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建西
(上接本刊總第455期2012年第18期)常言道:“一本論語治天下”。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文化,社會管理學思想始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內容。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一向以輔佐王室為至高之理想。中醫界也有一句名言:“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就充分表達了傳統知識分子的這種立命情結。這一句話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治病猶如治國。一個人體就是一個小社會,為人治病就象是治理一個國家一樣,要審慎從事,膽大心細。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之間的關系看成是一種社會關系,中醫治療學就如同社會管理學,這是中醫理論的一個基本特點。
現在,我們按照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哲學(中醫理論)對生命的基本認識,從生命的基本屬性分析出人性的基本構成;從生命的價值推導出人生的價值。再運用主、客觀協同控制的理論來分析社會基本單位內部的調節和控制,整理出一些一般性的規律。作為醫者,我們可以從社會的調控規律中進一步理解人體;作為學者,我們可以從一個更高的層次來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會管理學思想;作為人類社會中普通的一員,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會,從而更積極向上地參與社會,為展示自身的社會價值營造和尋求一個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作為人類社會中的一位管理者,我們可以緊貼人性展開更加科學的管理。科學管理也是一種生產力,而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社會管理學的目的就是要讓人類社會各個階層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滿懷熱情積極向上地參與社會。
1.緒論
社會管理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主、客觀協同控制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經濟管理、企業管理、行政管理等各種管理學科的基礎和總綱。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中普通的一員,由于在社會中的位置不同,或多或少地都參與著整個社會的調節和控制。所以社會管理學也可以稱為“社會參與學”或者稱為“政治學基本原理”。
要說社會管理學基本原理的思想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兩種生產”的唯物主義觀點,貫穿于整個理論體系之中,為社會管理學的總綱;其次是現代系統科學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主、客觀協同控制論就是后二者相互結合、相互借鑒而形成的一種方法論,是社會管理學展開思路的基本思想方法。
社會管理實際上也就是社會群體控制,是一門很古老的學問。從動物社會群體的控制,到原始人群的控制,直到現代社會的調控管理,社會在發展,管理形式在發展,但是主、客觀協同控制的基本原理不會改變,“天不變,道亦不變”。
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我們都可以看成是中國古代的社會管理學專著。《道德經》五千多字,其中心論題就是“無為而治”。他運用很深奧的哲學道理來闡述他的中心命題,致使后世更看重的是其中的哲學道理。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用主、客觀協同控制的理論來理解老子的“無為而治”就是說老子強調了社會自身的客觀調控能力,而淡化了統治者的主觀調控作用。這種社會管理方式就象我們練氣功一樣,將大腦的主觀意識抑制到“入靜”的狀態,將全身的客觀意識控制充分調動起來,協調臟腑器官之間的平衡,讓整個機體進入一種“功能態”。大腦主動地進入抑制狀態,并不是完全放棄主觀意識控制;老子的無為而治,也并不是讓侯王們完全放棄統治,而只是一種調動群體自控能力的一種社會管理方法。在一定的歷史發展時期,也確實具有它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在西漢早期,統治者采用無為而治的政策,讓民眾得以休養生息,社會出現“文景之治”的昌盛。老子的社會管理思想就功不可沒。
現在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歷史時期。計劃經濟是一種主觀控制經濟,市場經濟是一種客觀控制經濟,淡化主觀控制經濟,強化客觀控制經濟,一些地方政府思想觀念轉化不到位,急于創造業績,不顧實際情況盲目上項目,干了一些勞民傷財的尷尬事。如果能借鑒一下老子的“無為而治,而無所不治”的社會管理思想,樹立為社會服務,為企業服務的觀念,或許能收到更好的社會管理效果。
