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正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語文教師的一個“心病”。學生是談“文言文”色變,普遍存在厭煩情緒,主要表現在學習心理方面:學習文言文的心理比學習現代文要復雜些,這是因為:時代距離遙遠,缺乏語感基礎,不易感知;不能直接以文言為媒介進行思維,學后在生活中很少應用,因而容易遺忘;教學方法單一,除了串講、評點、誦讀之外似乎別無他法,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每篇文章必須背誦,對學生來說是件頭痛的事。針對學生對文言文語句理解上的溝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輕松克服,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我們真束手無策了嗎?有人說:“找個空白點,也許就是時髦。改變一下思路,也許就是財富。”改革創新如此,教和學何嘗不是如此呢?把趣味與游戲引進文言文課堂,能舉重若輕地將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學習變成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從而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何樂而不為呢?下面是我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采用的幾種方法。
一、巧妙導入,激發興趣
有人認為,文言文深不可測,枯燥無味,是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這未必正確,但傳遞給我們這樣一個信息,興趣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從興趣入手,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第一源泉,第一顆火星”,教師在上文言文時如能設計巧妙的導語,創設出恰當的情景和氛圍,就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將學習的新課上來,教學效率自然提高。如教學《石壕吏》時我這樣導入:“在我們的印象中唐朝是個令人向往的朝代,有位作家說,如果讓他選擇一個朝代去生活,他第一選唐朝,因為那是個詩歌的璀璨王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鼎盛時期。那么,唐朝是否真的如此令人向往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的杜甫寫的《石壕吏》,讓我們走進真實的唐朝。”
二、“旁敲側擊”理解詞義
文言文中的詞句存在著一詞多義、多詞一義的現象,如果逐字落實,學生往往機械記憶會撿了這個落了那個。所以除了運用添枝加葉的猜讀外在教學過程設計中還要故意走一些彎路,用各種“旁敲側擊”的方法,引著或者逼著學生去思索去獲得更深的理解。
三、“自編自演”穿越時空
編入語文教材的大量文質兼美的文言文,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產物,是作者情感的凝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激發學生的情思和遐想,讓無聲文字變成直觀動作。在進行一些可以通過表演來表現的教學內容的教學時,應盡量讓學生打破文字的限制,創設課文情境,指導學生編演課本劇,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展示的境界。如在教《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對鄒忌與齊王兩個人的人物形象通過妻、妾、客語言的細微變化;鄒忌思考的語言語氣;鄒忌上奏的語氣;齊王下令的語氣等來表現,而對成語“門庭若市”的理解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使文言詞匯悄無聲息地進入學生們的腦海。
四、“以圖促文”激發思維
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手段,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如在教學《狼》時,運用四幅圖畫直觀地展現這個故事內容,讓學生對照這四幅圖畫讀這篇文言文,從而對某些句子的印象極為深刻。如“其一犬坐于前”,不會讀為“其一犬/坐于前”,而是了解“其一/犬坐于前。圖片上一只狼像狗一樣虎視眈眈地坐在那里。”這樣創設故事場景,更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源于興趣。因此,在學習文言時抓住學生思維的興趣點,在學習過程中加點“佐料”,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內驅力,促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愉快的學習狀態,縮短文言與現實的時空距離,善用文言,這是我們終身追求的目標。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針對初中生學習興趣不能持久的實際,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維持其學習興趣不失為一良策。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識的門徑,拿到了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就會主動地去學習,從而養成習慣,終身受益。
新課程教學改革在不斷地深入,文言文教學不能一成不變,要順應語文教學改革的潮流,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注入新鮮的血液,運用新的方式和方法,寓教于樂,消除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隔膜。要讓學生體會并欣賞到文言文的魅力,使我國傳統文言文歷久彌新,發揮它在現代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因此教師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