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清
傳統的語文教學,側重于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掌握。很少考慮到學生的感受和反應,對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是否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考慮得少,關注得少,反思得少。
“教學教學”,“教”是為了“學”,“教”應服務于“學”。美國教育革命的倡導者杜威說過:現在我們的教育中將引起的轉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在這里,學生變成了“太陽”,教育的措施要圍繞他們組織起來。
回眸十年的從教歷程,我把課堂教學的目的看成是學科知識系統的傳授;把課堂教學簡化為一“講”、一“聽”、一“記”。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我們在課堂上究竟扮演了一個什么角色?搶了學生多少讀、說、寫的時間?教給了學生多少學習語文的方法?又培養了學生哪些閱讀習慣?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這一連串的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課,必須得改,必須得課改。
為了及時糾正在教學中出現的“脫離文本”、“游離教材”的問題,同時又要防止老師在課堂上“過多的碎問”和“過多的講析”現象的發生,我先后學習了“洋思”、“杜郎口”的先進經驗,結合濱洲清怡中學的“導學案”,在語文課堂上推行“以學為主”閱讀教學“六步法”。
1.讀讀——課上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是一堂失敗的課堂。
“讀”在教學中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的教育家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和論斷。學習一篇新文章,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讀,而且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瀏覽,略讀、精讀、跳讀、品讀等。讀到高潮處,師生同讀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激情。讀到高潮處所產生的效果是語言無法無法達到的。而類讀,就是教師教給學生積累材料的一種方法;是讓學生體味文本,品悟情感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某一點觸類旁通,說出類似,連成一片,開拓出文學的無限疆域,是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的有效方法。例如:讀《春》中寫花的句子:“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可以從這點生發出去,讓學生背讀出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詩文中有關寫花的句子,鋪展出知識的板塊:“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又在新葉上跳舞”,“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等等,這就是教讀的方法。總之,讀是為了下面的步驟做鋪墊,讓師生在文本語言上下工夫。
2.議議——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學習,品析討論,揣摩妙點。
老師要參與到討論過程中,要不適時機地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幫助學生把課文理解深透。教給學生品讀文章的方法,鼓勵學生說妙詞、說妙句、說妙段、說結構、說思路、說感悟。從不同的角度,或選點,或鋪面,對文章進行品評賞析,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看出文中的美妙和力透紙背的意蘊。要訓練說就得給學生說的時間,說的機會。傳統的課堂上,往往是“生說師聽”,這就產生了“課堂效能低”的問題。“說”是一定要訓練的,我們可以讓“生生說”“師生說”。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學生們在一起時有說不完的話;學生在課下時與老師的話語也很多,那為什么在課堂上話就少了?這其中就有一個“話題選擇”的問題。因此,訓練學生的“說”是有技巧的。相信工作在一線的廣大語文教師都有自己的方法。把“說”的訓練落到實處就是把語文教改落到實處。我建議在讓學生說的同時,要教給學生圈、點、勾、畫等作批注的讀書方法。
3.背背——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背誦。
如果想盡快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首先得加強背功。讓我們想想,凡是那些在文學上有造詣的大家,哪一個不是從背起步走向輝煌的?巴金12歲能背《古文觀止》;梁啟超30歲前把《史記》都背下來了;錢鐘書的學問大如海,這就得力于讀書背書。據說有一次他參加了在意大利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他在發表演講時,竟能用意大利語言大段大段地引用意大利名著中的句子……當然,“背誦”不是要死記硬背,而是要從結構、語言特點、前后聯系、詞語標志上幫助學生找到快速背誦的方法,讓學生積極思維。對文章內容加以分析綜合,找出要點和聯系,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這樣每堂課背一點,每篇課文背一段,長期積累,就能積淀成為自己的語言能力。
4.問問——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二次合作探究學習。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善于質疑,敢于向權威和書本挑戰,允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和他們對問題的探究能力。如閱讀《斑羚飛渡》一文時,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提出問題:“斑羚飛渡的場面是人做夢都想不到的,斑羚群是怎樣想到的?”“既然斑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為什么還要兇殘的獵捕它們呢?”在閱讀《背影》時,有的同學站起來說:“買幾個橘子有什么值得感動的?我爸爸還給我買電腦呢。”生生質疑,師生質疑,相互解疑。并不是所有的疑問都能在課堂上解決,不能當堂解疑的課未必不是一堂好課。課上留下疑問,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究學習欲望。
5.擴擴——就是把題材、思想、風格相同或相異的文章拿過來,進行比較閱讀,從而實現閱讀能力的有效遷移。
“生活有多寬廣,語文就有多寬廣”。我們要樹立“大語文”觀,承認考試指揮棒的作用,也應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許多有識之士感受到現在的孩子“可憐”,現在的孩子也覺得自己“可悲”,為什么?語文的閱讀尤其是“課內的閱讀引導”與“課外的閱讀的積累”結合起來是一種很好的、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例如學習余光中的《鄉愁》,擴讀他的《鄉愁四韻》,舒蘭的《鄉色酒》,席慕蓉的《鄉愁》,讓學生也動筆寫一下“鄉愁”。學習李清照的《武陵春》,擴讀她的《聲聲慢》,讓學生進而了解她的詩作風格。帶著壓力的學習與輕松的學習,感覺是不一樣的。
6.測測——就是對所學內容進行檢測。
老師要根據學習的重點,仿擬中考題型,精選題目,對學生進行檢測,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看課堂實效到底有多少,以便于老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引導方向與思路。檢測的題目不在多,而在精;檢測的方法多種多樣,放影片,放投影,在活動中檢測,等等。這不是不相信學生,也不是對“考考考,老師的法寶”的深信不疑,而是對課改目的的認識,課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課堂效率,也是及時反饋性原則的實際的、有效的運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最好的模式就是沒有模式。課改總是有難度的,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也總會有心理不平衡的時候,可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為了孩子,為了語文,我們能不冒雨前行嗎?只有到課改的土壤上去播種、去耕耘,有新課標引路,有新理念導航,加上我們鍥而不舍的追求,我們才能收獲滿園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