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才
摘要:馬克思關于利息利率的論述始終閃耀著真理的光輝,其有關科學論述與思想,在當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本文在對馬克思有關利息利率的論述進行回顧和總結基礎上,力圖給出其對當代中國利率政策的啟示。
關鍵詞:利息;利率;馬克思
關于利息利率的理論,經濟學中學說紛呈,其中,馬克思關于利息利率的論述始終閃耀著真理的光輝,其有關科學論述與思想,在當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實踐主要遵循的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路徑,然而與西方其他有關利息利率指導理論相比,馬克思關于利息利率的理論思想在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上有著本質的區別,毫無疑問,對其研究將能對中國當前利率政策實踐提供另一種視角的啟示。
一、馬克思利息利率理論的思想源起
馬克思的利息利率理論思想并不是自己完全獨創。馬克思在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進行批判地吸收時,首先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含于剩余價值理論之中的利息利率理論思想,由此也源于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批判。
馬克思關于利息利率的論述從借貸資本及其運動形式入手,但拋棄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孤立地研究借貸資本運動形式(G一G)的方法,把借貸資本及其運動與資本主義的再生產聯系起來進行科學考察。關于利息來源及其本質問題,古典政治經濟學從沒有把剩余價值和利潤區別開來,也沒有在形式上對利潤本身各個相互獨立的組成部分——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地租——區別開來進行說明。馬克思首先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在這個問題上提出的有價值見解,并就剩余價值的純粹形式展開研究,然后一步步返回到剩余價值賴以表現的各種特殊形式的基礎上,充分揭示了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平均利潤分解為產業純利潤和商業利潤,從而得出利息只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時間所創造剩余價值的一部分的科學論斷。經過馬克思的透徹分析,古典政治經濟學提出的有關利息及其源泉的有價值見解,呈現出了嶄新面貌。關于利息率的決定問題,古典政治經濟學正確地揭示并認為利息率“部分地取決于總利潤率,部分地取決于總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profits of enterprise)的比例。這個比例取決于資本的貸出者和借入者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受預期的總利潤率的影響,但不是完全由它調節。”①這個見解是完全正確的,并被引用于馬克思的《資本論》中,但馬克思更為透徹地闡析了利息決定于利潤,從而利息率決定于利潤率的根源。關于利息率的變動趨勢問題,古典政治經濟學雖然通過觀察資本積累和利潤率下降現象發現了利息率的下降問題,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沒有真正理解和解釋其原因,而馬克思提出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則科學解釋了資本積累過程中利潤率下降,從而利息率隨之下降的原因。
通過運用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作為研究的科學工具,馬克思的利息利率理論思想為后來馬克思主義者的利息利率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馬克思的利息利率理論思想不僅是其科學政治經濟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在人類利息利率理論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馬克思關于利息利率的主要論述
馬克思關于利息利率的論述主要發表在《資本論》第三卷之中,其中,關于利息的來源與本質、利率決定與作用、利率與經濟周期關系的科學論述以及對利率宏觀調控功能的思想是其理論精要。不過關于利息的來源與本質,我們在馬克思利息利率的理論思想產生中已經清楚地闡述它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是資本所有權產生的剩余價值。因此下面主要解釋利率決定與作用以及相關利率政策的思想。
1、利息到利率的轉換
首先,我們要解釋一下為什么要從利息轉換到利率(利息率的簡稱)。從質上看利息源自于剩余價值,從量上看利息表現為借貸資本的絕對價格。而利率從質上看是作為職能資本家與借貸資本家分割利潤的比率,從量上看與利息有如下關系:利率=利息/借貸資本。除了利息與利率所反映的不同資本以及與勞動間的社會關系外,兩者主要是絕對量和相對量之區別。
利息到利率的轉換,主要是基于實際應用和研究的需要。由于利息為借貸資本的絕對價格,在借貸資本無法確定、市場供求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其規模大小難以確定,此時借貸資本的成本必須通過利率這種相對價格來衡量。此外,現實經濟政策的實證研究需要利率這種相對量,比如在分析貨幣需求以及投資同利息變化的相對彈性時,就必須用利率。因此貨幣政策研究的重點應是馬克思的利率理論。
2、長短期利率的決定
利率作為職能資本家與借貸資本家分割利潤的比率,其大小主要是兩者在分割利潤或剩余價值時競爭的結果。因此,利率取決于以下兩個因素:首先是取決于利潤率,因為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利息就必然受制于利潤,利率也就必然受制于利潤率;其次是取決于總利潤在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進行分割的比例。基于此,馬克思把利率區分為一般利率和市場利率。其中,市場利率是任一時刻在貨幣市場上表現出來的貨幣的價格,它隨市場狀況而不斷變化,其決定和商品的市場價格一樣,由借貸資本間的供需關系來決定。而一般利率,作為平均利息率或中等利息率,馬克思認為是市場利率平均的結果。
