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以前中國的電視機構引進英國電視模式后,節目質量和效果總會有所下降,甚至面目全非,往往被歸因于國情不同,沒有可比性。那么這次一個英國電視團隊制作中國題材,就能很明顯地看出到底是客觀原因,還是水平和能力確實有差距。除了因為文化背景不同,主持人特有的表達方式和某些觀點,以及受到時間容量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以外,從專業角度看,這個小專題有很多值得中國電視人學習之處。
前期的認真調研是英國電視不可或缺的環節,承擔著為節目收集、整理信息的功能,雖然是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制作節目,但是觀眾會發現他們對中國汽車的情況很熟悉,可以想象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簡潔的背景介紹和快節奏的畫面剪輯,交通工具從人力和畜力,再到造成交通擁堵,成為城市頑疾的過程勾勒出快速發展的中國汽車產業輪廓。中英數據對比手段的運用,讓英國本土觀眾對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狀況有形象的了解,“每2.3秒就有一臺汽車銷售”的描述更是精確地展現了一種令世人驚嘆的速度感。
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遜在北京街頭展示的從墨鏡、夾克、皮包、電子產品到餐飲企業的“山寨現象”,是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這些看似不相干的東西為后面的“山寨汽車”做了形象生動的鋪墊,“用事實說話”,我想每一個置身“山寨大國”的觀眾都不能說這是英國人戴著有色眼鏡來看我們吧。
作為見識和操控過無數名車、豪車的主持人,杰里米和詹姆斯·梅不僅語言犀利,還有著敏銳的雙眼,那些改頭換面的轎車自然逃不過他們的“毒舌”。國外車型中國版本加長軸距,提供更大的后排空間;汽車內飾豪華,設施齊全;為了充面子,翻譯得詞不達意的英文使用說明書;降低標準的安全碰撞測試;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檢測標準使用不同質量的配置等種種中國汽車存在的問題從英國專業人士嘴里說出來,不能不讓人汗顏。
節目中一共出現了從鄉村三輪車到豪華轎車在內的22款中國汽車,大多不幸成了主持人的調侃對象,而這些被 無情“修理”的機動車,如果換到中國電視臺的汽車節目里一定是被各種溢美之辭包圍著,英國人做的是用汽車為載體的娛樂節目,而我們制作的是以銷售汽車為目的的軟廣告節目。
專題片選取了北京很有特點的藝術園區作為主要拍攝場地、大幅的中國國旗作為背景是很多西方中國題材電視節目中必用的符號、固定板塊汽車測試夸張地采用了一個會中國功夫的“神秘試車手”,這讓一些觀眾覺得是丑化和概念化了中國人的形象,但所有這些手段的運用正是Top Gear與眾不同之處,不僅針對中國車輛,就是那些世界頂尖的豪車也沒少遭到他們的冷嘲熱諷。
其實看過第18季開始前播出的印度特別節目,我們就知道,Top Gear的中國專題要“溫柔”與“平和”得多,帶有老頑童特質的杰里米像那個看見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小孩一樣說出了對中國汽車發展的看法,刺耳中不乏夸張,但以他的風格,那已經是“口下留情”了,但聽慣了套話、好話的中國觀眾一時還真不適應。
對于這個節目,大家在感慨、開心、憤怒等等情緒之外,不妨想想杰里米提出的問題:中國人用了5年時間從很低的起點造出了還不錯的車子,未來5年又會怎樣呢?英國人把Top Gear當成娛樂節目看,而我更愿意把這個中國專題看成通過汽車對中國社會某個現象的透視。以前寫了不少關于Top Gear如何在全世界廣受歡迎的文章,而這次通過一個自己熟悉的環境和題材,讓我更加理解了節目嬉笑怒罵背后的價值。看過節目的觀眾也許會明白,為什么同樣的題材,遠道而來的英國人卻做得比我們更生動、直接、有趣和好看,對節目在中國也有眾多追捧者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2011年,中國某電視臺正版引進了Top Gear的版權,取中文名《最高檔》,但與那些遍地開花的達人秀、約會秀在中國屏幕上營造的“繁榮”不同的是,這個節目似乎并沒有引起多大動靜,與其他引進的節目相比“低調”很多。
缺乏力度和銳度,沒有觀點和態度,少了嬉笑怒罵,畫面動力和速度營造的血脈噴張,展示的車輛不足以吊起觀眾胃口和吸引眼球,原版節目的所有特點都衰減或者消失。雖然Top Gear中國專題只有20分鐘,但它不僅給在中國的“兄弟”,也給其他山寨節目上了一堂如何做好電視節目的示范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