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書君 潘沁
摘要:全球化和民族化都是全球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產物。全球化是現代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結果。規定著世界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征,為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跨國聯姻創造了前提,使落后民族可以通過革命或改革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給民族傳統以時代性提升。民族化是現代生產方式所要求的全球性上層建筑,對世界歷史發展進行政治設計和文化牽引,特別是非西方、非資本的民族國家探索本國特色發展道路的理論和實踐,矯正著全球化進程中的不公正、不合理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全球化良性互動。掙脫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循環怪圈,使中華文明獲得時代性升華,并推動全球化向更公平、更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營造有利環境。
關鍵詞:全球化;民族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6-0015-04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11JD710032);廣西文科中心“科學研究工程”項目(YB2011035);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1M500356)。
作者簡介:靳書君(1972-),男,山東曲阜人,法學博士,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中共中央編譯局博士后;潘沁(1974-),女,湖北監利人,哲學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全球化、民族化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如果說扭轉全球化無異于阻止地球自轉,那么離棄民族化就如同要人停止呼吸一樣不可能。二者的互動被稱為“二律背反”,一個“合理的悖論”,這種合理性和真理性需要依靠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才能看清楚。“所謂寬廣的眼界,一是要有歷史的深遠眼光,一是要有世界的全局眼光。”透過歷史的深遠眼光,人類社會發展在縱向上表現為生產方式興替,透過世界的全局眼光,人類社會發展在橫向上表現為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全球化和民族化同是社會歷史發展合縱連橫的產物,世界舞臺上的縱橫捭闔就是通過民族化的歷史能動性影響和推動全球化的自然歷史進程。
一、全球化和民族化都是全球性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歷史產物
1913年,列寧分析了世界歷史發展的兩種趨向:“第一個趨向是民族生活的覺醒,反抗一切民族壓迫的斗爭,民族國家的建立。第二個趨向是民族之間各種聯系的發展和日益頻繁,民族壁壘的破壞,資本、一般經濟生活、政治、科學等國際統一的形成。這兩個趨向都是資本主義的世界規律。”布哈林在1915年把這兩種趨向歸結為“民族化”和“國際化”。在這里,列寧和布哈林指明全球化和民族化都是現代資本主義矛盾運動規律的產物。揭示了兩種趨向的必然性和共生性。資本主義在全球規模上實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合縱連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越出國界。形成了全球性的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形式的重大轉變把人類帶進了全球化時代,一國的內部矛盾和全球性矛盾,以及深刻影響全球性矛盾的他國內部矛盾、國家間矛盾,相因相生,相通相融,相反相成,人類歷史總體與各國各民族的歷史不再是過去那種一般與個別的關系。而變成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但是,資本主義率先啟動的全球化,并非徑情直遂通向大同世界的浪漫之旅,而是以“分”的形式走向“合”的人間離合劇。全球性矛盾不僅不排斥,反而需要以各民族國家內部矛盾作為其運動的前提和形式,兩種趨向是全球社會基本矛盾同一母體的雙生子,是一對孿生兄弟。
(一)從全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看,全球化和全球性問題是全球性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產物
由于有了機器,現在紡紗工人可以住在英國,而織布工人卻住在東印度,分工的規模已使大工業脫離了本國基地,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大機器生產力的發展引起國際分工,進而沖破國內市場走向世界市場,使得各個國家、民族都卷入普遍競爭和普遍交往。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每個人正在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機會和能力,封閉性、地域性、狹隘性日益被開放性、世界性、一體性所代替。于是,“大工業便把世界各國人民互相聯系起來,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場聯合成為一個世界市場,到處為文明和進步作好了準備,使各文明國家里發生的一切必然影響到其余各國?!爆F在,全球化的穿透力已經通過諸如世界市場、世界工廠、世界金融體系、跨國貨幣流通體系的建立(如新生的歐元)、普遍有效的稅制調控方式(如“托賓稅”)、全球互聯網等主要方面得到了日益充分的展示。經濟全球化運動與文化全球化浪潮(如迪斯尼化、好萊塢化、可口可樂化和麥當勞化),以及以自由化、民主化為核心的政治價值理想的匯合,大有“普天下皆一式”的表征?,F代大生產力的跨國運動是通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展開的,是資本為了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而用時間去消滅空間,這不能不使資本主義本身無法消除的社會弊病也全球化了,出現了諸如全球環境污染、國際金融投機、跨國犯罪等許多全球性問題。