老子的“道”恍惚迷離,虛無渺茫,讓人費解。孔子與老子相比就踏實多了,他自命凡人,不問天事,卻又能從凡事之中來闡發天理。一部《論語》通篇都是以事論事地講述一些具體的社會行為規范,我們從中卻可以看到他系統的社會管理學思想。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他強調了社會管理系統中,主觀控制系統上令下達的絕對性。孔子的“仁、義、禮、智、信”講的是人際交往中道德行為規范。無形中起到了增強客觀控制系統的協調、平衡的作用。后世人們將孔子的社會管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剛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封建社會的主、客觀協同控制的思想體系。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社會群體控制的認識要比老子更深刻一些。他不僅認識到了社會群體的主觀調控和客觀調控規律,更難能的是他認識到了二者之間復雜的辯證關系。他緊貼人性,以誠懇求實的態度引導每一個不同階層的人都積極向上地參與社會。被后世歷代奉為“圣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從生命的基本屬性到人性
人是地球上生命運動的最高級形態。人性的豐富內涵包括了生物進化各個階段的基本屬性,生物屬性,動物屬性和人的屬性等等。所以,探求人性的奧秘應該從生命的基本屬性開始。
A.生命的本體性和社會性
a.生命的本體性
有機體和無機物的本質區別就在于有機體能夠主動地,有選擇地從周圍環境中吸收能量,以維持自身的新陳代謝。有機體在攝取能量的過程中相互競爭,表現出了生命的一個最基本屬性—本體性,即自私性。一個生命不具有將周圍環境中的能量占為己有的能力,它就失去了生存的活力。生命的本體性是有機體之間相互競爭的基礎,在生命的進化過程中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生命的本體性隨著生命的進化不斷地演化出新的內容,爭營養,爭水分,爭生存空間,爭陽光,爭配偶,爭群體控制權,直至人類社會的爭名利等等。但是,這些競爭都是在生物理性,動物理性和人的理性等不同層次理性的制約下展開的。失去理性制約的競爭會導致整個生命社會的破壞。比如:人體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小社會。當某一組織器官發生癌變的時候,癌組織就是一個失去理性控制的生命體。它的生命活力遠遠大于正常的組織器官,在生存競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其發展的最后結果只能是導致整個生命社會的徹底毀滅。
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本體性也表現出異常的強化。激烈的競爭也促使很多"游戲規則"產生,一些"游戲規則"上升為法律。社會競爭日趨規范,社會理性高度發展。我們在參與社會競爭的時候就要認真學習和遵守這些"游戲規則",并且要學會運用這些"游戲規則"來保護自己正當的權益。
b.生命的社會性
從最初的生命誕生之日起,生命就是以群體的方式存在。孤立的生命現象不可能生存和延續,社會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整個生物圈就是一個大社會。生物體之間的親子關系,親緣關系就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社會的基本特征是生物體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競爭;社會的組織原則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社會的存在價值就在于保護和維持社會成員生存代謝的正常進行。生物社會,動物社會直到人類社會都是這樣。
社會是由生命組織成的一種勢力集團。這種勢力就是生命力,就是生命改造環境發展自己的能力。生命自從脫離開無機界就一直在不懈地發展自己,改造自己;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地球的臭氧層,土壤層都是生命在地球上進行的基礎工程。生命由原始微生物經過幾億年的進化發展形成現在的物種萬千的生物世界,這就是生命的存在價值。任何生命活動都是社會性的活動,生命的價值是在生命的社會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不理解生命的社會性就無法正確地認識生命的價值,進一步也無法從根本上認識人的生存價值,因為生命的價值是人生價值的基礎。
c.生命的本體性和社會性的相互關系
任何一個社會集團,對外與其它社會集團相互排斥,相互競爭表現出它的本體性;對內保護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利益表現出它的社會性。生命的本體性和社會性是同一事物不同的兩個方面,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同一,共同構成了生命的最基本屬性。同樣,人的本體性和社會性的對立同一也是構成人性的基礎。
