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選舉制度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新的、深層次的挑戰將更加全面地展現出來,如不認真研究和切實改進,將影響政治文明建設的大局。在眾多挑戰中,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即選舉制度如何進一步適應人民民主的實踐需求;黨如何進一步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創造性地領導選舉工作;黨和國家如何對待社會治理這個不能回避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進一步樹立對省級直選之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有所作為的信心。
一、選舉工作的領導方式要推新出陳,進一步貫徹依法辦事的原則。堅持好黨對選舉工作的領導,這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與此同時,黨也要注重創新領導選舉的政治理念和方式方法。黨既要從思想上、政治上領導選舉,又要在憲法和選舉法等法律框架內辦事,善于把黨的主張和選民的意見統一起來,善于將自己的政治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比如,對于選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聯合提名候選人這個選舉法中的重要制度設計,有一種看法認為,這種提名只是反映了少數人的意見,不像政黨、團體提名那樣經過了充分的醞釀和協商,有較強的群眾基礎,因此就在實踐中不太支持。這種觀點的錯誤之一在于它忽視了10名以上代表或選民聯合提名候選人是其法定權利;之二是往往假定此種提名沒有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實際上很多代表或選民聯合提名都是在較為廣泛征求民意的基礎上作出的慎重決定,有的還是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之三是貫徹選舉的民主集中制原則不全面,在候選人提名問題的民主集中制既包括由政黨、團體推薦的候選人,又包括由選民或代表提出的候選人,兩者都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選舉的原則和精神,不能只講前一個方面,忽視第二個方面。當然,僅10名以上選民或代表就可以聯合提名候選人,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具有一定復雜性,而這正是考驗我們政治智慧的問題,可以通過完善相關具體制度,確保候選人提名的合法性、公正性、正確性和代表性,確保選舉產生真正符合法律規定和選民意志的代表。
二、選舉制度有待進一步適應和容納民主新形態。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礎性制度,選舉制度是保障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實現人民民主是選舉制度的使命和任務,但不能說,選舉制度永遠能適應人民民主的需求。一方面,這是由于事物的性質決定的。人民民主是發展的,選舉制度是結構性的;人民民主是具體的,選舉制度是宏觀的,兩者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種張力。另一方面,選舉制度以敏感性、利益攸關性、緊要性處于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沿,但作為制度而言,又有普遍適用性、穩定性和宏觀性,每一次變動都要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體會議來決定。這對選舉制度不斷關注、適應和容納人民民主新形態新需求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比如,“網絡民主”是個新型民主形態,它是科技革命作用于民主政治上的產物,它在發育且不成熟時就已經顯示出了強大的力量,以其流動性、直接性、即時性、豐富性等特點與傳統形態的民主表達形成對照,對包括選舉在內的政治生活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網絡民主”影響下,人民民主通過這一渠道有可能得到更多體現,非理性、非民主、偽民主的聲音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渠道得到放大,這兩種情況都需要認真對待并加以區別。我們必須從歷史和現實認真考慮: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背景下,選舉制度究竟如何適應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需求,更加注重精密化和操作性,讓人民民主得到正確反映?選舉制度要不要賦予民主選舉更多的政治過程空間?選舉制度如何解決好有的地方存在的權力過度集中化和選舉過度組織化的問題?認真對待和逐步解決上述問題,有助于促進社會建設不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推動現實政治進一步與“網絡政治”相銜接、推進選舉制度不斷容納人民民主新形態。
