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森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總結了以下幾點方法,供大家探討。
一、營造閱讀氛圍,催生閱讀興趣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良好的書香氛圍可以催生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此我做了四個方面的努力:第一,利用黑板報、宣傳欄及教室走廊,張貼一些讀書名言及學生自創的凡人凡語,營造教室的書香氛圍。第二,通過學校和年級組的共同討論,向學校領導及學校各科任課老師說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統一思想,不再把學生在自修課看課外書作為違紀違規來處理,使學生更自由地選擇看書的時間。另外幫班級集體統一征訂優秀報刊,精選時文,如《讀者》《青年文摘》《語文報》等時文報刊,建立一個固定的班級閱讀書庫。第三,每個學生至少提供一本好書,到本班語文教師那里登記,并帶在身邊隨時閱讀。所有的書籍登記后供全班調配,互相借閱。要求每個學生每個月至少看完一本。第四,用家校雙邊互動時間盡量向學生家長推薦學生閱讀書目100本,建議家長定期購買優秀書本,統計學生家中擁有書櫥和書房的百分比,以及家庭藏書數,從而促進家庭讀書氛圍的形成。
二、拓寬課外閱讀范圍
每周抽出一節“說”課,發揮學生的閱讀能力,這節課是在自由閱讀的基礎上開設的,可以作為講故事、講新聞、講笑話等專題課,由學生分組輪流主持和輪流講,以展示課外閱讀成果。“萬事開頭難”,在剛開始時,教師要大力做好動員工作,讓學生認識到這節“說”課對于自己的重要意義,安排一部分學生做好示范。為了“說”好,他們會積極地廣泛地涉獵課外讀物,篩選出自己認為最合適、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這樣,學生的閱讀面就多了,知識面就廣了,閱讀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充分利用假期時間,拓展閱讀面。暑假、寒假的時間較長,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看新大綱補充附錄——“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中的古今中外文學名著,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并布置相應的寫作任務,或讀后感,或鑒賞文章,讓學生初步學會鑒賞文學作品,提高思想認識,陶冶情操,發展審美能力。現在有的地方正在推行一年四假制,我認為這對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和知識面是有極大好處的。因為學生畢竟在學期內學習任務繁重,要學的科目多。要迎接的考試名目多,如市統考、省會考、全國高考等,所以學生對于課外閱讀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極其渴望能多一點時間讓他們自由閱讀,讓心中的紅杏能更自由地出墻來,而一年四假制將為他們滿足這種愿望提供便利的條件。
三、注重課外閱讀質量
引導學生讀文學名著原著。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和選修課本中的有些文本是長篇名著節選,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去閱讀原著,而不能要求學生只讀“名著導讀”和青少年版本的名著簡縮本。要求學生以節選的課文為基點向整本名著作擴展,通過對整本書的閱讀來加強對局部的理解,從而立足課內,帶動課外,從課內有力地向課外拓展輻射。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與文本充分對話,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自主分析感悟能力、自主欣賞評價能力和自主吸收遷移能力。
四、完善評價制度
經過研究得出課外閱讀的實效性缺乏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反饋、評價和激勵機制。沒有積極有效的評價,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興趣的激發、方向的引導、成果的展示等就無法激活,課外閱讀的實效性就會大大降低。為了讓學生保持良好的閱讀興趣,我們以學生為主體,以閱讀時間、語言積累、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為主要內容,開展評價活動,具體做法如下:
資料查閱法。定期查閱《學期課外閱讀計劃》、《周課外閱讀計劃》、讀書筆記、讀書心得,檢查學生計劃的合理性和計劃執行的實效性。每周末對學生讀書筆記進行量化,一個月統計得分,根據分數確定課外閱讀的等級。
活動評價法。學生在廣泛的課外閱讀中搜集了許多信息,如奇聞軼事、生活常識、歷史傳記等,有急于告訴他人的愿望,因此在廣泛調查學生閱讀范圍、篇目的基礎上,可每月開展一次讀書報告會,交流課外閱讀體驗,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閱讀中的收獲。并對展示結果進行民主評議,確定課外閱讀發展等級。另外利用早讀課、語文活動課,開展“介紹一本好書”、“詩文朗誦比賽”、經典名著知識競賽、讀書征文等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能夠發揮自己特長的活動。
作品展示法。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產生了以各種不同形式表現個人閱讀成果、獨特感受的需要,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充分利用好圖書角、黑板報、學習園地、班報等媒體,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及時展示學生的課外閱讀成果。學生閱讀成果的展示,能夠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促使學生的課外閱讀由自發轉變為自覺。
課外閱讀為語文教學打開了另一扇大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它擺脫了教材的局限、教者信息量的局限、課堂教學的局限,使學生視野開闊、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