在同一社會集團內,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能力不同,分工不同,其所得也必然不同。社會集團的社會性強調的是其成員的無私奉獻,從另一個角度講又是社會成員之間的不平等性。所以,在同一個社會集團內不顧整體利益而過分地強調平等和自由,實際上是一種反社會行為。但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下,給社會成員提供最大的平等和自由又是社會集團存在的基本任務。這一對社會矛盾在當代社會中表現在勞資關系上,經常會出現矛盾激化的現象。
d.現代社會的私有制觀念
談到人的本體性,我們不能不談一下現代社會的私有制觀念。私有制出現于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氏族社會,經過奴隸社會的國家所有制,封建社會的家庭所有制,到現在已經發展為個人所有制。個人所有是私有制的極端狀態也就是私有制的終點;徹底的個人所有制就是公有制。
在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所有制的形式和實質性的內容是相符合的;而在奴隸社會和現代社會,所有制的形式和內容則是相互錯位,相互背離的。奴隸社會的國家所有制是暴力強化的部落所有制,是原始公有制走向極端狀態的所有制形式,表面上看是公有制而實質上是私有制。現代社會的個人所有制實質上也是私有制發展到了極端狀態,表面上看是私欲膨脹,物欲橫流,而實質上整個社會正在走向現代公有制。
一個人盡管他有很多工廠、跨國公司,資產以億計,但是這些都是歸整個社會所有的,私有制只是賦予他管理這些社會財富的權利。一個人很有錢,一存入銀行就變成了社會資金,況且紙幣只是虛擬的社會財富。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私有制走到了極端開始迅速消亡,公有制正在蓬勃發展的時代。處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應該注重自己的事業和生活方式,有條件的生活的高雅點,沒有條件的生活的也要充實一點。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我們要有一點奧林匹克精神,力爭奪冠,重在參與,重在參與的過程。那些利用職權動即貪污多少萬的人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愚蠢的人,如果被揭發出來,自己遭罪,子女蒙羞;即使不被揭發出來,由于現代社會發展太快,人的思想觀念也在迅速變化,第一代子女或許還能理解他們的行為,到第二代、第三代就可能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
一只老鼠想給自己存放一些糧食,它在糧倉里狠很地吞了一大口就往回走,走來走去找不到儲存糧食原來的洞穴。它忘記了自從水泥地面時興起來,它已經沒有一個象樣的家了,無有家何以藏私。碩鼠、碩鼠可悲的碩鼠!
B.生命的本性和理性
本體性和社會性是生命的兩個最基本特性,二者相互對立,相互同一使生命能夠不斷地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不斷地改造環境以發展自己。這就是生命貫穿于整個進化過程中的本性。生命的本性是生命運動的一般性,普遍性的規律,是有機體區別于無機物的最基本特征。與生命的本性既對立又同一的是生命的理性,它是以生命的本性為基礎演化成的特殊的,具體的運動規律。生命的本性和理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例如:蜜蜂筑巢,老鼠打洞,就整個生物界來講這是生命的本性演化形成的一種生物理性,而就蜜蜂,老鼠這些具體的物種來講則是它們的本性。
一粒松籽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可以生根、發芽長成一株高大的松樹,這就是這粒松籽的理性。如果用某種射線對這粒種子進行處理,它會畸形發展,這就是射線沖擊了這粒種子的理性,使其偏離或失去了它原來的理性。
上述理性是所有生物都客觀存在的理性,我們將之稱為“生物理性”或“客觀理性”。隨著大腦,神經中樞的形成,動物大腦將周圍環境中的各種信息匯集起來,經過綜合判斷,最后決定自身的社會行為,使自身的社會行為與周圍環境協調起來,這就形成了一種新的理性,即大腦對自身社會行為的理性控制。我們將之稱為“主觀理性”。
主觀理性普遍地存在于大腦發展完善的動物界,它維持著動物社會的基本秩序。一條瘋狗見人就咬是因為它的行為失去了大腦的正常控制。它也就是失去了正常的主觀理性。
人是一種高級動物,人的生命活動是高度復雜的多層次的社會活動。人類大腦能夠利用完善的語言文字系統,對周圍社會環境中的各種事物進行全面的抽象思維,提取信息。復雜多變的各種各樣的社會信息在大腦進行存儲和處理,然后,由大腦發出各種理性化的指令,使自身與周圍社會環境達成相對的協調和統一,形成了人的主觀理性。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們的主觀理性相互協同,約俗成規,形成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倫理道德。這種社會化的群體性的主觀理性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們不能夠先天獲得,只能在后天的學習和實踐中逐漸吸取。不管是"人之初性善論",還是"人之初性惡論"大家都是為了闡述一個共同的命題,就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的本性和理性相互對立,相互同一。生物要改造自己就必須要破壞原來的理性;生物要適應環境就是讓自身的理性與周圍環境協調起來;生物要改造環境就是在自己能力的范圍之內改變周圍環境,使其更適合自身理性的發展。生命的理性都是特殊的、具體的,隨著歷史的發展理性也在不斷地進化。所以說:沒有跨越時代而一成不變的理性。