依據馬克思的分析,一般利率主要著眼于利率長期的變化,更多的是同資本主義生產的平均利潤率緊密相聯,并由一般利潤率決定。由于只限于借貸資本家與職能資本家之間的借貸關系,馬克思認為“利息率總是由一般利潤率決定,而不是由可能在某個特殊產業部門內占統治地位的特殊利潤率決定,更不是由某個資本家可能在某個特殊營業部門內獲得額外利潤決定”。②盡管各個部門和單位的個別利潤率與社會一般利潤率有差異,但社會一般利潤率反映了大部分部門和單位的個別利潤率。因此,長期利率是由一般利潤率調節的,并且平均利潤率是其最高界限。由于利息不可以為零,否則借貸資本家就不會把資本貸出。因此,一般利率的變化范圍總是在零與平均利潤率之間。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一般利率必然也有下降的趨勢。由此,一般利潤率規定了一般利率波動的范圍區間和變動趨勢。
與一般利率長期內由平均利潤率所決定不同,市場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短期內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馬克思認為“那些決定有待分割的利潤的量即無酬勞動所生產的價值的量的事情,和那些決定利潤在這兩類資本家之間的分割的事情,是極不相同的,并且往往按相反的方向發生作用。”③事實上,經濟繁榮時期的平均利潤率相對較高,利息率卻往往較低;危機時期利潤率低,但利息率則往往較高。由于平均利潤率在較長時期內是個相對穩定的量,受其制約的一般利率在一定時期內,也是個相對穩定的量,因此在短期內平均利潤量既定的情況下,利息和企業利潤各自所占的比重或利率的確定,是由資金提供者(借貸資本家)和資金使用者(職能資本家)的競爭決定的。同時,市場利率不斷隨著資本供求關系的變動而變動,并表現為:當借貸資本的供給增加而需求不變時,市場利率就會下降;反之,如果對借貸資本的需求增大而供給不變,市場利率就會提高。
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馬克思的一般利率可視為經濟中的長期均衡利率,它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量,內生于實體經濟部門的平均利潤率。而馬克思關于市場利率決定的論述與當前主流經濟學有著共通之處。因為如果把馬克思當時簡單的借貸資本關系擴展到當今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借貸資本的供需就直接表現為貨幣的供需,借貸資本供需對利率的決定也就直接表現為貨幣供需對利率的決定。因此,馬克思利率理論的思想透析出:借貸資本可以成為央行加以調控的變量,使中央銀行不管是直接調控信貸規模還是間接公開市場操作,均可改變利率水平,由此調節經濟運行就成為可能。
3、利率的作用及政策效應
由于一般利率是經濟中的長期均衡利率,具有內生性,其波動由實際產業的發展狀況決定,因此,利率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馬克思關于市場利率的調節功能論述上。首先,從微觀上看,馬克思考察利潤分割時指出企業主的收入等于利潤減去利息。因此,利率的波動會導致企業的經營成本變動,并由此調節職能資本家和借貸資本家之間的收益分配。這也正是利率調控微觀企業經濟決策從而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的重要因素。但宏觀上馬克思并沒有把利率視作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因,只是論述了利率波動與經濟周期運行相關。馬克思指出:“低利息率多數與繁榮時期或有額外利潤的時期相適應,利息的提高與繁榮到周期的下一階段的過渡相適應,而達到高利貸極限程度的最高利息則與危機相適應。”④同時,馬克思也指出低利息可能和停滯結合在一起,而穩步提高的利息可能和逐漸活躍結合在一起。正是由于宏觀經濟的繁榮與蕭條影響了社會對借貸資本的供求,進而使利率或高或低,使得利率的變化成為經濟發展的結果,而非相反。
對利率之于宏觀經濟的作用以及利率政策的效應,由于當時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關系,馬克思沒有辟出專門章節進行論述,但是對于利率作為逆周期調控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并非完全忽視。事實上,馬克思以英格蘭銀行為例,指出“英格蘭銀行的權力,在它對市場利息率的調節上顯示出來。”⑤由于在營業正常進行的時候,社會對支付手段的需要可以從私人銀行、股份銀行和票據經紀人那里得到滿足,英格蘭銀行可以不用也無須通過提高貼現率的辦法,來防止金從它的金屬貯藏中適度流出,但是當國內貨幣非常緊迫的時候,私人銀行或經紀人的貼現業務此時將受到較大限制,這種業務就會落到英格蘭銀行身上,于是馬克思分析認為英格蘭銀行此時就有了確定市場利息率的權力。這實質上對中央銀行以利率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做出了說明,即在通貨并不短缺的時期,由于人們對支付手段等貨幣的需求可以不必通過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增加,此時對利率的調節是弱有效和不必要的;而在貨幣緊缺時期,由于私人銀行或經紀人的資本權力大大減弱,此時中央銀行對利率調節的能力大大加強,可以直接對經濟發生作用。
三、馬克思利息利率理論對中國的啟示
從馬克思有關利息利率論述中,我們可得到關于中國利率政策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要堅持以馬克思利息利率理論作指導。馬克思有關利息利率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寓意深邃,有關利息來源與本質、利率決定、利率市場化和宏觀調控等論述與思想,雖然是以資本主義經濟為分析背景,但對今天我們如何認識與研究貨幣利率,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解決利率調控運用中的問題都具有現實的理論指導意義。其中,馬克思利息利率理論所揭示的利率決定與調節功能及變動規律,至今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依然存在。可以說,馬克思有關利息利率理論并沒有過時,其理論本身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保證其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在當前我國利率政策調控實踐中,我們不能一味趨向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實際上,我們應該從中國國情出發,以馬克思有關利息利率理論來作為我國當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主要指導思想。
