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摘要:內部審計應如何根據各種渠道獲得的信息,系統、精確的做好對貸款風險的動態監測和早期預警,達到突出重點、“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本文試從貸款風險發生的原因到如何通過實施貸款管理審計、非現場審計、后續審計,將風險預警滲透到貸款業務過程的各個操作環節,實現對貸款風險的預警等問題進行了論述,得出審計工作前移風險關口后可以更好的識別、評估、監測和控制風險,從而提升審計效率和審計價值。
關鍵詞:內部審計貸款管理風險預警
如何突破從單純的事后審計,轉移到對信貸風險控制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和評價,從而早識別、早提示、早處置貸款風險,最大限度的發揮審計的效能,本文試從實施信貸管理審計、非現場審計、后續跟蹤審計等幾方面談談如何發揮內部審計在貸款風險預警中作用。
一、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在貸款風險預警中的現實意義
從貸款風險形成的過程看,信貸資產質量逐漸惡化之前,借款人往往會出現許多預警信息。貸款風險監測和預警就是及時探測出這些信息,并提前采取預控措施,為控制降低風險減少損失創造有利條件。從貸款風險形成的原因看,信貸風險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相加的結果,一是信貸管理缺少客觀性和科學性。比如客戶經理績效考核及責任追究制度與實際業務不相適應,造成“責”、“權”、“利”不對等,信貸人員審慎辦理信貸業務的責任心不強,從而造成貸款質量不高。二是貸款“三查”制度執行不到位。一些信貸人員貸前調查不細致、不深入、客戶資料失真,信貸資料僅僅是為應付日常管理檢查的需要,加之審查、審批及貸后檢查把關不嚴,各環節進行的多是無效的風險管理,貸款投放之初即埋下風險隱患。三是借款人無力持續經營而導致貸款形成不良。有的借款人在經營資金不足情況下借用高利貸,經營利潤難以彌補借款利息,債臺高筑,借款人破產或外逃;有的受自然災害或市場行情影響,產品價格出現大幅下跌,無力繼續經營等。四是貸款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不健全。從實際風險管理情況看,信貸人員不可能對自身進行有效監督,而部分信貸管理人員也不愿主動暴露風險點,甚至進行人為隱瞞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造成問題越積越多,越積越嚴重。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經營目標的實現”。因此,要及時有效地對其信貸管理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潛在風險進行識別和解決,就必須要建立實時監測預警機制,根據貸款風險預警的需要設計審計方案,對信貸風險管理、業務操作等環節進行準確、充分、有效的獨立審查和評價,審核信貸風險管控能力和效果,識別并報告潛在的風險因素,提出應對措施,督導風險控制措施的落實,起到預警風險、消除隱患的實際效果。
二、商業內部審計在貸款風險預警中的實際運用
1、實施貸款管理審計,從源頭上防控貸款風險。要從單筆貸款業務操作的審計擴延到對信貸管理體系健全性、有效性的監督、檢查及評價,防止出現因管理不到位出現的方向性、系統性風險。一是實施對貸款風險管理的定期評審。審計中,對信貸業務流程、客戶經理配備、信貸規模擴張、責任追究、崗位輪換、強制休假、分級授權等制度進行有效的評審、分析,查看制度是否健全、科學、合理。同時,通過對信貸管理人員數量、年齡、學識水平等進行分析,查看信貸管理人員數量與信貸規模比例是否失衡,信貸人員等級與貸款調查、審查審批、發放等環節管理權限是否適當,從而督促完善信貸風險管理機制。二是將信貸人員的貸款管理質量評價納入審計方案。對被審計單位營業網點各信貸人員貸款管理質量進行評估,通過對貸款違規率和不良率進行計算,對超過一定比例的加大實地外核覆蓋面、提高檢查頻率、調整貸款發放權限,并按不良率或違規情況規定進行責任追究。三是對客戶評級、授信結果進行檢查。查看信貸人員是否擅自更改或弄虛作假測定客戶評級結果,錯誤導向貸款發放的情況。監測借款人實際生產、經營狀況與貸款調查報告內容是否嚴重不一致;財務狀況是否發生變化;是否嚴格按照貸款資金支付監督管理辦法進行資金劃轉,貸款資金有無挪用或轉借他人使用脫離監控等情況。四是實施對行業風險、區域風險、客戶風險的及時預警。審計中,應從宏觀上分析、監測信貸投向是否涉及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的行業環境風險;是否涉及市場供給、行業壟斷、產品替代性的行業經營風險;是否涉及行業盈利能力、資金營運能力的行業財務風險; 是否涉及客戶集中地區信用環境惡化的區域風險;是否涉及客戶長短期償債能力的財務及非財務風險等,這些往往引發系統性風險,一旦發現不良趨勢應及時預警、提示風險。要建立科學有序的退出機制,尤其對淘汰類投資項目要監督督被審計單位停止各類形式的授信,提前或逐步壓回存量授信,避免行業結構調整導致直接或間接信貸風險集中爆發。
