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梁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這個群體)的婚戀觀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對學生賞析影片《傲慢與偏見》的報告語料研究可以看出,“90后”女大學生婚戀觀呈現出在理想與現實中徘徊的特點。本研究案例表明,在英語教學中,通過英文電影賞析加強對學生文化價值觀的引導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實踐性。
關鍵詞: “90后”女大學生婚戀觀影片《傲慢與偏見》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高校和社會特別關注他們價值觀的發展。在經濟文化全球化、英語普及化的今天,他們的價值觀正經歷著引人注目的變化。對于英語的全球化熱潮及其帶來的文化價值觀的沖擊,有專家從保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角度提出“語言政策”和“語言侵略”的觀點,指出應提高中國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在英語課堂中的地位。因此,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學工作者提出,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育,而且要讓學生了解文化及其體現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本文以“90后”女大學生對英文電影《傲慢與偏見》的賞析報告為語料,分析她們對作品中四段婚姻的解讀,從而分析她們對愛情、婚姻和家庭的態度,以及她們婚戀觀形成的影響因素,進而探討在英文電影賞析過程中,引導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與可行性。簡·奧斯汀的作品《傲慢與偏見》反映了19世紀社會背景下英國中產階級女性的婚戀觀,這部作品自問世以來就深受讀者的歡迎,并不斷被翻拍成電影。由于片中主人公發音純正,電影《傲慢與偏見》也常常在外語視聽說及英文電影賞析的課程中,被當做賞析教材;更重要的是,其內容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對人生觀及價值觀的思考。
一、學生對電影《傲慢與偏見》四段婚姻的解讀
電影《傲慢與偏見》中常常被評論的四段婚姻分別為:伊麗莎白與達西、簡與賓利、夏洛特與柯林斯、莉迪亞與威克姆。不出所料的是,對于莉迪亞和維科姆的婚姻,學生紛紛持否定的態度;而出乎意料的是,與以往對伊麗莎白和達西婚姻持欣賞的態度不同,有一部分學生并未表示出欣賞,而是覺得“不現實”;與此同時,對以前人們并不看好的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學生對這種結合表示出同情與理解。
(一)莉迪亞與維克姆
電影中這段婚姻建立在欺騙與欲望的基礎上,并以“私奔”的鬧劇形式呈現。莉迪亞被維克姆帥氣的外表迷惑,身陷私奔丑聞而不自知。學生用“羞恥”(shame)、“不幸”(unfortunate)、“給家庭蒙羞”(shame on the family)等詞匯來描述這段婚姻,并認為莉迪亞的行為是“不明智”(unwise)和“愚蠢”(stupid)的。
(二)簡與賓利
簡的婚姻一直被很多評論家拿來與伊麗莎白的婚姻歸于一類,認為“伊麗莎白和簡的婚姻都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這才是真正的美滿姻緣”。學生似乎并未對這樁婚姻表現出太大的興趣,分別用“灰姑娘的故事”(Cinderella)和“童話”(fairy tale)的詞匯來描述,認為這種婚姻模式太過理想,并不現實,鑒于簡和賓利的性格缺陷,部分學生認為這樁婚姻的未來“無法預見”(unpredictable)。
(三)伊麗莎白與達西
這樁大部分觀眾和評論家欣賞的婚姻同樣被大部分學生喜愛。伊麗莎白這個追求真愛的女性主義形象很受學生歡迎,她們認為伊麗莎白獲得了“真愛”,同時有物質作為婚姻的基礎;而一小部分學生認為這樣的完美婚姻僅僅是“理想”(ideal),現實生活中她們并不會去刻意追尋這樣的婚姻。
(四)夏洛特和柯林斯
這段婚姻一直未被觀眾和評論家看好,人們認為夏洛特和柯林斯并沒有真正的愛情,而是“各取所需”的婚姻。學生對這段婚姻的觀點也有著爭論。一部分認為這樁“沒有真愛基礎”的婚姻是一場“災難”(disaster),特別是對影片中柯林斯并不高大,相貌平平的形象表現出一種“厭惡”(dislike)。但是另一部分學生拿這段婚姻和伊麗莎白的婚姻相比時,表現出對夏洛特的喜愛,認為夏洛特“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不在意別人的評論”。特別是電影中夏洛特告知伊麗莎白時說的一段話“不是所有人都能為浪漫付出代價”,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
