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艷
摘要: 呼吸是歌唱的基礎要素。發聲的原動力就是氣息的控制和保持的方法,隨著聲樂的進步,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挖掘及人體生命科學的發展,嘆氣在歌曲演唱中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這種運用方法之所以被人們推崇,是因為它有著一定的道理和使用效果。
關鍵詞: 歌唱發聲呼吸“嘆氣法”
歌唱發聲的動力是呼吸,聲音的準確、音質的優美和純正取決于正確的呼吸,因此在歌唱中建立正確的呼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善歌者都必先調其氣”,下面對于“嘆氣法”進行探討。
一、嘆氣的種類及歌唱中嘆氣的具體做法
嘆氣的類型:啞音嘆氣:先張開口,下巴成自然下垂狀態,然后運用正常的速度不出聲地連續用力嘆氣,同時嘆氣時只能聽到氣聲,而且氣體是往腔體里走,而不是從嘴里冒出來。如果嘆氣時,想咳嗽,只管咳就是了,因為咳嗽時,喉結是處在低位置的,在用力深嘆氣時,會感覺脖子有肌肉在扯動,有時喉部肌肉會癢癢的,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出聲嘆氣:它的方法與啞音嘆氣一樣,只是要用本嗓,在嘆氣時發出“嗨”的聲音。練習一段時間后,發出的聲音就會有共鳴聲,隨著喉結位置的降低,發聲會越來越好,最后會感覺到聲音在胸腔以下發出;假聲嘆氣:當能用本嗓在深處嘆氣時,就可以用假聲嘆氣了;快速嘆氣:這個練習就是將上面的練習加快速度,特別花費時間而且枯燥乏味,但是效果比較明顯。同時可以練“呼”,脖子往外擴張,氣息往里走,身體膨脹,這種氣息和聲音可以在身體里上下貫通流動。
嘆氣的具體做法有:(1)“開”:必須松開腔體,打開聲音通道,注意放松打開中支點關竅,所吸進的氣息不可過多過飽,必須自然,千萬不可憋氣。(2)“貼”:在打開管道口的基礎上,隨著自然的吸氣使意念夾帶著喉器氣息一并貼在管道口上。注意這是一種感覺,要輕松自然,千萬不能過度用力。(3)“嘆”:將聲氣直接從漏斗口順著聲音通道漏入下胸腔,甚至穿越膈腹腔直落地面。金鐵霖教授曾說:“氣要從胸口的漏斗中漏下去。”可見他早就體悟到了這個管道口的存在及其重要性,而且一直在研究運用之中。
二、嘆氣的作用
實際上嘆氣的目的就是借力和加力。當聲音沿通道自然墜落時,要有意識地嘆氣,加速下降墜落,只要將聲音在某一具體點上支撐一下,就可以增強所發出聲音的力度,而且可以根據支撐點來調節聲音力度。而嘆氣貼與落的支撐都應該有力,且有直落地面的感覺,這樣發出來的聲音音色特別明亮,結實而且很有穿透力。真正支撐起來的聲音,即使再輕再弱,聽起來也很有力度、很結實的,甚至假聲都有接近真聲的音色音量。我們可以將此比作彈琴時的“按弦”,手指按的虛、實直接決定著琴聲的音色和力度。比方說彈古琴,甚至要求撫琴的左手按弦時指力要入木三分。
此外,嘆氣的撐與貼的位置有調節聲音的作用。如果聲音太靠前、太白,可以往左右脖子根貼;聲音太淺,可以往第二顆扣子位置、前中支點、第三顆衣扣及衣扣前下支點等處貼或支撐。我們可以舉一反三地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運用。嘆氣支撐所達到的部位變化,實際上就是聲音管道的變化。據此,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演唱內容進行不同場態的調節控制,以達到不同的音響效果,增強聲樂演唱的感染力。
三、有關“嘆氣”注意的問題
其實嘆氣就是在平時的呼吸中加了一點東西,真正掌握要領后實際只有一句話:興奮地松開了身體,掛上了高位置,找準了道口,“哎喲”一聲將聲音氣息從通道中嘆到地上就行了。
但是在運用時,人的大腦也不是空白,我們要注意下面的問題,這樣才能使之更加規范和有效果:運用嘆氣支撐時,聲音與氣息要走得快,而且要有一定的支撐感和力度感,就像瀑布般毫無阻擋地一落而下,甚至應有入地三尺的感覺,即使當前技術有限制,也要培養這種意識。聲氣墜落時,就像濺起的水波迅速地向四周擴散開來,既增強了共振的效果,又有效地保持了氣息,不能使它離地而上浮。剛開始難以掌握此方法時,可以逐個音地反復練習,感受保持氣息的感覺。嘆氣前首先注意高位置的平衡,聲氣墜落后要有從地面反彈到頭頂后震動的感覺。
綜上所述,“嘆氣”人人都可以,但是如果將其運用于聲樂之中,還需要持久地練習。很好運用嘆氣可以提高歌唱的質量,它對發音、共鳴、咬字、吐字都會有直接的改善。我們在實際的聲樂學習中,要正確掌握嘆氣的方法,將其運用于永無止境的聲樂學習中,并讓其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金鐵霖.淺談我的聲樂訓練方法[J].歌曲,1987(2).
[2]金鐵霖.“支點”,“嘆氣貼字”,“喉下貼字”提法的妙用——漫談民族聲樂之十五[J].音樂周報,1992(6).
[3]郭霖安.聲樂新說[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