(二)從全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看,民族國家和民族化是全球性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產物
資本為了主導和推動全球化,需要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支持和配合,按照資本的邏輯形成的不平等國際分工是全球經濟的核心,構成全球性社會基本矛盾的經濟基礎。為維護這個經濟基礎,作為全球上層建筑的現代民族國家紛紛建立起來,以之為單位參加全球政治,根據各國綜合實力進行全球性的權力分級,維護全球不平等分工體系。同時,本來無所謂優劣高下的各民族文化,也發生了現代與傳統、主流與支流的文化分野,世界各地的文化依照資本的旋律匯流成一種全球文化??梢哉f。資本主導的全球化,無論如何定義,核心要素都離不開全球范圍的生產分工、權力分級和文化分野,承載民族利益和民族文化的民族國家正是適應和參與“分”的基本單位。前現代國家在邦國林立的西方是上帝的國家,在東方封貢體系下的是皇帝的國家,不是民族的國家。個體農民是一袋馬鈴薯,領主、地主是另一袋馬鈴薯,前現代國家內部剝削者和生產者之間的聯系是超經濟的外邊安排,剝削階級和生產階級的不同等級、不同地域之間并無共同利害關系。無法形成民族的階級,被斯大林稱為“內部缺少聯系的混合物”。“民族是社會發展的資產階級時代的必然產物和必然形式?!弊匀唤洕鷹l件下民族結構關系的外部聯系讓位于民族統一市場的經濟紐帶結成的內部聯系,支離松散的部族過渡到具有統一的經濟利益、地域、文化、語言和國家的現代民族,民族利益越來越敏感,民族特性越來越鮮明。馬克思指出:“由此必然產生的結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獨立的、幾乎只有同盟關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關稅的各個地區?,F在已經結合為一個擁有統一的政府、統一的法律、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和統一的關稅的統一的民族?!泵褡鍑沂箛业恼涡院兔褡宓奈幕愿叨纫恢?,在全球生產力沒有達到能夠解決全人類的共同富裕問題之前,民族國家始終是全球上層建筑最穩固的形式,世界歷史的發展就始終以民族國家為支點。不僅各種非國家實體、超國家實體都不可能離開民族國家作為其發揮作用的基礎,今天的跨國公司也仍然是一國資本越出國界駕馭他國資本、利用他國資源的組織形式,核心力量是母國資本??鐕九c母國的聯系,與東道國的聯系相比,更為緊密、更為本質,使得跨國公司在法律上、政策上、文化上都深深地打上了本國、本民族的烙印,只有一國的、民族的跨國公司,沒有多國的、多民族的跨國公司,更不存在是全球的、全人類的跨國公司。即使在全球化程度特別高的金融領域。大部分存款和股票仍然具有國家性,并沒有形成全球性的利率標準??紤]到民族國家是全球上層建筑的穩固形式,馬克思、列寧都曾明確指出,不僅存在資產階級化的民族,無產階級如果不“把自身組織成民族”,如果不成為“民族的”,就不能鞏固、成熟和最終形成。
在全球社會基本矛盾引起的國際政治經濟競爭中,民族國家總是不斷通過改革或革命來相互效仿或相互鑒戒,使其發展適合本國國情,以求在更廣闊的世界里生存,形成了民族國家的很多特色。全球經濟基礎所能實現的共同富裕的世界中心區域范圍,以及由此決定的資本擴張方式,決定著民族化過程中效仿和鑒戒的結構和多少。一句話,一切民族都將走上現代化道路,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實現現代化的方式。18世紀的商業革命使動產也能被征稅,英國因此增強了國家能力,這促使孟德斯鳩和伏爾泰尋求法國適應英國成為世界領導力量這一現實的途徑,拿破侖的征戰又觸醒了歐洲其他國家民族化的思潮,而美國本身就是為反抗英國收稅建立的。即使進入后冷戰時代這一趨向仍勢頭不減,如在前南斯拉夫,富裕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蒂亞甩掉昔日的窮伙伴去尋求自己更快更好的發展道路。除了形成各種模式的本國特色資本主義,無產階級在一國取得勝利后同樣上升為民族的階級,探索和建設本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也是資本主導的全球化時代的絕對規律,每一個國家內部都有其不同的具體特點。每一個民族本身都有其不同的生活條件,“如果談到某一國家(例如,談到這個國家的民族綱領),那就要估計到在同一歷史時代這個國家不同于其他國家的具體特點?!薄凹词拐莆樟藦囊粋€大民族本身的生活條件中產生出來的出色理論,并擁有比社會主義工人黨所擁有的還要高明的教員,要用空談理論和教條主義的方法把某種東西灌輸給該民族,也并不是那樣簡單的事情。”全球化無遠弗及,民族化就無所不在。奈斯比特準確地看到了這個大趨勢:“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著愈來愈互相依賴的全球經濟的發展。我認為語言和文化特點的復興即將來臨。簡而言之,瑞典人會更瑞典化,中國人會更中國化,而法國人也會更法國化?!?/p>
二、世界歷史發展物質性和能動性的相反相成表現為全球化和民族化
馬克思指出:“按照我們的觀點,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這種矛盾在某一國發展到極端尖銳的地步,才導致這個國家內發生沖突。由廣泛的國際交往所引起的同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競爭,就足以使工業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內產生類似的矛盾?!庇涩F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所推動的世界歷史發展是一個必然產生全球化趨向的客觀物質性進程,在全球化形成的廣泛的國際交往之中,民族國家獲得了一種可能,即利用全球性矛盾的歷史合力來解決本國內部矛盾,又通過解決國內矛盾對全球化進行政治理念的設計和文化理想的牽引,這種民族化的探索和努力體現出世界歷史的自覺能動性。世界歷史既是一種全球經濟現象,具有經濟的、技術的基礎,又表現為一種全球政治、文化過程,受到政治設計和文化牽引。世界歷史的客觀物質性和自覺能動性表現為全球化和民族化的相反相成。
(一)全球化是世界歷史的客觀物質性進程,制約和提升民族化