在社會實踐中,我們如果過分地強調理性,因循守舊,必然會壓制人的本性;壓制了人們改造自己,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發展自己的生命活力。如果我們過分地強調人的本性,對客觀事物缺乏理性認識而盲目地破壞原來所固有的理性,必然會導致嚴重的損失和全面失敗。“文革”就是犯了這樣一個錯誤。
C.主觀理性與客觀理性
主觀理性是大腦的主觀意識活動的產物;客觀理性則是生命的客觀意識活動的產物。
在大腦主觀意識控制下的整個系統中,信息與客觀本體相分離,僅僅是一些符號、信號,必須依附于載體才能存在。所以,人的主觀理性都是能夠用語言,文字等主觀符號表述出來的思想和道理。可以用來調整自己的社會行為,也可以用來教育別人。
生命的客觀意識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一種無形物質。客觀意識活動也就是一種無形的生命物質的運動,一種復雜的物質運動。它具有“物性”、“物理”的基本特征。在客觀意識控制的生命運動系統中,信息就是一種物質;信息就是客觀本體。所以,人的客觀理性都是人體生理機能的直接反映,包括人的本性、本能,不能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邏輯思維,更無法用來教育別人。但是,它卻能直接感染和影響別人。人的客觀理性是與生俱來的,比如:一個人的性格,性情,心態,體魄,氣質等等,通常人們將之稱為人的“本性”。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它是生命進化多少代才形成的一種客觀理性,不是能夠輕易改變的。但是,長期的主觀訓練和學習確實能使一個人的性格,性情,體魄,氣質風度發生一定的變異。因此,我們還不能把人的客觀理性與本性完全等同起來。
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行為主要是在主觀理性的控制下進行的,但是客觀理性仍然從基礎上和宏觀上對其進行著直接的、間接的影響和控制。大腦本身就產生于客觀理性的控制之中,它的功能狀態也始終處于客觀理性的控制之下。比如:一個人的脾性和性格主要取決于客觀理性,對于相同的事物,性格不同的人往往會作出不同的反應,這主要是人的客觀理性不盡相同所致。所以人們常說:“一個人的性格是決定他命運的基本因素”。
客觀理性與主觀理性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協同關系,在對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行為的控制過程中,二者相互溝通,互補性合作。一個人的客觀理性使他的一舉一動無時不顯示出他的個性和風格;長期的主觀訓練和學習形成的主觀理性又能不斷地,部分地轉化為客觀理性,甚至遺傳給下一代。
D.人性分析
人性就是人的理性,就是生命進化到人類階段所表現的理性。人性由主觀理性和客觀理性共同組成。主觀理性是依靠語言,文字進行邏輯推理形成的,它的基本特征是它的邏輯性;客觀理性直接就是生命運動的一些基礎規律和模式,“食、色,性也”,包括各種生理性的私欲都屬于客觀理性。生命運動是無形物質對有形物質的相對控制,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不確定性。
主觀理性的邏輯性與客觀理性的不確定性對立統一,構成了人性的復雜多樣性。分析人性實際上還是對主觀理性與客觀理性二者之間動態的組合進行辯證分析。
a.人性的時代性
人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一個人年老時與年輕時的性格會出現一些明顯的變異;父母與子女之間會存在有難以溝通的代溝。隨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人的理性也在相應地發生著變化,沒有跨越時代而一成不變的理性,不管是主觀理性還是客觀理性,而客觀理性的變化要相對滯后一些。
人類社會是依賴主觀意識編織起來的。而每一個主觀意識的背后都站著一個客觀意識。主觀意識既是客觀意識的統帥,又是客觀意識的使者。有人說主觀理性是客觀理性的奴仆,錯了。應該說主觀理性是客觀理性的公仆。現代人對"公仆"的理解可能更深刻一些。
所以,主觀理性的時代性更強一些。主觀理性的變化有時會發生在一席話之間。一個道理想不通,別人的一句話,一個提示就有可能豁然明白。客觀理性就不同了,一個倔強的脾氣,一個不良的生活習慣,往往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改變的。一個人的良好的體魄,氣質,風度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甚至是幾代人的磨練才逐漸形成。
b.人性的多樣性
