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梅
摘要: 新課程下高中化學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轉變觀念,其次要進行學法指導,再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 新課程高中化學教師探究性學習學習興趣
新課程下高中化學有了新的特點:一是鮮明的時代性。20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化學科學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因此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對發展有用的化學研究的新成果、新進展。尤其是在發展理念上體現出了“以人為本”,師生的關系轉變一種新型的民主、尊重、教學相長的關系;學習方法也由傳統的識記為主轉變為多探究、多實驗、多思考、多討論、多交流的研究性學習。二是充分體現普通高中化學課程的基礎性,因此新教材中的必修《化學1》和《化學2》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是高校招生化學考試內容的基本組成部分。三是課程的選擇性。高中化學學習目的不再僅僅是培養化學方面的“專長”,為進一步學習高深的學科理論和從事化學事業做準備,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化學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設置了6個選修模塊:《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有機化學基礎》、《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和《實驗化學》。前兩個選修模塊的特點是十分重視運用化學基本原理解決生產和生活實際問題,這就決定了學生應該在社會生活這一大課堂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后四個選修模塊主要是滲透化學思想的教育,同時主動進行探究實驗。基于以上特點,高中化學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的觀念要轉變
首先,教師要注意角色轉變,樹立新的課程觀。教師要不斷增強自己的課程意識,在教學大綱的指引下進行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和學法研究。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覺實現角色的轉變,即從單純的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和合作者。
其次,教師還要注意轉變教學觀點,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在課改實施中,教師要以現代教學觀為指導,盡快實現教學上的幾個轉變,從偏重知識傳授向重視能力的轉變,從偏重教法研究向學法研究轉變,從重視單一認知向重視全面發展轉變,從重視學習結果向重視學習過程轉變,從重視成果繼承向重視發展創新轉變。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受教育者的個性和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教師要進行學法指導
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學好化學的關鍵是實驗,實驗的核心是學會觀察。一般的觀察方法有:順序觀察法、特征觀察法、對比觀察法和全面觀察法。
學好化學的核心是分析,分析的重點是思路。一是分析化學過程的基本方法,把復雜的問題層次化,就是把它化解為多個互相關聯的“子過程”來研究;二是探明中間狀態,即探明決定化學現象從量變到質變的中間過程,正確分析化學過程的關鍵環節;三是理順制約關系,有些綜合實驗題所述化學問題是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綜合效應”,要正確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觀察和分析,從內在聯系上把握規律、理順關系,尋求解決方法;四是區分變化條件,化學問題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發展的,條件變化了,化學過程也隨之而發生變化,在分析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區分條件變化而引起的化學過程的變化,避免把形同質異的問題混為一談。
知識體系化,有利于提高記憶效率。化學知識比較零散,只有在學習以后進行及時梳理,才能使知識內化為自己的,不易忘記。
三、教師盡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一些活的動態知識總結為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注重對知識的識記,而不讓學生去探究、去思考。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設置科學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形成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例如,學習《氯氣的性質》內容時,教師先做三個演示實驗:實驗一:將細鐵絲繞成螺旋狀,一端系在粗鐵絲上,另一端系一根火柴梗,點燃火柴,待火柴即將燃盡時,迅速把細鐵絲伸入盛有氯氣的集氣瓶;實驗二:將干燥的有色布條和濕潤的有色布條分別放入兩瓶干燥的氯氣中;實驗三:用兩支針筒各抽取80mL氯氣,然后用其中一支針筒抽取20mL5%氫氧化鈉溶液,用另一支針筒抽取20mL水,振蕩。實驗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實驗后請學生分組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然后分組討論,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化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化學課堂教學要增強趣味性。例如,進行《物質的分離和檢驗》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制作了幻燈片:一是交警在檢驗司機是否是酒后駕車,二是在體育比賽中運動員是否使用興奮劑的檢驗過程。這些幻燈片讓學生印象很深刻,而且讓學生知道如果想了解化學更多的奧秘,就必須努力學好化學。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并且在授課過程中,我經常給學生補充一些生活、生產中與化學密切相關的知識,豐富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對化學始終充滿一種神秘感,保持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學校教育一味偏重知識的學習而忽視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提高,導致“高分低能”現象的出現。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適應21世紀科學技術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03,10.
[2]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