全球化是現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物質性的世界歷史進程,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其尋求本國本民族發展道路的理論和實踐都不能離開全球化潮流,全球化激發、制約和提升民族化。全球化使過去互相隔絕的民族互相接觸、交流和碰撞,從中認識到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相似性及差異性,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民族意識。從這一角度來看,全球化促進了民族化的興起,提供了民族自覺的中介。全球化規定著世界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征,“只有了解了某一時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這一基礎上考慮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的更具體的特點?!比魏螄业木唧w國情、任何民族的文化生長點,都是在一定的時代特征之下存在和變化的,本國本民族的具體實際受到時代特征的深刻塑造,全球化制約著民族化的理論和實踐。更為重要的是。融入全球化進程為后發展國家跨越生產力個別發展階段提供了歷史機遇。馬克思指出:“只有當交往成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當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斗爭的時候,保持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贝蠊I生產力造成世界的普遍交往而使自己成為全球生產力,如前所述,不一定非要等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在某一國發展到極端尖銳的地步,才導致這個國家內發生沖突,全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可以進行跨國聯姻,落后國家能夠根據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原有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革命或改革,同時發掘和弘揚民族傳統中適合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精華,通過全球要素轉換機制追趕世界先進生產力水平,使民族傳統得到時代性升華。如全球生產力和東方原始公有制因素的跨國結合,產生了現代社會主義公有制,提升了東方世界民族化的層次和水平。全球化沖擊和打破了民族傳統的狹隘性,使民族化擺脫固有的歷史循環,根據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賦予民族傳統時代性和進步性。
(二)民族化是世界歷史的自覺能動性進程,參與和矯正全球化
在全球性矛盾層面上,民族國家構成現代生產方式所要求的全球性上層建筑,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自覺能動性的體現者;在一國內部矛盾層面上,民族國家承載著本民族經濟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形成一定的國家利益,組成民族命運共同體。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首先是在民族國家內使政治、文化、經濟結合為無間的整體,然后以各民族國家為支點和樞紐延展、交叉、滲透并網絡化為立體面。民族命運共同體根據時代特征和本國國情探索本國發展道路的努力,在全球層面上表現為對世界歷史進程的政治設計和文化牽引,民族化通過全球上層建筑的作用機制發揮世界歷史的自覺能動性,激發各民族創造世界歷史的智慧和力量。這一點,馬丁和舒曼在其名著《全球化陷阱》中清楚看到,全球化是人們有意識推行追求既定目標的政治設計所造成的結果,如果再加上文化引領,那就更全面了。
參與全球化并不意味著消極適應周圍的世界,而是從本國實際出發,積極尋找與其他國家特別是全球化主導國家的最佳關系模式,以期對全球化產生有利于自己的影響。越是民族化,越有生命力,才越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全球化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毛澤東指出:“世界各個民族都是向前發展的,都有它的長處,如果沒有長處,它就要消滅了。”各國各民族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在全球化往來中揚長避短,既能有效地維護和爭取本民族的利益,又能有效地促進民族的個性化和世界經濟的多樣化,從而在全球化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在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當推英國和美國起的作用最大。前者挾工業革命的威力,為本民族的利益四處擴張,把世界帶上了工業化的道路,人類進入了工業經濟的時代,形成了英國主導的全球殖民體系;后者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機遇,謀求建立一個以美國為首的世界體系,在美國獲得最大利益的同時,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傳播和世界經濟的升級,人類由此敲開了知識經濟的大門??梢?,追求民族利益。弘揚民族文化,是全球化的一個巨大驅動力。由于全球化是資本主導的,早期的全球化完全可以說是資本擴張的同義詞,在全球化拓展的同時,不公正、不合理、不平等、不對稱也隨之產生,落后民族不僅在政治上受到壓抑,民族文化也受到極大沖擊,面臨許多依附性難題。必須看到,全球化并不能到處撒播西方資本主義的福音,馬克思指出:“商業對各種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產使用價值的生產組織。到處都或多或少地起著解體的作用。但是它對舊生產方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起著解體作用,這首先取決于這些生產方式的堅固性和內部結構。