中原地帶有一句老俗話叫"一麥一縫,一人一性".說的是人的性格就象人的指紋一樣,很少有完全相同的。一對孿生姐妹DNA可以完全相同,而她們在性格上和品行上卻不可能完全相同甚至還會有很大的差異。影響人性形成的各種因素太多了。有自然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和生物遺傳學因素等;有職業差別和貧富差別;有民族性、地區性和家族性。在社會交往中,我們要學會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要學會欣賞人性,欣賞西北人的粗曠、江浙人的精巧、北方人的豪爽、農家子弟的樸實、勤勞等等。欣賞別人的長處,無形中就可以增加自己在品行上的修養。而從人性上隨意去譏諷、嘲弄別人,則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我們還要在展示個性與修身養性之間把握一個適度。在人生這個大舞臺上適度的人性修飾和人性自我設計是很重要的。“吾日三省吾身”就象女士們每天早晨的化裝一樣是很有必要的。雖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人性上的弱點,但是,只要人人都向往著人性的美,社會就會變得更美好。
c.人性的構成層次
人類社會是由每一個人的主觀理性構筑起來的,客觀理性只是隱藏在每一個主觀理性的背后。人類社會的各種法規,各種“游戲規則”都是按照主觀理性的基本原則形成發展的,具有明顯的邏輯性。所以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來分析人性的構成層次就不能過多地考慮客觀理性。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真正脫離動物界是從制服和奴役其它生物物種開始的。將其它物種納入人類社會,使之成為人類社會的附庸。隨著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人類逐漸要主宰整個生物界。人類擔負著整個生物社會的歷史使命。人類社會的利益要與整個生物圈的利益相一致。所以,在現代社會中,從整個生物圈的利益來自覺地約束自己的社會行為乃是最高境界的人性。人們的環保意識,保護生物多樣化意識等都屬于最高境界的人性。其次從人類社會的利益,從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從一個企業的長遠利益,從家庭和個人的長遠利益出發來自覺地約束自己的社會行為乃是不同層次的人性。反之,為了個人的,家庭的,企業的眼前利益而不顧傷害社會利益或個人,家庭,企業的長遠利益乃是喪失理性控制的人性,或者說是非人性的。
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是農業社會,人們和大自然相依相存,保持著比較和諧的關系。“天人相應”的哲學觀念深深地融入了民族的思維之中,植根于此的儒家學說其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何謂“仁”孔子的答復雖然多種多樣,但是其主旨是“仁者愛人”,首先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宋儒程明道曾經說:“仁者以天道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致”。主張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儒家所講的“仁”實質上就是達到相當高境界的人性。“仁,義,禮,智,信,忠,孝”就是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對儒家人性觀的全面闡述。
d.人性的不確定性
人性的不確定性源于人的客觀理性;客觀理性的不確定性屬于生命運動的基本特性;生命運動的不確定性又源于微觀世界中物質運動的不確定性。在物質世界,廣義相對論是宏觀世界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則,量子力學的不確定理論描述的是微觀世界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則。在人類社會,宏觀結構是由人們的主觀理性構筑起來的,人們的主觀理性一旦形成社會的運行法規,每一個參與社會活動的人就必須遵守。但是,在每一個人的主觀理性的背后都站著一位客觀理性,客觀理性又使人類社會在微觀上到處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種物質運動形式,社會運動與物質運動在最基本的原理上都是相通的。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的矛盾;主觀理性的邏輯性與客觀理性的不確定性之間的矛盾都是客觀事物的最基本矛盾。它們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就象一男一女組成一個家庭一樣共同構筑成一個客觀事物。任何想把它們在理論上完全統一起來的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的。一個社會心理學家想在人性中尋找出一個統一的理性,到最后精神分裂自殺身亡;一個自然科學家總想在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尋求一個大統一理論,到頭來也只能落得一個無限遺憾、遺憾無限。怨只怨“國王”不能給他提供一個能夠撬起地球的支點;怨只怨他出生于大爆炸之后的宇宙中。
3.企業的社會學管理
封建社會是由各種各樣的家庭組織成的社會,國家就是皇帝的一個特殊的家庭;現代社會是由各種各樣的企業組織成的社會,國家也是一個特殊的企業。所以,社會管理學基本原理也應該從一個企業的社會管理開始談起。
A.企業的歷史地位
