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阿瑜
摘要: 歷史作為一門科學,具有過去性和不可再現性,因此,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史料就成為人們認識和了解歷史的重要橋梁,因此,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歷史教學要做到言之有據,就必須從史料出發。作者結合岳麓版必修Ⅲ《新文化運動》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教學中如何用“活”史料,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嘗試。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學習興趣思維能力
歷史知識一項重要的特點是其研究對象早已消失,不可能再次出現,所以很難直接觀察。在此情況下,過去遺留下來的史料就成為人們認識和了解歷史的重要橋梁,因此,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歷史教學要做到言之有據,就必須從史料出發。
現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知識與能力中明確規定,學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高中歷史老師在課堂中,應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史料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運用史料進行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學到教材中固有的知識,而且可以掌握獲得這些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其中就包括了“處理史料”等方法的學習),進而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新課程、新高考改革理念指導下,史料教學日益成為中學歷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之一。筆者結合岳麓版必修Ⅲ《新文化運動》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教學中如何用“活”史料,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嘗試。
一、引用史料,營造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英國學者費艾司說:“所有歷史工作者的起點,都在于對某些特定事物的興趣被撩起。”美國現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可見,興趣是學習的主要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適當引用史料,如文字史料、文物照片、歷史人物、歷史錄音等,營造學生感興趣的歷史氛圍,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一旦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主動地探究學習。
例如《新文化運動》一課,我出示圖片“袁世凱復辟期間到天壇拜祭”,提問學生:“這件事發生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為什么還會有復辟帝制的丑劇發生?這件事說明了什么問題?”通過引用史料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他們對真實歷史的認知積極性。這樣,課堂一開始,學生就能帶著問題積極主動地進入到本課的學習中。
二、利用史料,以史導論,提升思維能力。
史料是我們了解過去,學習歷史知識的媒介。只有理解了史料和歷史之間的關系,才能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教學中利用史料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歷史的結論不是強加的,而是以充分的歷史資料為依據的。因此,課堂教學中,恰當選用典型史料充實教材,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新文化運動》一課,講到背景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資料:“進入山東的日軍”、“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袁世凱稱帝標準像”、“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工業分布示意圖”、“校園內新時代打扮的學生們”,讓學生探究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引導學生結合史料從政治(國外、國內)、經濟、思想(國外、國內)等方面理解其發生的背景。通過史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會從史料中提取信息,處理信息,做到“以史導論”。
教學中,教師合理利用史料,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中得出推論,加深對“以史導論”的理解。由此,通過提取、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歷史意識。
三、應用史料,探究歷史,拓展思維空間。
教學中,教師要應用不同的史料,鼓勵學生認真分析探究,盡量克服傳統思維的定勢,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形成較完整的認識,以此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例如《新文化運動》一課,講到“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時,我提供了三段材料。一是《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二是胡適的白話詩《樂觀》:這棵大樹很可惡,他礙著我的路!來!快把他砍倒了,把樹根亦掘去。哈哈!好了!三是一段笑話:同在北大任教的守舊派黃侃反對胡適提倡白話文。黃侃給學生講課時,又談起白話文,他說:“白話文與文言文孰優孰劣,毋費過多筆墨。比如胡適的妻子死了,家人發電報通知胡適本人,若用文言文,‘妻喪速歸即可;若用白話文,就要寫‘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呀11個字,其電報費要比用文言文貴兩倍。”全場捧腹大笑。
教師在此設問: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文言文被白話文所替代。可是,我們真的要徹底拋棄文言文嗎?通過多段史料,學生明白了白話文固然通俗易懂,有利于新思想的傳播,但從傳承中華古文明角度看文言文不應該被拋棄。通過史料,學生不難對“反對舊文學”形成客觀辯證的認識。這樣做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有助于幫助學生用辯證的方法去認識歷史,提升歷史思維能力。
當然,在史料的選擇與運用上要注意史料的典型性、真實性、廣泛性。典型性是指選擇的材料能說明問題,圍繞教材重難點和課程標準,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給學生強烈的刺激,并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真實性是指選擇的史料必須符合事實,通過真實的史料,學生更能貼近歷史,感受歷史人物和事件,增加學生的歷史感。廣泛性是指提供給學生的不僅有廣泛的文字資料,如來自古籍、回憶錄等,還有充足的實物史料,如人物圖片、文物、錄音等。這樣,學生能多角度地理解歷史問題,提升思維能力。
總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合理運用史料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主動探究精神,提升思維能力,努力構建高效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中歷史課堂如何有效運用史料教學.新課程研究.第191期.
[3]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之我見.學周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