三、增強引導社會治理的意識,加強相關機制建設。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是近代社會政治文明發展面臨的基本關系,它受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深刻影響但又有著更加豐富寬廣的內容,并在全球化時代體現出既融合一體又分離制約的特征。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葛蘭西在總結斯大林教訓時曾說,共產黨人不僅要善于領導政治社會,而且要善于領導公民社會,否則就不可能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真正勝利。蘇聯東歐的歷史也表明,如果不能領導社會,建設一種真正的社會主義文化,那么遲早不能保住軍事革命、政治建設的成果,經濟上的短期成功也不能扎下根來,因此,能不能領導好社會建設其實成為檢驗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試金石”。毛澤東在九大之后就意識到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如何對待社會建設的問題,他說,“社會這個東西,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是違背不得的,它老大得很,不管什么主義管它,一概不理。要是違背了它的發展規律,是要受懲罰的,我們把制度和方法,總死死地捆在一起。比如,農村實行集體所有制,這是社會主義制度,應當堅持,這是對的,但我們共產黨人辦事很蠢,把老百姓百分之八十都包起來,只讓他們自己搞百分之二十,結果是包而辦不好的。我看要把它倒過去。老百姓百分之八十的事都由他們自己來辦,我們只包百分之二十就好辦了。”政治文明建設特別是選舉制度的完善也不能離開社會參與。長期以來,在選舉工作中,在有的地方,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軍事化思維,結果使人民當家作主的豐富多彩的選舉變成了冷冰冰的“齊步走”。有的地方也面臨著毛澤東同志講的“包辦百分之八十”的問題,這樣就為代表或選民依法提出自己中意的候選人留不下多少空間,也不可能從大范圍內搞差額選舉,更不用說擴大直接選舉范圍。這從根本上反映了對于社會的種種錯誤認識,比如有的誤認為國家在現階段仍可以替代社會發揮作用;有的誤認為社會是一種異己的力量,強大了不容易控制;有的誤認為發展社會的群眾基礎不牢固,條件遠未成熟,而對延安時期我黨“民主民主,選舉第一”的主張及其豐富實踐活動缺乏深入研究和深刻認識。黨中央關于社會建設的正確決策必須在選舉實踐中得到切實貫徹,否則就容易只停留在文件上。
四、進一步樹立對更大范圍直接選舉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有所作為的信心。直接選舉本來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要求,也是我黨領導人高度重視和一直思考的問題。直接選舉比間接選舉更能夠保障公民選舉權利,增進代表對選民的責任意識,減少在選舉中舞弊的機會,更加接近人民民主的本意,是一種民主性和合法性最高的民主形式。在多大范圍內實行直接選舉,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當前改革、發展、穩定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考慮到國家經濟社會仍具有不平衡等特點,在一定范圍內維持間接選舉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為更好地實現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目標,進一步激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展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堅定全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應該循序漸進地減少間接選舉的范圍,不斷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前三十年的標志性成果之一是實行了縣級直選,今后不能回避的問題是實行更多大范圍內的直選,這要求我們對這個問題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有所作為的信心。前者是讓我們對國情要有比較充分的認識,后者是要求我們要有足夠的信心。首先,我們已有了縣級選舉的成功經驗,這為更大范圍的直選打下了基礎。當年進行縣級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之前也有很多的顧慮,后來在鄧小平、彭真等同志的堅持之下,才寫進了憲法和法律,后來的歷史表明,縣級直選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解放了生產關系,形成了一系列選舉制度,建設了一支過得硬的選舉工作隊伍,積累了黨新時期領導選舉工作的經驗,為三十多年的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政治支持。其次,省級直選處于縣級直選與全國直選之間,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可預見性和可控性。在部分省市區實行省級直選,選舉上來的代表往往也會是縣級直選的代表,因此與目前的縣級直選具有較大的連續性,不會出現較大的變動,而且由于全國人大代表仍實行間接選舉,因此,那些不受更大范圍內的群眾歡迎、利用運作制度可能存在的“空隙”選出來的代表,在下一步不斷完善的間接選舉中不會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只要加強和改進黨對選舉工作的領導,依靠群眾和各級組織,不會產生政治上的大的偏差。從技術上看,由于電視電臺、互聯網等媒介的發展,特別是人民群眾對公共利益的關注度大為提高等因素,加上選舉提名制度、候選人介紹制度等制度的完善,一個省內實行直接選舉,本行政區域的選舉人是能夠了解情況,在選舉中正確表達意志的。第三,在黨不斷改進和加強選舉組織和宣傳等工作的條件下,省級直選的外部性和不確定性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消除。黨在長期的政權組織過程中形成了由強大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和宣傳能力構成的“制度化的選舉保障能力”,即使出現了一些選舉中的雜音也不足為懼。對于在法律框架內出現的預料不到的現象,可以通過人大工作、組織工作和統戰工作等來加以調解,對于違法的事項則運用司法的力量加以解決。
黨在長期的政權組織過程中形成了由強大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和宣傳能力構成的“制度化的選舉保障能力”,即使出現了一些選舉中的雜音也不足為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