并且,這個解體過程會導向何處,換句話說,什么樣的新生產方式會代替舊生產方式,這不取決于商業,而是取決于舊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因此,如果對某一民族國家的內在結構沒有進行細致而具體的研究。我們就無論如何不能理解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該國舊生產方式合力作用下產生的新生產方式,不能理解這種生產方式是西方的還是非西方的,是資本的還是非資本的。非西方、非資本的民族國家的出現和發展。捍衛和激發各民族的文明傳統匯入全球化潮流。使全球化進程富有生機并異彩紛呈,努力解決本民族面臨的邊緣性難題,逐步矯正全球化進程中的不公正、不合理問題。全球性的民族國家體系在20世紀60年代形成,隨著多種力量、多數國家、多個民族參與全球化,多方面因素對全球化的驅動作用日益增強,非資本、非西方的因素和力量不斷發展,全球化開始和純粹的資本擴張拉開了距離。并推動著資本擴張方式的改變。特別是有的國家成為全球各種矛盾的交匯點,獲得舉世界歷史之合力突破資本的全球性統治的機遇,其一國社會矛盾性質的改變,作為全球性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有機成分,轉而影響和改變整個全球化進程。推動全球化向更符合人類利益的方向前進。使本民族能夠更多更好更快地利用人類創造的全部文明成果。這種影響和改變的力度、廣度和時間跨度。決定于該民族在全球中心一邊緣體系中的國家方位。世界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著全球性社會基本矛盾的成熟程度,從而決定了首先完成這個突破的民族國家方位,是中心突破還是邊緣突破。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為中華民族融入全球化主流的理論建設工程
從睜眼看世界開始,中國人嘗試通過改良、變法、革命和改革來效仿或鑒戒西方先進國家的經驗。以求中華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生存和發展。近代中國無法從內部生長出一種堪與西方化相抗衡、進而能夠積極地影響全球化進程的思想文化資源,馬克思主義則為分析全球社會基本矛盾和中國社會內在結構提供了一把鑰匙。為中華民族指出了非西方、非資本的發展道路。馬克思曾先后三次探討過在資本主導的全球化沖擊下舊中國的反應和命運。1850年,馬克思認為資本的文明化作用會促生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中華共和國;1853年,馬克思又預言在全球化“兩極相聯”規律下,太平天國革命會反過來形成星火燎原之勢,引爆歐洲的普遍危機和革命;十年后,馬克思又說由于傳統社會經濟結構對大工業的頑強抵抗,中國社會可能走一種小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實踐表明,馬克思的三次預言都沒有應驗,馬克思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提出了把全球社會基本矛盾和中國社會內在結構相結合進行分析研究的科學方法論,不僅僅通過這種分析研究解釋過去,而且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地預察未來。并勇敢地采取實際行動實現未來,指出了中華民族建立和建設現代民族國家和民族化的理論和實踐對全球化的參與和影響,以及對中華文明的歷史性超越,一句話,馬克思提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民族化的理論和實踐,實現了和全球化良性互動,使中華民族能夠利用全球的全面的生產,既利用物質的生產也利用精神的生產,并參與和推動全球化向更符合世界人民和中國人民利益的方向前進,使中華民族永遠作為優秀的一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中華民族融入全球化主流確立了思想原則,這集中體現在鄧小平的“二十四字方針”上面,即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決不當頭。穩住陣腳、韜光養晦、決不當頭,就是把立腳點放在中華民族自身的發展上,通過民族化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中國的發展道路,埋頭苦干,做好自己的事;冷靜觀察、沉著應付、有所作為,就是要觀察、應付全球范圍內各種可以為我所用的矛盾。切實、積極、主動地參與和引導全球化進程。
“封閉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華民族曾因閉關鎖國痛失歷史性發展機遇,照搬西方的主義和學說則從來不能成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中。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敏銳把握全球化發展的時代特征,全面分析全球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充分利用全球各種矛盾在中國交匯的歷史契機,中華民族突破了資本的全球性統治鏈條,實現了現代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跨國結合,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掙脫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循環怪圈,使中華文明獲得時代性升華。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生存和發展問題的探索和成功,使中國作為非資本、非西方的重要力量積極尋找與其他國家特別是主導全球化進程的西方大國的最佳關系模式,通過全球上層建筑作用機制對全球化進程進行政治設計和文化牽引,揚棄新老殖民主義、新老自由主義的全球秩序和全球設計,推動全球化向更公平、更合理的方向發展,讓世界人民分享中華文明的時代結晶,為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創造有利的內部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E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奈斯比特:大趨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6]列寧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劉宏蘭