的一個手勢、一次微笑、一句贊語對學生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體態語,對提高教學效果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常會產生一些不可預見的情況。如果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把所有的教學環節都用多媒體手段再現出來,就會壓制教師和學生的一些突發靈感和創造,限制教師的臨場發揮,使教師不能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程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固然存在著一定的缺憾,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它必將成為教學中的主導教學方式,其前景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