第二,貨幣政策要用市場利率作為政策工具進行適度調控。在馬克思有關利息利率的論述中,由于一般利率從長期來看是經濟中受平均利潤率制約的穩定均衡利率,可以說具有一定的內生性,而市場利率則是短期內由借貸資本供求決定的,這對央行來講有一定的可控性,因此,央行的貨幣政策如果轉為以利率調控為主,則應該考慮以市場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操作工具。馬克思關于利息利率的論述表明市場利率的變動是有一定的幅度和范圍的,因為市場利率作為資金價格,它要以內生于經濟發展水平的一般利率為中心,并圍繞其上下波動。如果市場利率水平超過一般利率太高,投資收益就會低于企業平均利潤,那企業就不會投資;反之,如果市場利率水平太低,儲蓄者就會減少儲蓄,借貸資本供給就會下降。因此,市場利率水平的設定要考慮到投資與儲蓄的均衡關系,對其調控要做到合理適度。
第三,要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市場利率作為貨幣這種特殊商品的價格,它是由貨幣供給與需求的均衡所決定,同樣遵循著商品的價值規律。馬克思關于短期利率的這種市場性理論表明,市場利率應市場作主。這意味著,央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應放松對商業銀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主體自主決定利率,而央行對市場利率的影響應通過制定和調整再貼現率、再貸款率以及公開市場業務等調控手段,間接影響貨幣供給,從而引致新的市場資金利率形成來達到,并使之反映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唯有這樣,才能既充分體現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又能反映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意圖。目前,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尚未徹底完成,利率政策還未能完全形成與宏觀調控目標相協調的決策機制與市場傳導機制,特別是在中央銀行利率、貨幣市場利率和商業銀行利率構成的利率體系中,還存在著市場利率與管制利率并存的二元特征,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還沒有完全放開,利率的制定權還主要掌握在中央銀行手中。同時,在貨幣市場上,由于Shibor推出的時間較短,非同業客戶對Shibor的認識不夠,基于Shibor開發的產品也較少,目前還缺乏基準的市場利率。因此,未來利率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的發揮,還有賴于其市場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
第四,以利率作為工具的貨幣政策要進行非對稱的周期調控。馬克思通過英格蘭銀行能否直接影響社會的借貸資本供求關系來佐證,認為只有在貨幣緊缺時中央銀行對利率的調節才是比較有效的,而貨幣充足時對利率的調節作用是弱有效的。這實質上說明了央行的利率政策效果具有某種程度的非對稱性。由于在經濟繁榮時期,投資需求旺盛,貨幣相對緊缺,此時央行利率政策的調控效果相對有效;而在經濟衰退時期,由于消費的有效需求不足,意愿投資自然下降,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也隨之下降,鑒于投資風險,銀行對企業的貸款也下降,市場上貨幣相對充足,此時央行的利率政策調控難以見效。由此,央行的貨幣政策運用要根據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進行相應的非對稱操作,在經濟過熱的通脹時期可以利率政策工具為主進行調控,但在經濟衰退的通貨緊縮時期,應注意利率政策要達到同樣的效果,必須對物價和經濟增長的反應要比經濟處于通脹時期更積極進取,同時應考慮與多種政策工具,如貨幣供給、信貸規模以及財政政策等協同配合。
注釋:
①、②、③、④、⑤: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405頁、第409頁、第403頁、第404頁、第615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2]陳征.《資本論》第一卷引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3]陳征.《資本論》解說(第三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4]陳征.《資本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研究:《陳征選集》續編.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年.
[5]陳征,李建平,郭鐵民.《資本論選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李建建、黎元生.《資本論》選讀課教材(第三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
[7]李建建.《馬克思利息理論與中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實踐》.當代經濟研究,2006年第10期.
[8]李建建.《馬克思利息理論的二重性與當代利率實踐》.當代經濟研究,2008年第11期.
[9]魏澄榮、劉義圣.《馬克思的利率市場性理論與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8期.
[10]劉義圣.《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論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