在社會結構中企業與家庭、國家相比可謂一個新事物。任何新事物都是在舊事物的孕育中成長起來的,企業也是在家庭和國家的孕育和呵護中生長發育起來的。在企業出現之初,不管是國家所有的企業,還是家庭所有的企業,都是舊事物呵護中的新事物。企業主的家庭僅僅是顧護企業成長的一個軀殼。實現股份制是企業進行的第一次蛻殼,當社會散股在企業股份中占絕對多數時,股份企業的社會性就得以充分顯示。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社會公益基金在企業中的參股占到絕對多數時,從法律意義上企業就擺脫了資本的控制。企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實體站立起來了,國家和家庭的性質也都要相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國家企業化,家庭企業化,企業家庭化。企業的發展理念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發展理念。
B.企業的社會職責
社會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人類社會源于動物社會,動物社會源于生物社會,社會的最基本矛盾就是生物機體的新陳代謝。所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影響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因素是“兩種生產”之間的矛盾。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矛盾就是人類社會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的最基本矛盾。
我們再按照中國哲學的矛盾分析方法,物質資料的生產方面再演化出集體勞動與個體勞動、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這樣兩對二級矛盾;人的自身再生產方面再演化出男性與女性、貧窮與富有這樣兩對二級矛盾,人類社會中各種各樣的矛盾千變萬化,都是由物質資料生產與人類自身再生產這一對最基本的矛盾一級一級演化出來的。
企業是一個正在趨于成熟的社會單位,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而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為了進行物質資料生產而向職工發放工資、并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金,這是一個企業存在的基礎。企業創造的利潤必須是在此基礎之上產生的社會新增財富。企業創造利潤標志著社會財富的積累。將企業僅僅看成是一個單純的營利性單位的說法是非常片面的;將企業看成是自己的家傳祖業,要一代一代傳下去的作法,也并非都是明智之舉。企業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細胞單位,同時擔負著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的雙重任務。
C.企業的主、客觀協同控制機制
a.企業的主觀控制系統
主觀控制系統屬于有形的社會形態,我們很容易認識它。“家有百口,主事一人”,主觀控制就是“中央集權”,在企業就是“總經理責任制”。由總經理到各部門經理、再到各工段長、各班組長,直達每一個普通員工。自上而下,形成一個多個分支、多級層次、“金字塔”式的主觀控制系統。
主觀控制系統要求的是政令通達,令行禁止。它甚至希望下級絕對服從上級,總經理總想著象指揮軍隊一樣指揮每一個員工。全企業自上而下,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有明確的職權范圍和規章制度。每一個員工必須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認真工作。
下情上達、信息反饋,也是主觀控制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必須對主觀控制系統的方向性有所認識。信息反饋主要是領導對下面情況的主動攝取。即使下面主動將情況反映上去,還存在著上級領導喜歡不喜歡聽取的問題。所以向上級反映情況要實事求是地通過正確的反映途徑進行。否則很容易被看作是犯上之舉。
b.企業的客觀控制系統
客觀控制系統比較復雜。既有一部分有形的社會形態,如董事會、工會等,還有許許多多無形的社會關系,如部門與部門之間、人與人之間等復雜的社會關系。下面我們從上層、中層和基層三個方面來分析企業的客觀控制系統。
企業上層的客觀控制主要是指股東代表大會和董事會的運作。包括企業的基本決策和企業高層領導的任免等。多方資本勢力相互作用,循環生克。經過激烈的競爭,各方勢力形成一個相對平衡狀態,達到具有綜合性和兼容性的控制效果。
在股份制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最初資本的勢力在其中占主導和決定性作用。隨著企業歷史性的發展成熟,資本勢力對企業的控制作用逐漸減弱,這表現在董事會不再以股權為構成基礎。
企業中層的客觀控制,主要是指企業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作用,還包括工會與企業主觀控制系統之間的關系。循環相生,循環相克,各部門之間平衡、協調共同發展,使整個企業呈現出勃勃生機。