2、實施貸款的非現場審計,提早發現貸款風險信號。一是運用非現場審計系統進行貸款風險監控。首先,對特定的行業、區域經濟環境、產品、客戶群體的風險進行先導性指標研究。將信貸管理中涉及的營業網點、信貸人員、貸款行業、區域、借款人財務、經營、擔保情況及綜合業務系統的客戶開戶、關聯交易、大額資金劃轉、轉貸、收息等數據資料導入或錄入非現場審計系統,系統分別行業、區域、客戶設定貸款風險預警信息(行業環境風險預警信息包括:政府產業政策限制行業、產能明顯過剩行業、經營出現虧損行業等;區域風險預警信息包括:區域內某產業集中度高而該產業又受到國家宏觀調控、該區域客戶資信狀況普遍下降、該區域信貸人員管理的資產質量明顯下降、該區域經營環境明顯惡化等;客戶財務及非財務風險的預警信息包括:借款或擔保人財務報表不能按時呈報、凈現金流量大幅下降、存貨增加、成本提高而收益下降、拖欠職工工資及稅金、貸款多次借新還舊、銀行存款余額不斷減少、其他金融機構提供風險信息等),系統自動實時監測數據變化,生成相應指標,與正常指標比對、分析、甄別和篩選,檢測不同等級的預警信息,在風險顯現之初就通過相應的渠道將其解決。其次,審計人員深入剖析正常類貸款業務中潛在的風險。對各營業網點貸款風險狀況進行評估,判斷產生不良貸款、可疑數據涉及的數量、金額及其分布,避免風險的繼續擴大。對系統監測出的大額可疑交易要通過實地查看監控系統和貸款影像回放等方式對貸款發放、審查、審批、資金劃轉、提現等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現場檢查,對存在的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處置方案。二是提高非現場審計成果的運用效率。定期向被審計單位信貸管理部門通報系統性信貸風險的預警分析成果,發布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客戶和重點產品的風險預警報告。對非現場審計系統提示的預警信號,根據風險程度,分層處置。對審計發現的資信狀況嚴重不良的,提示被審計單位降低或取消信用等級,提早收回或壓縮授信規模或納入黑名單管理,并在系統內部通報,從而起提升貸款風險預警能力。
3、實施貸款的后續審計,減少違規操作。一是對同質同類問題,定期下發審計通報。結合審計中發現的違規問題并綜合相關的管理制度進行分析、歸類,從貸款制度建設、貸款調查到貸后管理各環節存在的風險點做進一步細化、剖析,總結違規問題,突出反映各風險點的具體違規表現形式,結合典型案例下發到營業單位,促使信貸人員更加直觀了解貸款各環節的風險點,從而在日常信貸業務操作時引以為戒。二是實施跟蹤審計,持續進行貸款風險監控。審計結束后將審計結果反饋給被查單位及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督促其及時整改。同時審計部門要定期整理審計報告,找出信貸業務存在的重點問題,對已暴露或即將出現的重大風險進行全方位的后續審計,督導被查單位及時采取措施化解、轉移和規避風險,實現對信貸業務經營活動的實施持續、動態監測。三是對信貸管理部門檢查過的信貸業務定期抽樣檢查,督導信貸風險管理部門提高履職水平,對貸款檢查流于形式,存在的重大風險隱患沒有發現造成嚴重損失的進行責任追究。
三、提高預警層次和水平,增強審計成果的運用能力
一是建立一套線路清晰的預警、反饋審計信息報告渠道。內審作為信貸風險管理的監督、評價部門,應當獨立于內部控制建設、執行部門,并有直接向決策層、高級管理層報告的渠道。不斷提高風險預警傳遞、處理的效率,將現場、非現場審計結果取得的信貸管理及業務操作中的風險信息及時、有效的傳遞到被審計單位,更加及時、準確、科學、全面的為管理層決策和風險處置提供依據。二是建立分級預警預控機制。將審計報告中的問題分為一般性問題和嚴重問題,要求各層級的風險管理人員必須對已暴露的業務風險和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做出反應,對審計報告中反饋的大額貸款風險、系統性風險等要求被審計單位納入領導班子辦公會進行集中研究、提出風險處置措施,并記錄在案,嚴格責任追究,提升貸款風險處置力度。同時,對被審計單位(人)的審計檢查結論納入對單位的定量、定性考核或作為領導干部考核、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三是開發貸款風險預警工具,提高風險預警能力。在現有非現場審計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貸款風險預警信息庫建設,完善貸款風險預警信號,增加情景分析、風險壓力測試、敏感性分析等功能;在審計部門內部設置貸款風險非現場預警崗位,做好歷史數據的前瞻性分析,及時剖析問題、揭示風險,不斷提升審計效率和審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