二、女大學生婚戀觀價值取向:理想與現實
婚戀觀是人們的價值觀在婚姻、戀愛問題上的體現。通過學生對電影《傲慢與偏見》中四段婚姻的賞析語料,可以看出“90后”女大學生的婚戀觀價值取向依然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對簡與伊麗莎白光鮮的理想婚姻表示羨慕之意,同時又能體會夏洛特“現實”婚姻的無奈與對命運的服從。
簡與賓利的婚姻被喻為“男才女貌”型婚姻,學生對這類婚姻表現出羨慕之情,但并未表現出趨之若鶩之意。影片中賓利先生年輕英俊,有才并且有財,而簡是有著不平凡相貌的女子,這樣的婚姻不僅在19世紀的英國,在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中也是會被喻為才子佳人型的婚姻。但令人驚訝的是,“90后”的女大學生并未表現出熱衷追求該型婚姻的熱情,而是理智地認為這種婚姻“可遇而不可求”,并認為這類光鮮婚姻的背后有“潛在的危機”。
對于影片中另一段“理想”婚姻——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婚姻,大部分學生對伊麗莎白的婚事表現出認同感,認為她與達西先生的結合是建立在真心相愛的基礎上的,他們的相愛是出于對彼此性格和品質的吸引和心靈的相知相通。85%的學生視影片中的伊麗莎白為“偶像”,認為她能勇敢追求真愛,不迷戀外表和財富,勇敢追尋內心的想法,最終獲得了理想的婚姻與幸福。23%的學生認為伊麗莎白在婚姻的選擇上也有“現實”的一面,她一度被維克姆吸引,但是并未像她的妹妹莉迪亞一樣陷入其中,因為通過與維克姆的婚姻,她的社會地位并不會有改變,而通過婚姻是女性改變自身社會地位的途徑之一。這部分學生認為伊麗莎白這是“理智的”、“明智的”選擇,而她的妹妹莉迪亞只被維克姆的外表所吸引,在激情欲望驅使下的婚姻則是“愚蠢的”。然而對伊麗莎白這樁“浪漫又理智”的婚姻,80%的學生都認為這樁婚姻是作者簡奧斯汀,也是大多數人的“理想婚姻模式”,在現實中這種婚姻模式難以尋覓,學生認為這種婚姻很“完美”,但在現實生活中鮮有真實例子。
被調查的所有學生都認為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是一樁“現實的交易”。柯林斯有著一份牧師的工作并可以繼承班奈特先生的遺產,而他也到適婚年齡,需要為自己的房子找一個女主人,而夏洛特是一個大齡女青年,并成了家庭的負擔,她需要為自己尋找一個物質上的歸宿。令調查者感到驚訝的是,42%的學生對影片中夏洛特所說的“不是每個人都有追求浪漫的資本”印象深刻,并表示理解與認同。同時這部分學生中有22%的學生將夏洛特和伊麗莎白相比較,認為夏洛特比伊麗莎白更敢于直面自己的人生,清楚自己的所需,人們不應該對夏洛特的選擇有任何的批判與指責之意。面對現實生活的殘酷,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本去追求所謂的浪漫與完美,15%的學生表示如果自己處在夏洛特的環境中,也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80%以上的被調查學生都并未對影片中任何一種婚姻模式表現出強烈的好感或者反感。對理想婚姻模式和現實婚姻模式都表現出一種開放與容忍的心態。美好浪漫,既能情投意合,又有豐厚物質保障的婚姻是每個人的追求,從被調查的學生賞析語料分析看出“90后”女大學生對浪漫愛情的憧憬,對理想婚姻的追求。但同時并未對婚姻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亦能看清并尊重現實。
三、影響女大學生婚戀觀價值取向的因素
(一)中國傳統婚戀觀的影響
受“父權制”的影響,中國傳統的婚戀觀重要的特點就是在婚姻大事上“父母之命不可違”。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地位提高,提倡婚戀自由、男女平等。但事實上,人們在婚配中,仍然注重“門當戶對”,對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都有所顧慮與要求。從學生對簡與賓利的婚姻所持的態度可以看出,受傳統婚戀觀的影響,學生對所謂灰姑娘嫁豪門的婚姻并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相反能夠比較理性地認識這類婚姻將會面臨的婚后的現實問題。而對莉迪亞和維克姆的婚姻,學生的反應也折射出她們所受傳統婚戀觀的影響,能認識到“私奔”是有悖于傳統道德觀的,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不體面”的婚姻給家庭帶來的是傷害和恥辱。能清楚認識到婚姻對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的維系與鞏固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沖擊
