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九長
摘要: 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文化素質,實現“以德治國”方略,中學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基礎工程,它直接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思想政治教師擔負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塑造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形成完美人格的任務。如何加強中學學生的人格教育,使學生形成健全而高尚的人格,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中學學生教育的所有學科中,思想政治課在中學學生的人格培養和塑造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認真研究人格教育問題,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思想政治中學學生人格培養
在心理學中,人格指一個人本質、持久的特征,是區別與他人穩定心理特征的內在和外在表現的綜合。理想人格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形成之后自我認識及自我成長的需求。教育學研究中的人格問題主要是一個人如何與一切外界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何種人格,教育直接面對的是學生,承擔引導學生成長的社會職責,是培養學生人格的現實力量。理想人格教育旨在將人格教育轉化為學生自我理想的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健康的人格目標,進行自我人格塑造。因此,怎樣通過思想政治課塑造中職學生健全、理想的人格是每個中學老師在教學中值得思考的首要問題。本文通過對學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性的分析,分析了教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理想人格培養的具體措施。
一、中學學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1.培養健全的人格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目標
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的教育,促進學生思想、政治和心理素質發展的必修課程。思想政治課教學著眼于學生精神世界完美的升華,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人格發展狀況。如果忽視人格教育,就會背離政治課的學科性質,也就不能真正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思想政治課教育目的。
2.注重人格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根本要求
素質教育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學思想政治課要體現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應當通過構建學生的健全人格,強化綜合素質,對學生產生終身影響。注重人格教育,實質上是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內容化為學生的人格特征,使之形成理想遠大、信念堅定、個性鮮明的人格,形成一種穩定的、基本的、內在的理想人格。
3.滲透人格教育是學生精神發展的迫切需要
中學學生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學學生面臨著青春期的一系列矛盾和危機,如理想與現實、生理超前發育和心理滯后發展、升學就業壓力增大等,造成了學生在人格方面的諸多問題。因此,迫切需要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具備正確的公民意識,為將來進入社會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思想政治課教學對學生實施人格教育的具體措施
1.思想政治課與學生的思想基礎密切融合是培養學生人格的根本
學生的人格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礎之上的人格。每一堂思想政治課都有幾框幾點,這幾框幾點必須與學生的思想基礎融為一體,才能產生重大作用。因此,每一堂思想政治課,不能簡單地讓學生在書上勾畫條條點點,而應首先關注學生的思想基礎,弄清學生的學習動因、思想理念,以及家庭、社會的影響,然后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上的理論加以點撥,讓思想政治課的理論在學生思想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出豐碩的人格之果。
2.思想政治課與學生的品德行為密切融合是培養學生人格的風向標
思想政治課的最終效果不是用通常意義上的“考試”能檢驗出來的,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品德行為才能有效地鑒定清楚。中學學生思政課的教學,不僅要著眼于“情”和“理”,更要落實于“行”與“實”。將思想政治課與學生品德行為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體現思品課的功能效應,完成學生的人格培養。
3.思想政治課與理想信念密切融合是培養學生人格的重要保障
理想本來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加上中學學生對社會認識的不夠全面,如果教師不能將授課內容與理想信念相結合,就會讓學生感覺是泛泛而談,很有可能讓學生無法完整地認識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政治教師擔負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將思想政治課理論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的責任,這樣才能使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形成完美的人格。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師完美的人格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證,思想政治教師需要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利于營造一種舒適而有活力的學習氣氛;需要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較強的協調能力,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融洽,使學生有愉快的學習心態;需要具有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為成功的教育創造健康和諧的環境;需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才能承擔起培養具有良好品德素質和開拓創新能力的學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師德,它是教師高尚情感的結晶,是熱愛教育事業的具體體現。因此,如何塑造其人格魅力,是思想政治教師必須思考和研究的核心問題,必須引起學校和思想政治教師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