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嘯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一研究生向53個中央部委提交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布各部委部長2011年全年工資總額和工資構成情況,引來網絡熱議。
有人推測,結果是:“按照有關規定”以合情、合理、合法的理由告知申請人不予公開,對網絡熱議不作回應。
且不管這種推測有多大市場,毋庸置疑,近年來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面已邁出一些實質性步伐。問題是,對一般人而言,工資屬于個人隱私,只要當事人不愿意,就應該保密,這是大家基本認同的觀念。但一旦當事人變成國務院各部委部長的時候,媒體和輿論卻清一色地傾向于應該公開,這是為什么呢?面對網絡上此起彼伏的聲音,政府又應該怎樣去回應并引導民意呢?
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
第一,認真分析公眾希望得到什么樣的知情權。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公務員是人民公仆,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兒時開始的教育,使大家根深蒂固地持有這樣的觀念。公眾理所當然地會想到,主人想知道公仆的收入為什么不行呢?同時,公民作為納稅人依法納稅,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又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公民作為納稅人理所當然地會想到,既然我交稅,為什么不能知道這錢是怎么花的呢?按照這樣的邏輯推演,一切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內容,都是公眾希望知情的內容,也是公眾認為理所當然應該公開的內容。如果回避公眾認為理所當然應該公開的內容,公眾就會通過網絡等表達不滿。
第二,真正認識公眾想知道的是什么。在有些地方,老百姓的知情權沒有得到政府足夠重視。個別部門在一些社會事件發生之初諸如“欺實馬”、“做夢死”之類的草率表態,危機公關過程中的遲鈍反應,以及之后大相徑庭的調查結果,既給黨和政府的形象抹了黑,又使得公眾對官方媒體的信任度急劇下降。公眾缺乏可信賴的信息源,轉而盲目聽信街頭巷尾口口相傳的“內幕”,而所謂“內幕”、“真相”又常常與特權、腐敗聯系在一起,又加劇了公眾探尋真相的迫切心理。筆者看來,在這個問題上,公眾真正希望看到的是政府能夠真正表現出與群眾互動的誠意并表達出愿意接受群眾監督的善意。公眾真正想知道的東西其實很簡單,重點并非是部長們具體有多少收入,而是這些收入是否合理,與所做的工作是否匹配。
第三,深刻反思網絡輿論態度說明的問題。公眾的態度不僅表明了對真相的渴望,更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發生的巨大變化。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服從和族群利益至上的意識逐步消解,個體的主體意識成為集體主義觀念的前提,并與集體主義意識有機統一起來;公民意識不斷增強。公眾更加呼喚公平、公開、公正,并更顯性地將個體意愿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出來。這種個體意識常常與集體意識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當集體意識中的某些正向情緒無法得到合理回應時,個體往往傾向于反過來將負面情緒更加激烈地反應出來。這既體現了社會的進步,又是社會在進步過程中必須認真研究并妥善加以應對的新課題。
筆者認為,提高危機公關能力和網絡輿情分析應對能力,只是從技術手段上減少了網絡輿論中負面作用集聚及擴散的可能性。歸根到底,公眾想知道的是真相。要坦誠直面公眾的訴求,展示黨和政府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的姿態,運用政府的善意去引導民意的走向。
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權力,因此更應當積極主動地關注民情民意,成為民意的發言人,成為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在完善政府與公眾溝通的具體制度同時,可以先由人大代表人民向政府提問,成為幫助政府運用善意引導民意的載體。這也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應有之義。事實上,人大開展的專題詢問,就是人大聽取民意后代表公眾與政府進行直接互動,從而引導公眾與政府一道推進工作的有益探索,加大此類探索,就可以更好地形成人民、人大和“一府兩院”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