企業基層的客觀控制廣泛地包含了每一個員工之間非常復雜的相互關系。在這個層面上每一個員工最基本的文化素質、道德修養、精神狀態都是至關重要的,關系到整個企業的精神面貌;關系到全體員工能否圍繞著企業的中心任務,積極向上地形成一種浩然正氣。
在工作上,有上下級之分,藍領白領之別,但是在人格上全體員工相互之間都是平等的。一個總經理如何以個人的人格魅力來影響整個企業的風氣是猶為重要的。這種影響力并不屬于主觀控制,而屬于一種客觀控制。
c.企業主觀控制與客觀控制之間的基本關系
“天不變,道亦不變”。在現宇宙中,任何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都是主觀與客觀協同控制系統。以主觀控制為綱又是所有系統共同所有的基本特征。一個主觀控制系統的確立就標志著一個客觀事物的產生。但是,主觀控制本身就產生于客觀控制之中、建立在客觀控制的基礎之上。所以,客觀控制對主觀控制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整體宏觀上的制約。
企業的主、客觀協同控制也必須是遵循上述基本原則的,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各種各樣的企業分別處在不同的發育階段。有些家庭作坊式企業還處于企業的雛形;有些私營企業還未建立股份制,還未進行第一次蛻殼;而在一些大型企業,社會保障福利基金已經成了最大的股東,從法律的意義上已經擺脫了資本的控制,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形態結構。
一個處于生長發育初期階段的企業,它的主觀控制系統和整個企業相應地都處于一種激劇的膨脹過程中,客觀控制系統的發展相應滯后,客觀控制的效應也一時表現不出來。而一個基本上發育成熟的企業,不僅有董事會、監事會、工會等組織結構,還建立起各種不同的信息溝通渠道。企業客觀控制系統從組織結構上和功能上的全面發展是企業擺脫資本控制的基礎。
我們面對各種各樣的企業,或者身居某一種企業之中,就要對企業主觀控制與客觀控制之間的相互關系作具體的分析。才能對企業發展的基本狀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D.企業中堅勢力分析法
前面我們講的都是一些理論性較強的論述,有很多地方讓人費解。特別是客觀控制系統虛虛實實,變化無窮,更是讓人難以捉摸。企業中堅勢力分析法就是將主、客觀控制系統綜合在一塊。刪繁就簡地推導出來一個簡便實用的企業社會分析法。
企業再大,總裁一人。千般指令,政出一門。但是,每一個指令的策劃,并非都出自總經理本人。一名普通的員工,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總經理采納了之后,向全體員工發出了若干項指令。這些指令的原策劃人就是這一位普通員工。我們將某一位總經理在某一段時間內所發出的大小指令統計一下,就會看到有些指令是完全出自總經理本人;有些指令的背后則另有原策劃人;甚至還有一些指令并非是總經理的本意,而是總經理在某些人或者某種勢力的挾迫下不得已而為之。
那些能經常向總經理提出各種建議的人和那些能以某種行為、某種思想影響總經理決策的人,他們往往都是具有一定的工作實力,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舉足輕重的人,如生產技術骨干、科研開發骨干、經營管理能手等。這些人圍繞著企業的中心任務,形成了該企業的核心力量。
一個企業的核心力量不僅包括主觀控制系統的上層、中層管理人員,還包括客觀控制系統中各層次、各方面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實力人物。在企業核心力量的內部,必然存在著部門權益之爭和其它原因引起的派系矛盾。一般情況下各部門、派系之間都能夠以企業利益為重,存小異而求大同,精誠團結,形成一個企業的中堅勢力。中堅勢力常常會以某一個實力較強的派系為基礎形成。但是,也不盡然。在一個正氣不立,派系紛爭的企業,其中堅勢力也是渙散不收的。
一位總經理對自己企業的中堅勢力必須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要密切注意中堅勢力的基本動向,隨時調整自己與中堅勢力的相互關系,并注意培養和改造中堅勢力,調整和控制中堅勢力。
作為企業的一位普通員工,對本企業中堅勢力的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它使你加深了對工作環境的認識。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其它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來制定自己的奮斗方向和目標,你還可以采用必要的公關方式來為自己營造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環境。認識環境,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不斷地調整和改造自己以適應環境,不斷地改造環境以發展自己,這是生命賦于我們的最基本屬性。而認識環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現代社會是企業的社會。上面闡述的企業社會學管理不僅適用于企業也適用于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