如今在大學的學習中,出于各種原因,英語課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國外文化產品大量輸入,無論在課堂中還是課堂外,學生都會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西方文化提倡“自由,平等,博愛”,同時在很多西方影視文化作品中都會體現女性主義思想。在一個“父權制”的社會中,女性必須依靠男性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目前中國社會中諸如“要么嫁個有錢的老公,要么有一個有錢的老爸”的觀點說明,“男權制”在人們的思想中還是根深蒂固的。在西方女性主義影視文學作品的影響下,很多女大學生女性主義意識逐漸覺醒。她們逐漸認識到自身獨立的重要性,不僅要在精神上獨立,更要在經濟上獨立。在她們的賞析報告中,在欣賞“伊麗莎白不因為父親的遺產被柯林斯所繼承而聽從母親的命令嫁給柯林斯”的同時,亦能意識到伊麗莎白最后和達西先生的結合仍然沒有逃脫女性通過婚姻改變自己社會階層的命運。雖然伊麗莎白在精神上獨立,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勇敢去追尋真愛,但客觀上,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女性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是很艱難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并表示,在如今的社會,婚姻并不是改變自己出身階層的主要途徑,通過接受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依然能夠改變命運,大多數在物質上女性依賴男性的婚姻都存在危機。從“90后”女大學生的這種認識中可以看出,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價值觀的影響,如今女大學生的婚戀觀較傳統的婚戀觀已經有所改變,她們更看重與強調自身的價值,而不會一味地將希望寄托在婚姻上。
(三)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價值觀的多樣與多元化
經濟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更大的生活壓力。大學生在這個年齡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面對就業與家庭的壓力時,價值觀被不斷重塑。除此之外,媒體和影視作品中所呈現的多元婚戀觀也影響著大學生這個群體。影視作品中講述的生活的壓力使人們不得不屈服于現實的故事對學生有著一定的影響。追求浪漫與完美是女性的天性,而在她們對夏洛特的選擇表示出的同情與理解中可以看出她們對現實的畏懼。這種畏懼與妥協之意一方面體現出如今“90后”的女大學生對完美愛情婚姻并無盲目追求之意,另一方面也反應出現實給她們帶來一定的壓力與影響。
四、結語
通過語料分析可以看出如今“90后”的女大學生的婚戀觀呈現出在理想與現實中徘徊的特點。在受傳統道德觀的約束下,同時受到西方婚戀觀的影響,在擇偶的過程中更注重強調愛情的重要性,并有一定的獨立與自尊自強意識。近年來,女大學生是社會與媒體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關于她們交友,婚戀觀的報道有正面有負面的。了解影響她們的婚戀觀構建與重構的因素很重要,但如何正確引導更為關鍵,這是每一個高校教育者的責任。本研究通過讓學生賞析英文電影《傲慢與偏見》,進而引發其對婚戀觀的思考與討論,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通過英文影視賞析,在課堂中加強文化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值得英語教育嘗試。
參考文獻:
[1]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場中青年擇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2]盧愛新.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黃靜.《傲慢與偏見》中女性意識的體現[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